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背景:创作的各个阶段
对于《第一交响曲》,我们有贝多芬早期“C大调交响曲”的概念草稿,但缺少他在1799年最后创作阶段的草稿。《第二交响曲》的草稿则与之相反,保存了较早时期创作各阶段的丰富证据。贝多芬大约在1800年开始起草第一乐章,并在1801和1802年继续发展它。[30]他似乎首先创作第一和终曲乐章,随后才开始创作两个中间乐章。然而,我们却有一则关于一个G大调慢板乐章的概念草稿,记录于所谓的“凯斯勒草稿本”(Kessler Sketchbook,大约在1801至1802年使用)中。(参见谱例4,同样参见互联网谱例D)
谱例4:“交响曲行板”[Andante sinfonia],为一首“交响曲”的G大调慢板乐章而写的概念草稿(1801—1802)
来源:Kessler Sketchbook,f.8v.
这个简短的主题乐思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一个八小节的第一片段(G大调,3/8拍),标记有“圆号独奏”[Corni soli],此后跟随第二个八小节片段作为回应,标有“齐奏”[tutti]。它出现在《第二交响曲》终曲乐章的草稿之中,它的某些部分同这部作品的A大调小广板乐章开头的美丽主题相似,这清楚地表明它是为那个乐章而设计的。[31]开头乐句的两把圆号音响无疑具有着浪漫主义情调,特别是其后紧跟着乐队全奏的结束乐句。然而,尽管旋律构型部分地映射着小广板乐章的开端,它还预示着另一个著名的贝多芬主题,那就是《第五交响曲》慢板乐章的第二主题。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贝多芬在1804年早期写下了关于《第五交响曲》第一和第三乐章的重要乐思,然而他直到1807年才投入到这部交响曲的创作中。所以,这则精美的有机体(显然书写于1802年初)大概是两个不同慢板乐章的早期起源。
早在1802年3月,当《第二交响曲》还未完成,贝多芬的弟弟卡尔将这部新的交响曲推荐给布雷特科普夫与黑特尔[Breitkopf and Härtel]。然而这一交易几乎马上撤销了,因为贝多芬希望将这部作品在1802年4月的一场慈善音乐会上演出。这场音乐会最终没有举办,倘若它真的举办,贝多芬将会首演这部新交响曲,还有为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的D大调协奏曲、为钢琴与乐队创作的A大调回旋曲,以及一首为长笛、大管和弦乐队创作的G大调行板。所有这些除了为类似协奏曲作品而写的少量乐思以外,都没有最终完成。[32]撇开其他创作项目不谈,他继续创作这部交响曲。
1802年11月至1803年3月间,贝多芬就这部交响曲同出版商安德烈[André]展开协商,随后很快作罢只因黑特尔开出了更高的价码。这部交响曲最终于1803年4月5日在维也纳剧院[Theater-an-der Wien]首演,却又几乎经过一年之后才由维也纳艺术与工业局[Bureau d'Arts et d'Industrie]出版(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分谱形式)。尽管这部作品的手稿和一些早期的修订抄本已经遗失,但我们了解到,贝多芬在首演之后对作品进行了修订,直到1803至1804年的那个冬天才将乐谱定稿,赶在1804年3月正式出版之前。换言之,贝多芬对《第二交响曲》的最后修订发生在他创作《“英雄”交响曲》的中期阶段。
现存的第一乐章草稿使我们能够在广义上重构它的基本形态。首先,对于慢板引子的构思从一开始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它最初采用4/4拍,而非三拍子;它的最初陈述包括一个慢速的版本,后来成为乐章快板部分的第二主题。第一乐章其后的草稿成为我们了解贝多芬如何发展一个慢板引子和其后的快板呈示部,并将它们有机联系起来的典型教本。作曲家努力转换和改变两个部分的基本乐思,从而构成更大规模的发展进程。
快板部分第一主题的草稿始于一个主三和弦琶音,但其中还有比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东西。[33]它在内容和节奏形式上过于稳定,无法满足贝多芬的真正用意。然而,它却从此逐步生成了第一主题的最后版本,其中包含着基本框架,却又将音乐素材裁剪成利于组合与拆分的短小动机单元。这是作曲家经常采用的技术。这个第一主题同第二主题产生显著对比。后者由木管声部奏出,采用进行曲式的节奏。它对节奏性内容的延伸包括了同第一主题末尾的少许相似性,而整体上则是全新的。在为呈示部向下发展而作的连续四次尝试中,贝多芬在其基本轮廓中找到了第一乐章呈示部的最终形式。有限的运动与明确的变形,甚至在这个阶段也有助于认识两个主题中动机单元的意义。一旦他确定了基本材料,并按自己的意愿抓住了乐章的精神,这种顽强的起草工作就很可能只花了非常少的时间。
进一步的草稿并未显示出最终的乐章顺序。这一点在日后的交响曲创作中更加普遍。在这里,延伸性草稿体现出的明显顺序首先涉及第一、第三和第四乐章,第二乐章的草稿并未出现。作曲家孕育这部作品的基本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1800—1801年那个冬天到1802年春天:创作第一、第三和第四乐章;
第二阶段,1801年末到1802年春天:创作第二乐章,进行第四乐章起草的收尾工作;
尽管这部交响曲的手稿遗失,里斯却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证据,说明贝多芬在成曲的最后阶段仍然对慢板乐章进行修订。里斯写道:
当时的评论者们发现慢板乐章的确优美,而对于终曲乐章则认为它“奇异、狂野和尖锐”。[35]它的情感的丰富性,以及规模不等的定向运动的冷酷性,超出了他们的理解。可是,虽然《第二交响曲》开辟了新的领域(事实上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同贝多芬的交响乐思在日后的高度发展相比,它却仅被视为后来交响曲作品的一个前身,而不是它所处时代的一个真正意义的里程碑。
《“英雄”交响曲》的扉页,归属于手稿的一份手抄副本,展现了贝多芬的献词,以及后来将拿破仑·波拿巴的名字一笔勾销的痕迹(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Vienna/Art Resource)
注 释
[4].例如,他的前两部钢琴三重奏的慢板乐章,《“悲怆”钢琴奏鸣曲》中著名的慢板乐章,以及《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Op.18No.6)的行板乐章。
[6].Kunze,出处同上,37,引用了一位匿名作者的评论,刊登在1812年的AMZ,col. 124。
[7].它开始于属七和弦,而不是主和弦。这只是其中最明显的反常之处,当然是为了让他的听众大吃一惊。海顿或莫扎特此前创作的交响曲终曲乐章都没有以如此惊人的构型发端。
[13].来自Briefe,No.65致魏格勒的信件(1801年6月29日),对Anderson的译文有所修订。
[14].此处的翻译来自Solomon,Beethoven,152。
[15].1801年11月16日致魏格勒的信件(Briefe,No.70,Anderson No.54)。
[18].J.W.N.Sullivan,Beethoven:His Spiritual Development(London,1927).
[33].这个三和弦序列(1—3—1—5—1—3—1)的呈现与贝多芬最终为《“英雄”交响曲》第一个主题所使用的音程序列几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