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
教子弟[1]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2]气象[3];检[4]身心[5]于平日,不可无忧勤[6]惕厉[7]功夫。
注释
[1]子弟:对后学晚辈的统称。
[2]正大光明:正直磊落的样子,语出《朱子语类》卷七三:“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
[3]气象:气度与形象。
[4]检:检讨,反省。
[5]身心:言行与思想。
[6]忧勤:忧愁劳苦。
[7]惕厉:惕,警惕,戒惧。厉,磨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译文
教导后学晚辈,不仅要让后辈子弟从小就有正直磊落的气度与形象,还要让他们养成经常反省自己思想与言行的习惯,不能没有忧患意识和自我砥砺的修养功夫。
二
与朋友交游[1],须将他好处[2]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注释
[1]交游:交流往来。
[2]好处:指长处。
译文
和朋友来往,要留心学习他们的长处,才会从中受益。学习古代圣贤的良言警句,平时需身体力行,才算真正读懂了圣贤书。
三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1]只要勤。
注释
[1]何妨:没什么妨害。
译文
穷到无可奈何时,只要节俭还可以度日。天资愚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勤奋,也能弥补不足。
四
稳当[1]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2]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注释
[1]稳当:稳妥。
[2]本分:老实,安分守己。
译文
稳妥的话,都是平淡寻常的话,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不多;老实安分的人,就是活得快乐的人,只可惜愿意安守平淡做本分的人太少。
五
处事要代人作想[1],读书须切己[2]用功。
注释
[1]代人作想:为他人着想。
[2]切己:自己切实地。
译文
办事时要多为他人着想,读书时要自己切实用功。
六
一“信”[1]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2]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注释
[1]信:儒家伦理范畴,指诚实讲信用。
[2]恕:推己及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一个“信”字,是人活在世的立身之本,所以每个人都不能没有诚信;一个“恕”字,是人交际往来的重要品德,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终身奉行。
七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1]乃因会说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2]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注释
[1]苏秦: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善辞令,曾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后合纵被破,至齐为客卿,因与齐大夫争宠而被处死。
[2]石崇:晋代人,家财可敌国,奢靡成风,好与人斗富。后遭人所诬而被杀。
译文
人都希望自己能说会道,可苏秦却因能言善辩而死;人都想拥有巨额资财,可石崇就因为财富太多而丢了性命。
八
教小儿宜严,严气[1]足以平躁气[2];待小人[3]宜敬,敬心[4]可以化邪心。
注释
[1]严气:即严肃的作风。
[2]躁气:浮躁的秉性。
[3]小人:指见识短浅或心术不正的人。
[4]敬心:端敬的态度。
译文
教育小孩应该严格,严肃的作风足以平息孩子心中的浮躁气;对待小人应该端敬,端敬的态度可以令他们收敛邪恶的心思。
九
善谋生者,但[1]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2],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但就[3]是非可否审定章程[4],而不必利于己。
注释
[1]但:仅,只。
[2]恒业:持久的事业。
[3]就:针对。
[4]章程:办事的规矩。
译文
善于谋生的人,只要让家人不分长幼内外,都能勤奋工作,干好本职就好,而不必刻意追求富贵;善于处理事务的人,只要针对事情的对与错及其可行与不可行做出决断并制定章程,而不必一定让自己有利可图。
十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1]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2];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注释
