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演与意义
1800年4月2日,维也纳城堡剧院[Burgtheater]见证了一场贝多芬新作慈善音乐会,其间穿插了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这场音乐会(作曲家本打算更早上演)成为贝多芬为赢得公众认可而战的关键一步。音乐会的节目单出现在维也纳的报纸广告和《大众音乐报》[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的一则评论中(尽管节目单的细节并不齐全)。后者称它为“长久以来最有趣味的公众音乐会”。[24]
其中的一些暗示显而易见。按照传统,贝多芬在音乐会一头一尾各安排一首交响曲,并把自己的作品置于尾部。然而,贝多芬却选择将莫扎特的交响曲而非当时在世的海顿的作品作为开场,由此产生前后的对比和竞争关系。或许,贝多芬出于对海顿作品的尊敬,有意将《创世纪》中的两个歌唱片段置于音乐会曲目中,而该作恰于一年前在城堡剧院首演。作为这场音乐会中的钢琴家,贝多芬同样希望获得公众对其个人独奏和即兴演奏的赞誉,尽管我们今日并不知晓当日采用的主题(或多个主题)是什么。我们也并不确定他演奏的究竟是哪部钢琴协奏曲,虽然它很可能是《第一钢琴协奏曲》,因为《第三钢琴协奏曲》在当时尚未完成。通过巧妙的曲目设计,贝多芬还将具有嬉游曲特征的七重奏置于两部交响曲之间。他确定这首作品必然受到公众欢迎,以便引导他们从容接受那些更为艰难的新作品。[26]
《大众音乐报》的评论对乐队演奏员们言辞苛刻,并且提及究竟由谁指挥这场音乐会的纷争。“贝多芬不信任康提先生[Mr.Conti]的指挥(意大利歌剧管弦乐队的指挥),而唯独信任拉尼茨基先生[Mr.Wranitsky]。”[27]评论指出,管弦乐队不想在他的麾下演奏,于是演出得非常拙劣:“在交响曲的第二部分,他们的演奏松懈涣散,无论怎样都拾不起个儿。一帮人的演奏令人怒不可遏,唯有木管声部例外。”[28]
在1795至1800年的五年时间里,贝多芬以钢琴家和作曲家的身份成为维也纳的风云人物。他于1795年出版了自己的钢琴三重奏(Op.1,每首包括四个乐章),并在其后一年出版了同样新颖而别具一格的钢琴奏鸣曲(Op.2)。他作为海顿音乐艺术的继承人扶摇直上,并在莫扎特去世后的新世纪档口捍卫着自己的艺术雄心。为了强化创作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他成为海顿的门徒学习对位法;后来由于对海顿的松懈指导感到失望,转而投奔当时的对位法大师约翰·格奥尔格·阿尔布雷西茨贝格[Johann Georg Albrechtsberger]。[29]为了对他的使命感以及作为一个艺术家争取完全自由的紧迫性加以总结,贝多芬在1794年的一张草稿页上写道:“又是半年的对位法学习,他将得心应手。”[30]
对于当时的评论者而言,《第一交响曲》展示出贝多芬的创作技术,尽管首演时的乐队表现逊色。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同他“最近的钢琴作品”相比,显得并不是那么前卫。[31]然而,对于那些身处十九世纪较晚时期,并能够对贝多芬全部交响曲充分了解的评论者们而言,这部《第一交响曲》则是一个羞怯而谨慎的开端。柏辽兹曾经坦陈,“这是一种美妙的音乐:清晰、活泼……冷峻,有时甚至严肃——正如最后的回旋曲乐章——充满了音乐童心;总之,贝多芬不在这里。”[32]
虽然柏辽兹对贝多芬的作品和风格极为敏感,但他的言辞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仔细研究整部交响曲,尤其是它那生动活泼的谐谑曲乐章,就会发现它确实如唐纳德·弗朗西斯·托维[Donald Francis Tovey]所言——“向十八世纪告别”。除了一些怀旧的、令人舒适的古典特征外,这部作品中的许多段落和创作手法直接指向日后的贝多芬。[33]
1802年,贝多芬书写“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时所住的居所(Museum Karlsplatz,Vienna/Bridgeman Images)
注 释
[6].关于尼夫艺术生涯的概观,参见Peter Clive,Beethoven and His World(Oxford,2001)。247。
[7].BML,36,引自Leslie Sharpe,Friedrich Schiller:Drama,Thought and Politics(Cambridge,1991),29。
[11].参见我的“Beethoven as Sir Davison”,Bonner Beethoven-Studien 11(2014):133—140。
[12].参见Solomon,“Beethoven and Schiller”,Beethoven Essays,211和347 n.25。
[15].也可见多年之后,他于1817年在节拍器标注的位置上写下:二分音符=108。
[17].包括两首钢琴三重奏(Op.1,No.3;Op.9,No.3)和钢琴奏鸣曲(Op.10,No.3)。
[18].Kerman,Beethoven:Autograph Miscellany Ⅱ,228(这本杂录的folio 88r);参见Lockwood,BML,57f。
[19].我所想到的乐章包括《C小调三重奏》(Op.1,No.3)中如歌的行板,或者《钢琴与木管五重奏》(Op.16)中与之平行的乐章(其草稿被记录在相同草稿页的反面)。
[20].正如科尔曼的建议,出处同注⑱,Ⅱ,291。科尔曼假设同页之后的草稿(标注着“Zum andante”,F大调)是有关这个乐章的进一步乐思,转调至F大调。
[23].对于这些“C大调交响曲”草稿的深入讨论,参见Johnson,Beethoven's Early Sketches,vol.Ⅰ,461—469,完整的谱例在vol.2,163—176。
[30].参见NⅡ,566,以及Ronge,出处同上,5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