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现实主义:一种外交政策理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外交政策理论的意义与研究路径

如果说外交政策理论是关于外交政策的理论,这样一种阐释并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有实质意义的东西。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对外交政策理论的界定,至少涉及三个方面:什么是外交政策;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外交政策理论。第一个方面是相对容易回答的。本书中所谈到的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指的是一国政府与其他国家交往时所持有的立场、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往往也被翻译为“对外政策”。因此,本书所探讨的外交政策,不包括所谓民间外交,但是包含一国政府针对其他国家民众所开展的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外交政策本身是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因为它是政府的政治决策及其施行,但是外交政策所涉及的领域并不只限于政治关系,而是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方面面。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而国家利益不仅包含政治利益,也包含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安全利益等。这些利益之间经常可能出现冲突,从而导致不同领域的外交政策也可能出现冲突。这就涉及了本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即不同领域的具体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应该如何协调,从而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在国际关系学界,有关“理论”的界定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理论是对规律的解释。这一界定是美国国际关系学者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作出的。这一简洁的定义意味着,一方面,理论不等同于规律本身。“规律”(law)本质上是某种反复出现的现象或者相关性(correlation)。规律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人们可以发现和归纳出各种各样的规律,并不需要依靠任何理论工具的帮助。例如,我们依据每天的日常经验就可以得出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的规律,并不需要使用天体物理学的理论。理论则是人们创造的知识工具,是一些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和因果机制解释。一方面,华尔兹认为,“……规律可以被发现,而理论只能被构建”1;另一方面,理论的目的是解释规律性的现象,而不是偶然性的现象。把规律性的现象作为解释对象,意味着现实世界中存在某种或者多种的客观规律,理解了这些规律运作的内在机制,人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规律。对这些客观规律的解释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构成了科学大厦的主体。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规律性现象的形成与运作,我们希望对它们作出解释,理解它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环境条件下反复出现的原因。这就需要理论家们创造性地说明规律背后的主要因素及其逻辑关系。事实(历史)、规律(相关性)和理论(概念与因果机制)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社会科学学科的“共同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被运用于不同的个案,正如国际关系理论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当代的中美关系、日俄关系,也可以用来分析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或者当代非洲地区的国际关系一样——当然,前提是这些地区存在事实性的主权国家,符合国际关系理论进行解释的前提要求。新的重大问题和规律性现象的出现,只是给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分析对象,而属于某一个问题领域的理论体系的产生,才意味着开始出现了专门的学科。一般认为,国际关系学科的出现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这一时间节点。从此开始,国际问题领域开始有了专门的研究者。但是,国际关系学科的初步成型是到肯尼思·华尔兹提出结构现实主义之后。在此之前,虽然存在早期的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但它们并非是同时具有理论范式、理论硬核和理论推论的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拥有了许多国际关系理论,这些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国家间的战争与和平。战争为什么会反复出现?这是一个规律性的现象;而由于战争对于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巨大破坏力,对这一国家间规律性现象的解释,就构成了一个极为重要和紧迫的学术问题。不过,国际关系研究并不仅研究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对于国际关系理论来说,它们不仅要解释国际体系的稳定性,也需要在更具普遍意义的维度解释国家间关系的种种结果,诸如核威慑的成功与失败、自由贸易规范的全球扩展、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峰会为什么达不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等等。要解释这些结果,国际关系专业的学者们必须考察不同国家之间在实力对比、国际制度、角色认同等层面的相互关系,而不能仅仅从一个国家出发进行说明。这一点很好理解。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是否会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这不仅仅取决于中国或者日本各自的政策,而是基于双方的互动,以及美国作为一个外部力量所起到的作用。当然,有人可能会指出,中国和日本都有自己的行动自由,如果一方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那么就一定会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问题在于,这种行动自由是以基本的国家理性为前提的、受到国际体系制约的。在一方“享受”它的行动自由之前,它其实已经审慎地考察过相关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和相互关系。而军事冲突的结果,则直接取决于相关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和相互关系。国家拥有行动自由并不等于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致力于发现塑造国际体系稳定性的结构性要素,并将它们概念化为国际结构、国际制度和国际规范等核心概念。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国际关系理论可以解释国家间互动的结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国家的外交政策行为。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国家的外交政策行为。原因在于,虽然国家的外交政策受到国际体系的限制,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国家还是拥有一定的行动自由。例如,国际关系理论可以解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什么在对外关系中会保持一定的克制,但不能解释朝鲜很多具体的对外政策,例如中断六方会谈、不顾中国的反对坚持进行核试验。如下所述,仅有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足以解释各国多种多样的外交政策,因此我们需要发展出专门的外交政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