[1]生资:指人的资质。
[2]机巧:指善用心机和手段。
译文
不当得到的名利,竟然轻易得到了,看似是福,实则终将变成祸事;贫穷和困境是最让人难以忍耐的,但却能忍耐住,一定会苦尽甘来。
人的资质的高低在于是否忠诚守信,而绝不体现在用心机、耍手段上;学业好是以品德情操的高尚为标准,而绝不只表现在漂亮文章上。
十一
风俗日趋于奢淫[1],靡所底止[2],安得有敦[3]古朴之君子[4],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5]之大人,光争日月[6]。
注释
[1]奢淫:过分奢侈。
[2]靡所底止:没有止境。
[3]敦:淳朴,笃实。
[4]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5]名节:名声与操守,这里泛指好的声望。
[6]光争日月:与日月争辉。
译文
社会风气日渐奢侈淫靡,以致没有了底线,真心希望出现像古代君子那样淳朴笃实、品德高尚的人来力挽这世风日下的局面。人心日趋退化到了寡廉鲜耻的地步,忠厚良善也正渐渐消亡,衷心渴望出现有着崇高威望的伟人用他那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力量来感召人心。
十二
人心统[1]耳目官骸[2],而于百体为君[3],必随处见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终身无安逸之时。
注释
[1]统:统领。
[2]耳目官骸:指五官和身体。
[3]于百体为君:指在身体中居首。
译文
人心统管身体的一切,是身体的主宰,所以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端正,不能昏聩出错。人的脸上长着眉、眼、鼻、口,看上去像个“苦”字(两个眉毛像草字头,两眼为一横,鼻梁为竖,下面是口,这就像个“苦”字啊),这就告诉我们,人只要活着,就不会有安逸的时候。
十三
伍子胥[1]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2]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3]也;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4]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5]降,可知天道好还[6]也。
注释
[1]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因此投奔吴国,发誓灭楚。后辅佐吴王阖闾,并与孙武一同伐楚,攻破楚都,掘平王墓,鞭尸复仇。
[2]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与伍子胥交好。
[3]恃:倚仗,凭附。
[4]刘季:即刘邦,汉高祖。古时兄弟按伯、仲、叔、季排行,刘邦排行第四,故称。秦末楚汉之争中,他打败项羽,建立西汉。
[5]侯景:南朝时梁人,先在北朝尔朱荣手下为将,后投靠高欢。高欢死后又附于梁,被封为河南王,后叛乱,破建康,梁武帝萧衍因此被困台城而饿死,侯景乃称帝。
[6]天道好还:指天理公道,善恶终有报。
译文
伍子胥为了给父兄报仇而攻破了楚国的郢都,申包胥救楚王于危难而保全了楚国不至灭亡。由此可见,只要下定决心做事,就一定可以成功。
秦始皇灭掉东周那一年,恰巧后来灭秦建汉的刘邦出生了;南朝梁武帝灭齐国的那一年,后来反叛灭梁的侯景前来归降。由此可知,天理自有公道,报应不爽。
十四
有才必韬藏[1],如浑金璞玉[2],暗然[3]而日章[4]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5]也。
注释
[1]韬藏:指深藏不露。
[2]浑金璞玉:指未经提炼的金和未经雕琢的玉,比喻人品质朴。
[3]暗然:没有光彩的样子。
[4]章:同“彰”,即彰显。
[5]已:停,止。
译文
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深藏不露,如同那未经加工打磨的金玉一般,虽不炫目,日久自会彰显出光彩;做学问一定不能间断,就像那不息的流水与行云一般,每天都有所得才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十五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1],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2],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3]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注释
[1]余庆:留给后世子孙的福泽。
[2]余殃:留给后世子孙的灾殃。
[3]益:增多,加重,与“损”相对。
译文
凡做善事的人家,必然留给子孙福泽;而多行不善的人家,留给子孙的则必是祸殃。由此可知,多做善事,为子孙留后福,才是为子孙做的长远打算。
即便是贤能的人广聚了家财,也容易让人不思进取而耽于享受;而愚笨的人一旦拥有了很多金钱,则更容易加重他的过失。由此可知,广积资财留给子孙,只有无穷的害处。
