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主编的话
巴胜超 杜凌
一
本卷收录了十五位特奥体育教练访谈,以姓氏拼音首字母为序。他们大多接触特奥运动多年,有训练特奥运动员的实际经验,比较熟悉中国特奥运动在基层的发展情况。
国际特奥会东亚区直接联系了十一位教练,并通过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老师联络了其他四位教练。其中一位教练因休产假不便访谈,推荐了来自上海静安区南阳学校的另一位教练接受访谈。本卷访谈的教练们任教于中国各地的13所特殊教育学校,长期与智力障碍孩子一起学习、活动。他们开发有运动潜能的特殊孩子成长为特奥运动员,指导、陪伴学生们训练各种体育项目,例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棒垒球、软式垒球、旱地冰球、地板曲棍球、滚球、铅球、轮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游泳、跳高、跳远、跑步、体操、阳光韵律操等,带领学生们到世界各地参加比赛。教练们像纽带一样,一头系着一个个特殊的家庭,一头系着特奥运动会。教练的付出和孩子们的努力给许多家庭带来希望与感动,帮助家庭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生活质量。
本卷访谈以教练的生命史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个人情况、学习成长、家庭生活、工作和特殊教育。在访谈实际操作中,访谈员遵循访谈提纲所列的125个问题,对受访的教练进行访谈。我们要求访谈员在受访人讲述过往年代的回忆和感触时,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的部分都要注重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受访人,并根据受访人的讲述内容,适时补充相关问题。
本卷所呈现的口述史文本,虽基于同一份访谈提纲,但每个特奥教练的口述访谈内容各具特色。在口述史的采录过程中,因为访谈者性别、年龄、职业、个性、地域等主客观因素的差异,受访教练在人生阅历、职业经历、语言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最终的口述史文本,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生命状态。
二
从访谈文本可以看出,每个教练进入特殊教育事业的机缘不尽相同,但家庭教育、社会需求和个人选择,是基本的促动因素。热爱、擅长某项体育运动,并尽其所能积极训练队员,是大多数教练进入特奥运动,成为特奥教练的基本前提。
教练们在职业生涯的最初阶段,即使在学习期间已经接触过特殊教育的教师,真正面对特殊孩子时,都会面临手慌脚乱、不知所措的局面,都有一个不断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多数教练在刚开始工作时,都有教学、训练的师父,老教师带新徒弟,是特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职业交接特征。
特殊学校的教练,在日常学习、训练和特奥比赛中,不仅是教练、老师,更是特殊孩子的家人、朋友。教练们除了要完成教学训练,还要帮助孩子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睡等诸多事务,这是他们与其他普通教师群体的重要区别。相对而言,特殊学校的教师,需要比普通教师有更多的爱心、耐心、责任心。他们既要有教孩子文化知识的技能,还要有照顾孩子生活的爱心,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计划。从教练们的讲述中,可以感觉到,特殊教育学校也面临教师流动的问题。
因为学校的运作、硬件、师资、课程体系各有差异,东南西北、各个地方、各所学校的特奥教练,均能根据所在区域、学校的体育传统和师资力量,开发出适合高、中、低不同能力学生的运动项目和训练方法,特奥运动项目也各具特色。目前,特殊教育呈现向学前康复训练和职业高中教育延伸的特点,在特奥运动、特殊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也存在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差距。
近年来,教练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走进特殊学校的学生,障碍程度越来越重,能力也越来越低。究其原因,一方面说明特殊家庭的家长更加理性,大多愿意将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在群体生活和特奥运动中,培养孩子们的自立能力,寻找生命绽放的机会。另一方面,普通学校对轻度孩子的接纳程度也在增强,大多数轻度孩子,在普通学校与正常的孩子共同学习生活。
低能力的孩子越来越多,虽然给特奥教练的训练带来了更大挑战,诸如比赛成绩没有前几年好了,特别是集体配合的比赛项目,成绩很难得到突破。但这是好事,说明社会对特殊孩子的接纳度,在逐渐开放,融合运动项目的普遍推广,就是社会接纳度提升的最好证明。受访的教练们,也大多会将自己的孩子带到特殊教育学校,让孩子们一起玩耍,相互认识。
从特奥运动的训练、比赛、获奖等口述访谈中,可以看出,教练们是特奥运动和智障孩子、家长联结的纽带,孩子们通过在特殊学校的学习,通过教练的训练,能够获得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能力。
感谢每一位受访的特奥教练、受访人,感谢每一位访谈员、整理者、撰稿者,这些讲述、采录、整理、书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