引言
二千七百多年前,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继位,为了避免犬戎等异族的威胁,将都城从西部的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迁到东部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前后后五百几十年,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代。在这段历史时期,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战,尤其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在生产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较广泛使用,耕作技术有很大改进和提高,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逐渐合法化,行政区划也发生历史性的改革,水利工程和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十分突出。我们知道,社会思想观念依存于社会经济基础,为物质条件所决定,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对社会变革产生作用。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越来越激烈,旧的一套思想观念逐渐不适应了,新的也还不是很成熟或不习惯。有些人认为“正统”的西周乃至夏、商、周三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表现出万般无奈和痛惜的心态。但是,也有一些思想家和学者渐渐适应乃至领先于这个时代,开始办学、讲学,培养了大批有用的人才。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了民贵君轻、天下为公等思想学说。一些有远见、有作为的政治家还提出并实行了富民强国和依法治国的政治理念。产生了儒、墨、道、名、兵、法等著名的学派,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诸子百家的参与下,各国相继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十分广泛而又深刻的文化思想斗争和程度不同的社会变革运动,促进了各国新兴的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奴隶制度的衰亡。各国的兴衰强弱,其决定因素是政治上的变革是否彻底。显然这一历史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后来,我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社会竟存在几千年之久,影响极其深远。在这样漫长的年代里,在皇权的专制统治下,以权治代替法治已习以为常,虽然也有政治上较为清明的年代和较有作为的帝王,也不乏清廉爱国之士立志革新图强,但始终跳不出王朝更替的历史。从现在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切,已是十分遥远的历史了。但是,在当时,中华民族的先人却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特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世人多认为,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亚洲西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和中国这四个亚非文明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
我们读了当时各派学者的著作,遇到不甚理解的,尽可能参考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请教专家,才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我们将这些不同性质而又彼此之间有一定联系的各种问题,随手整理记录下来,随后积累得多了,就编成了现在这个模样的小册子。为了说明春秋战国与夏、商、周三代在社会制度和人文动态方面的关联,又增加了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和夏、商、周三代几个独立的短篇作为《附篇》,使继承和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一些。目的是让大家便于了解中华民族逐渐融合形成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以及古老的传说。
春秋时期形势略图
战国时期形势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