十六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1],姑息[2]者多有败行[3],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4]者转为上达[5],则父兄之培植[6]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7]大权,其感[8]尤速;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注释
[1]成德:盛德。《易·乾》:“君子以成德为行。”
[2]姑息:无原则地溺爱与纵容。
[3]败行:败坏的德行。
[4]庸愚:资质平庸而愚钝。
[5]上达:高尚。
[6]培植:培养,教育。
[7]当:担当,执掌。
[8]感:感化。
译文
常常见到那些对子孙严格要求的人家,其子孙容易成长为品德高尚的人;而那些对子孙迁就纵容的人家,其子孙往往不成器甚而道德败坏。所以,父兄长辈的教育至关重要。还可以看到一些天资聪颖的后辈不经意间成了品格低劣的人,而有些天资平庸的子弟反而成为德行高尚的人,这也说明了父兄长辈的教育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人的品行不高,那都是因为不能把一个“利”字看透;如果一个人的学习和事业总没有长进,那都是因为不能把一个“懒”字抛开。
崇高的品德足以感化他人,而品德高尚的人如能执掌高位而行使权威,感化他人便会特别容易,收效更快;富足的钱财只会拖累自己,而如果在混乱的社会中拥有巨额的财富,那么这种拖累尤其深重可怕。
十七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1]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2]仰望之人。
注释
[1]义理:此处指道理、合于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
[2]乡党:按周制,二十五家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这里泛指乡里。
译文
读书不论天资高低,只要能勤学好问,对所有事都有知其所以然的想法,自然会有通晓人生道理的一天;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要因为出身寒门而自卑,只要忠厚老成,举止行为绝不违背道义准则,不做苟且之事,就一定会成为乡里敬仰的对象。
十八
孔子何以恶[1]乡愿[2],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3]鄙夫[4],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人心肠。
注释
[1]恶:憎恶。
[2]乡愿:指外表忠厚老实而内心奸诈的伪善之徒。
[3]弃:嫌弃。
[4]鄙夫:指人格低下的浅薄之徒。
译文
孔子为什么憎恶那些外表忠厚而内心狡诈的伪善之徒呢?因为这些人的“忠厚清廉”不过是些假面孔而已。孔子又为什么会嫌弃那些浅薄之徒呢?因为这些人只看重个人得失,都是些锱铢必较的俗物。
十九
打算[1]精明,自谓得计[2],然败祖父之家声[3]者,必此人也;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4]者,必此人也。
注释
[1]打算:指算计。
[2]得计:谋划得逞。
[3]家声:指家族的声誉。
[4]元气:此处指精神内涵的蓬勃与奋发。
译文
算计得很精明,自以为得计,但将来败坏他祖上的美誉而招来骂名的,必定是这类人;朴实厚道的人,乍看上去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培养并传递给子孙奋发图强精神的一定会是他们。
二十
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译文
心中能明辨是非,处理事情才会坚决果断;做人能不忘廉耻,为人处世就不会有卑劣的行径。
二一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1]做得来;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行[2],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注释
[1]伶俐人:即聪明人,此处指巧言令色、见风使舵的人。
[2]行:即道路。
译文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由此可知,“忠”和“孝”这两个字,不是那些所谓的“聪明人”能做得来的。仁义之外,也有假仁假义,由此可知在“仁”与“义”这两条路上,也有不少奸滑之徒以仁义之名混迹其间。
二二
权势之徒,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
译文
有权有势的人,即便对至亲好友也要作威作福,哪里知道权势就像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而不留一丝痕迹;奸佞邪祟的人,哪怕是在平地也要兴风作浪,又哪里知道天地间自有神明,不会听任他颠倒黑白。
二三
自家富贵,不着意里[1];人家富贵,不着眼里[2]。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孝,不离心头;今人忠孝,不离口头。此是何等志量[3]!
