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班的生存土壤——文化背景
本文的研究对象——王家鼓吹乐班,是一个生活在鄄城县的乐人群体。由他们演奏的音乐无不渗透着乡土的风情,闪耀着生活的光彩,折射出文化的痕迹。因此,这个乐班有着怎样的生存土壤,文化背景又是如何的,是我们研究的首要任务。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地区北部,黄河南岸,东临郓城县,南连菏泽市,西、北与河南省的濮阳、范县接壤。总面积为1032平方公里,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土质分布为“南沙、中壤、北黏”。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常有虫、旱、风、雹等灾害。
鄄城历史悠久,远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先民集居于此。史载“尧葬谷林,舜耕历山”。春秋为卫国鄄邑,西汉置鄄城县,东汉献帝时为兖州治所,三国魏文帝时曾为鄄城王国,曹植为鄄城王。隋于鄄城置濮州,五代十国以后,鄄城一直为濮州属地。1931年,濮、鄄分治,于濮县河东地区复设鄄城县。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68万人,汉族占99.6%,少数民族占0.4%,其中回族2000多人,还有蒙古、藏、苗、彝、壮、满、朝鲜等少数民族。
民俗作为乡村音乐所依附共生的对象,在揭示音乐文化的功能性存在上有着独特的意义,基于此,本节刻意强调了民俗的篇幅。民俗是一个文化积淀的过程,对于它的梳理我们既要着眼于当下,又要关注历史;民俗又是一个文化辐射的过程,借助于彼地的事实往往更能反映此地的实质。另外,我们还应该区分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划的概念,文化的传播并非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而更多的是由于文化区划的影响。所以,一个区域与它相邻的区域势必在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统一性。这就使得我们不能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不能将眼光仅停留在某个范围,而应把这某个范围放入一个更广泛的空间里去探讨,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接近于本质。
(一)岁时、民风
(二)婚礼
(三)葬礼
不同时期地方志中所记载的丧葬仪式:
表1:地方志中所记载的丧葬仪式
如今的一个丧事一般要举行多次仪式:刚去世时、百天、一年、二年、三年、六年,甚至还有十年、六十年。百天、一年和二年的仪式简略,只有自家人和少数近亲参与,不收礼钱、不摆酒席也不请乐班;六年、十年甚至更多年的仪式并不多见,它的举行有着许多现实的原因,一般相当隆重,本文不再赘述;刚去世时和三周年是当地老百姓必须要办的两场仪式,刚去世时举行的仪式又叫“热丧”,三周年的仪式被称为“冷丧”,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三周年与六年和更多年的仪式是一样的。
热丧:
表2:当下热丧的环节
冷丧:
子孙后代为了寄托哀思,在三年之忌辰,纪念先人,在家设灵堂香案,进行祭奠,以寄托后人的哀思。与热丧的区别在于:一般冷丧只举行一天,其仪节相当于把热丧头天晚上的仪式(请灵、安神礼)与出殡当天(家奠礼、烧轿车、路祭等)的仪式合为一天举行。
(四)信仰
敬神:1949年前,农村民众多迷信神灵,修庙敬神成为一种风俗,各家都敬奉玉皇大帝、财神爷、灶君等神;各村都有庙宇,如关爷庙、土地庙、火神庙、城隍庙等;村头常有砖砌小庙。初一、十五,逢年过节,便为其焚香磕头,祈求平安。若遇久旱不雨,民众多至龙王庙、关爷庙,焚香烧纸拜神求雨。1949年后,讲科学破迷信,拆庙搬神,迷信活动大为减少,但乡村老妪尚有焚香敬神之举。[7]
庙会:是在庙宇及其附近举行的集酬神、娱乐、贸易为一身的定期集市。每当赶庙日,拜庙、烧香、还愿、游春、做买卖的人络绎不绝,各种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为活跃庙会气氛,“会首”便筹款请鼓乐班。
(五)其他民俗
限于篇幅,在此仅列举与乐班活动紧密相关的民俗活动,如店铺开张、盖新房、办满月、祝寿、祭祖等。有时为了衬托热闹、红火的气氛,在一些喜庆的活动中也用到鼓乐,诸如1949年后的庆祝解放、分田分地、庆祝人民公社成立、欢送志愿军入朝、新兵入伍、慰问军烈属、送子上大学、集体会议、报捷等活动。现在,鼓乐除了在一些固定的场合诸如婚丧嫁娶、庙会用到,在一些喜庆的场合,只要当事人高兴,希望鼓乐为其助兴,都会听到鼓乐的声音。
在本地,音乐艺术的组成可分为:
鼓吹:全县有唢呐世家23家,唢呐艺人94人。郑营乡信义村周洪臣和临濮乡田铺村王继玉(王立华父亲)两家,均为唢呐世家。1949年后,两家唢呐乐班曾多次在地、县音乐演奏会上获奖。[8]
锣鼓:箕山、什集锣鼓乐队,分别组建于1919和1934年。鼓为圆形,直径2尺许,木质鼓帮,牛皮鼓面。演奏时以大锣、大钹、铙等铜器伴奏。1949年前主要用于祈雨、求神、还愿等信仰活动。现逢年过节,则为抬阁、玩龙、赶花船等民间游艺活动伴奏。
筝:筝在鄄城流传年代甚久,人才辈出,引马乡张堌堆村张应易,于1957年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奖,并被吸收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
流行于本地的戏曲主要有豫剧、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两夹弦、河南曲剧等。
流行于本地的曲艺主要有山东琴书、山东落子、河南坠子、江苏大鼓、弦子大鼓、鱼鼓、木板大鼓等。
民间传有一种舞蹈——“商羊舞”。“商羊”在民间传说中被描绘成一种能知雨的动物,于是,商羊起舞便成了下雨的征兆。倘遇天旱无雨,村民就手持“响板”,身结鸟羽,模仿商羊而舞之。现已逐渐变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