注释
[1]不着意里:不放在心上,不炫耀。
[2]不着眼里:不眼热,不嫉妒。
[3]志量:志向与气量,指一个人的胸怀。
译文
自家富贵不放心上不有意炫耀,人家富贵也不放眼里而全无嫉妒,这是何等的胸怀。对古人忠孝的事迹时刻挂心而不忘身体力行,对今人忠孝的事迹大加褒奖称道,这又是何等的气度。
二四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可惜也;圣人不责[1]人无过,惟多方诱之改过,庶[2]人心可回也。
注释
[1]责:此处指苛求。
[2]庶:作副词用,或许、可能,表示推测。
译文
君王虽不命人有意放生,但也不会无故滥杀,这说明万物有灵,生命值得珍惜;圣贤之人不会苛求他人没有任何过失,只会用各种方法引导人们改正错误,或许就可以使人心由恶转善,回归正道。
二五
大丈夫[1]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2]立言[3],贵平正[4],尤贵精详[5]。
注释
[1]大丈夫:有志气、有作为的人。
[2]士君子:有节操、有学问的人。
[3]立言:著书立说。古时,“立言”与“立德”、“立功”作为人生崇高理想,被称为“三不朽”,是儒家子弟的人生奋斗目标。
[4]平正:公平、公正,不偏颇。
[5]精详:精确周详。
译文
有所作为的大丈夫在处理事情时,只注重对与错,不会考虑给自己带来的是福还是祸;有节操的君子在著书立说时,都是以公正客观为准绳,尤其看重精准周详。
二六
求科名[1]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讲性命之学[2]者,不可无经济[3]之才。
注释
[1]科名:原指科举考试中的名目,此处代指科举功名。
[2]性命之学:有关生命境界的一种学问。
[3]经济:经世与济民的并称。
译文
一心追求科举功名的人,不一定能体会到琴棋书画的乐趣;追求生命的形而上境界的人,不可以没有经世济民的才能。
二七
泼妇之啼哭怒骂,伎俩[1]要亦无多,惟静而镇之,则自止矣;谗人之簸弄[2]挑唆,情形虽若甚迫,苟[3]淡然置之,是自消矣。
注释
[1]伎俩:即招数、花样,多为贬义。
[2]簸弄:造谣生事。
[3]苟:假若。
译文
泼妇哭闹叫骂的招数不过就那几下子,只要泰然处之,其自觉没趣便会终止;喜欢挑拨离间的人常常搬弄是非,虽然情形看上去很要紧,但如果能淡然处之,自讨没趣后流言自会消失。
二八
肯救人坑坎[1]中,便是活菩萨;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
注释
[1]坑坎:比喻危难的情形。
译文
自愿救助陷入危难之中的人,就如同在世的活菩萨;能超然于俗世之外的人,便称得上大英雄。
二九
气性乖张[1],多为夭亡之子;语言深刻[2],终为薄福之人。
注释
[1]乖张:形容偏执,不讲情理。
[2]深刻:尖酸刻薄。
译文
性情偏执暴躁,多是短命的人;言语尖酸刻薄,定是没福分的人。
三十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译文
人的志向不能不高远,如果志向不高远,必被流俗与浊世所熏染,不会有什么作为;人的心气不能太大,如果心气过大,就会好高骛远,很难指望会有什么成就。
三一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为辱;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为荣。讲大经纶[1],只是实实落落;有真学问,决不怪怪奇奇。
注释
[1]经纶:原意为整理过的蚕丝,此处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
贫困和寒微不可耻,因贫困寒微而去谄媚乞求权贵才可耻;富贵谈不上荣耀,而因富贵能济世利民就是荣耀。治国的大学问,必须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有真学问的人,肯定不会故弄玄虚。
三二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1],比兄弟为花萼[2],比朋友为芝兰[3],敦伦[4]者,当即物穷理[5]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注释
[1]桥梓:即乔梓,乔木和梓树。乔木高大挺拔,梓树矮小低伏。
[2]花萼:花、萼同根同枝,喻同胞兄弟。
[3]芝兰:香草名。喻朋友。
[4]敦伦:古代婚礼的环节之一。此处指努力使关系和睦。
[5]即物穷理:程朱理学的范畴之一。即理在物先,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推究其理。
译文
古人将父子比喻为乔木和梓树的关系,将兄弟比喻为花与萼的关系,将朋友比喻为芝兰香草。所以说,讲求人伦关系的人,都会由万物之理推及人伦之理。现在的人,称入国学的读书人为秀才,称入太学的生员为明经,称举人为孝廉。作为读书人,应当从这些称谓中领悟其深刻的含义。
三三
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1];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2]之,无庸[3]徒事言词[4]也。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注释
[1]不肖:不像,不一样。
[2]率:即表率。
[3]无庸:无须。
[4]徒事言词:仅用言语。
译文
父辈或兄长有善举,子弟们未必学得一样;父辈或兄长有恶行,子弟们倒是一学就会。可知父兄长辈在教导子弟时,必要以身作则,自正其身,为子弟做好表率,这比口头说教更有说服力。
君子有了过错,小人会因嫉恨而不肯放过他们;君子没有过错,小人也会因嫉恨而不肯善罢甘休。由此可以知道,君子在和小人相处时一定要平心静气地待他们,要小心翼翼,不可有任何急躁与激切的言行。
三四
守身不敢妄为,恐贻[1]羞于父母;创业还需深虑,恐贻害于子孙。
注释
[1]贻:留。
译文
人应该约束自身,不可胡作非为,以免让双亲蒙羞;人在建功立业时也应该深谋远虑,以免给子孙后代留下无穷祸患。
三五
无论做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利气;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
译文
不论做怎样的人,都不该有趋炎附势、媚富贱贫的习气;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不该有疏忽浮躁的心性。
三六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矣;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以发愤矣。
译文
清楚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不敢妄自尊大;想到虚度年华会落得一事无成的下场,就必然会发愤图强。
三七
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于警励也;大家[1]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也。
注释
[1]大家:指名门望族,大户人家。
译文
平常人在突遭灾祸时一定会发愤图强,试图东山再起,这是因为他的忧患意识在不断地警醒和激励他;而名门望族在日渐衰亡时很难指望其能重整旗鼓,这是因为他们已养成因循守旧的恶习,很难改变了。
三八
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
译文
天地永恒,无穷无尽,人生却很有限,过一天就少一天;荣华富贵自有定数,但学问却并非如此,只要用功一分,便会增长一分。
三九
处世有何定凭?但求此心过得去;立业无论大小,总要此身做得来。
译文
处世之道其实也没什么固定的行为准则,只求问心无愧就行了;创立基业时,不管规模大小,都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能担当得起才行。
四十
气性[1]不和平,则文章事功[2]俱无足取;语言多矫饰[3],则人品心术尽属可疑。
注释
[1]气性:指性格。
[2]文章事功:学问和事业。
[3]矫饰:虚伪做作,掩盖其本来面目。
译文
性格不平和,无论做学问还是干事业,都不可能上进而有所成就;一个人的言语总是做作虚伪,那这个人的品质和心术就很值得怀疑了。
四一
误用聪明,何若[1]一生守拙[2];滥[3]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注释
[1]何若:哪里比得上,怎如。
[2]守拙:安守愚拙,不巧伪。
[3]滥:过度,无节制。
译文
聪明用错了地方,还不如一辈子抱守愚钝与笨拙;乱交朋友,还不如终日闭门读书。
四二
看书须放开眼孔[1],做人要立定脚跟。
注释
[1]放开眼孔:开阔眼界与心胸。
译文
读书须放开眼界,心胸开阔;做人则要坚守原则,站稳立场。
四三
严[1]近乎矜[2],然严是正气,矜是乖气[3];故持身贵严,而不可矜。谦似乎谄,然谦是虚心,谄是媚心;故处世贵谦,而不可谄。
注释
[1]严:威严,庄重。
[2]矜:傲慢自负的样子。
[3]乖气:乖僻的邪气。
译文
威严庄重看起来像傲慢自负,但威严庄重是正气使然,而傲慢自负却是乖僻邪气。所以立身处世要以威严庄重为要,切不可傲慢自负。
谦逊和善看上去像奉承谄媚,但谦逊和善是虚心待人,而奉承谄媚却是曲意逢迎,所以为人处世要以谦逊和善为要,切不可谄媚奉承。
四四
财不患[1]其不得,患财得而不能善用其财;禄[2]不患其不来,患禄来而不能无愧其禄。
注释
[1]患:忧虑,担心。
[2]禄:福运。
译文
不必忧心于得不到钱财,而应忧心于钱财得到后却不能妥善地使用;也不必忧心于福运不降临,而应忧心于福运降临后能否心安理得地享用它。
四五
交朋友增体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显荣[1],不如教子弟立品行。
注释
[1]显荣:显贵,荣耀。
译文
交朋友如果是为了脸面有光,不如结交对自己的身心有所裨益的朋友;与其教导子弟去追逐显贵荣宠,不如教导他们养成优秀的品行。
四六
君子存心但凭忠信,而妇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落得为君子;小人处世尽设机关[1],而乡党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2]做了小人。
注释
[1]机关:原指没有机件而能制动的机械,后喻指花招,算计。
[2]枉:徒然,枉然。
译文
君子用心着意以诚实守信为本,故而连妇人孩童都像敬神明一样尊重他,所以君子才名副其实地被称为君子;小人处世费尽心机,凭的全是诡计花招,故而乡邻亲友都像躲鬼怪一样避开他,所以小人再怎么算计都是白费工夫,白白做了小人。
四七
求个良心管我,留些余地处人。
译文
做人要凭良心来约束自己;与人相处要能容忍和留余地。
四八
一言足以召[1]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璧[2],惟恐有瑕疵也。
注释
[1]召:同“招”,招来。
[2]饬躬若璧:自我修养得像白璧一样无瑕。饬躬,正己。
译文
一句话就能招来大祸,所以古人守口如瓶,言辞谨慎,唯恐惹来毁家杀身之灾;一个不检点的行为足以玷污一生的名节,所以古人守身如玉,行为端正,唯恐玷污了一世清白。
四九
颜子之不较[1],孟子之自反[2],是贤人处横逆[3]之方;子贡之无谄[4],原思之坐弦[5],是贤人守贫穷之法。
注释
[1]颜子之不较:语出《论语·泰伯》:“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
[2]孟子之自反:语出《孟子·离娄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3]横逆:蛮横无理。
[4]子贡之无谄:语出《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也。’”
[5]原思之坐弦:事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原思,即原宪,字子思,孔门弟子。坐弦,安坐拨弦自娱。
译文
颜渊的不计较、孟子的自我反省,这是圣贤遇到蛮横无理的人刁难时的应对之道;子贡擅长言辞却不阿谀奉承,子思安坐拨弦而自得其乐,这是圣贤身处贫困时的守身之道。
五十
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1],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注释
[1]黄华:指秋日的菊花。
译文
看天边彩霞,体味它的绚烂妩媚;看头顶白云,体味它的卷舒悠闲;看连绵群山,体味它的灵奇秀险;看江河湖海,体味它的浩瀚无边。只要用心体会,天地俯仰之间,无处不是好文章。
赏绿竹,知虚心妙处;赏黄菊,知晚节高古;赏松柏,知坚韧风骨;赏芝兰,知芬馥芳香。只要用心体会,所见处无不是良师益友。
五一
行善济人[1],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为快意;逞奸[2]谋事,事难必其稳便,可惜他徒自坏心。
注释
[1]济人:助人。
[2]逞奸:使奸诈手段。
译文
做好事助人,他人因而得平安,自己也会很开心;使奸诈手段谋事情,事情很难确保稳妥顺遂,还白白坏了自家心性。
五二
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则吉凶可鉴[1]也;不蹶[2]于山,而蹶于垤[3],则细微宜防也。
注释
[1]鉴:明察。
[2]蹶:摔跟头。
[3]垤(dié):小的土堆。
译文
不以水为镜,而以他人得失成败为镜来观照自己,很多事情的吉凶祸福就可一目了然;没在山上摔跟头,却被一个小土堆绊倒,由此可知,即使细微处也应该多提防。
五三
凡事谨守规模[1],必不大错;一生但足衣食,便称小康。
注释
[1]规模:规矩与范式。
译文
凡事只要恪守规范,就一定不会出大错;一辈子只要丰衣足食,就可称得上是小康人家。
五四
十分不耐烦,乃为人之大病;一味学吃亏,是处世之良方。
译文
非常不能容忍他人和某些事端,是做人的大毛病;总是怀着能吃亏的态度,是很好的处世之道。
五五
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1]为善之名。
注释
[1]邀:努力求取。
译文
把读书当作一项功业去努力,自然会得到读书带来的乐趣;心中怀着做善事的念头,没必要非得去争那些乐善好施的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