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是非名利有无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生平:心怀天下,却抑郁不得志

杜牧生平与创作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二十六岁中进士,历任员外郎、刺史等职,其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成就颇高,为别于杜甫,被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家世显赫

杜牧出身于官宦之家,其家族为京兆的豪门望族。唐时有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也就是说城南的韦家和杜家势力之大离天不过五尺。而杜家的显赫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御史大夫杜周,杜周作为酷吏入《史记·酷吏列传》,且为杜家积累“家资巨万”。

杜牧一族为杜周三子杜延年的后裔,杜延年精通律法,深得大将军霍光的信任和重用,其画像被悬挂在未央宫的麒麟阁,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杜延年的七世孙杜畿“少有大志”,曾任三国时期曹魏的尚书仆射。杜畿之孙杜预不仅娶了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还文武皆备,是西晋灭吴的统帅之一,获封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杜预还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春秋释例》等,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杜预的后人中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十三世孙杜甫,一位是十六世孙杜牧。

杜氏一族在杜牧之前依然显赫。杜牧的曾祖杜希望,在唐玄宗时为鸿胪卿、恒州刺史、西河郡太守,官至梁州节度使。杜牧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为相十年,历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且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典志体史书《通典》。杜牧的父亲杜从郁,官至职方员外郎,不过不幸早卒。

少年孤贫

杜牧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因在家族中排行十三,所以也被称为“杜十三”。杜牧生活在中晚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唐朝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集中、赋税繁重,社会矛盾日趋严重。杜牧出生的那一年祖父杜佑升至宰相,此后十年一直位居相位,而且其父和伯父也都为官,因此,杜牧幼时的生活没有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还算比较优渥。杜牧家的府宅在长安安仁里,朱雀门街东第一街,且在长安城南三十多里处的樊乡还有别墅,杜牧在后来的诗文中常常提到此处,并给自己的文集命名为《樊川集》。

杜牧十岁那年,祖父去世,不久,父亲也病逝,从此,杜氏家道开始衰落。从杜牧《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中可以看出其十来岁时的生活情况。

某幼孤贫,安仁旧第,置于开元末,某有屋三十间而已。去元和末,酬偿息钱,为他人有,因此移去。八年中,凡十徙其居,奴婢寒饿,衰老者死,少壮者当面逃去,不能呵制。有一竖,恋恋悯叹,挈百卷书随而养之。奔走困苦,无所容庇,归死延福私庙,支拄欹坏而处之。长兄以驴游丐于亲旧,某与弟顗食野蒿藿,寒无夜烛,默所记者凡三周岁,遭遇知己,各及第得官。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杜牧家里的三十多间房为了还债已为他人所有,家中奴婢也是或死或逃,兄弟二人“奔走困苦,无所容庇”,有时甚至“食野蒿藿,寒无夜烛”。虽然家中清贫,但“挈百卷书随而养之”,杜牧自幼好读书,也许是受家庭影响,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关心军事和政治。

初入仕途

杜牧博通经史,年轻时就很有抱负,尤其关注军事和政治。杜牧在中进士前便写了著名的《阿房宫赋》和《感怀诗》。《阿房宫赋》是借秦朝修阿房宫来讽刺唐敬宗,《感怀诗》则表达了他对藩镇问题的看法。这些文章为杜牧赢得了一定的名气。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二十六岁时,进士及第。杜牧中进士,与他的《阿房宫赋》有一定的关系。唐朝进士考试时,可提前公开推荐。当时主持科举考试的是侍郎崔郾,而太学博士吴武陵直接找到崔郾力荐杜牧,并当场诵读杜牧的《阿房宫赋》,对崔郾说一定要让杜牧中状元。不过崔郾说状元已经有人选了,最后答应让杜牧得第五名。后来杜牧果然在考试中得了第五名。

杜牧当时在东都洛阳考试,考中后要到长安吏部去应关试,杜牧在回长安途中写下了《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杜牧在诗中表达了考中进士后的喜悦心情。

杜牧回到长安后,又赶上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制举考试,这种考试不是经常举行,是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杜牧考中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这一年杜牧不但进士及第,而且制举登科,可谓双喜临门,正如他在《赠终南兰若僧》中说:

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

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这首诗中的“两枝仙桂一时芳”便是指进士及第和制举登科。

不过杜牧在京为官只有半年,随后便跟沈传师到江西观察使府去做幕僚了。杜牧在洪州待了将近两年,又跟随沈传师到宣州,直到大和七年(833)沈传师升任吏部侍郎,杜牧才离开宣州。这时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邀请杜牧并授予其推官一职,后又转为掌书记,主要负责处理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杜牧虽有政治抱负,但在工作之余,常常与同僚出游宴饮,在《樊川文集》中也有提到:“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簿书宴游间。”

大和九年(835),杜牧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由扬州到长安赴任。杜牧看到当时的朝政已是危机四伏,便主动请求分司东都,八月,到洛阳上任。也因此躲过了这年十一月发生的甘露之变。但甘露之变对杜牧影响很大,让其感到政治的险恶,心境也因此发生了重要转变,看淡了是非名利。杜牧在《题敬爱寺楼》中便表达了自己清闲的心境。

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

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

杜牧在洛阳时比较清闲,常常闲游,有一次竟遇到故人张好好。张好好原为江西观察使治所的官妓,因歌声出色,为沈传师欣赏。后来,沈传师将其带到宣州,被沈传师之弟沈述师纳为妾。如今却被抛弃,在市井当垆卖酒。杜牧不禁“感旧伤怀”,写了著名的五言古诗《张好好诗》,表达了对地位低下的女子的同情。

开成二年(837),杜牧入宣歙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宣州观察判官。

开成三年(838)冬,杜牧迁左补阙、史馆修撰,但已到年底,便准备第二年春天离开宣州,到长安就任新职。

开成四年(839)春,杜牧离开宣州,直到春末夏初,才到达长安。自大和二年到江西幕府,中间辗转到过宣州、扬州,也曾入京为监察御史,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便分司东都,后来又到扬州,再次来到宣州,前后共十一年的时间。一路上,杜牧回忆着十年来漂泊在外的种种,虽然一直有官做,但都是清闲的职务,空有一身政治才华,却不得施展。在回京路上,一首《自宣城赴官上京》表达了杜牧的无奈与惆怅。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把蹉跎访旧游。

杜牧回到长安任左补阙之职,开成五年(840),杜牧升任膳部员外郎。会昌元年(841),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

贬谪外放

会昌二年(842)春,杜牧由比部员外郎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为何由京官贬谪到偏远的黄州,史书无明确记载。当时宰相为李德裕,李、杜两家为世交,且李德裕对杜牧的弟弟格外关照和器重。李德裕对杜牧的排挤也是杜牧的猜测,杜牧曾在扬州牛僧孺的淮南节度使府做过掌书记,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会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杜牧在《祭周相公文》中认为:“会昌之政,柄者为谁?忿忍阴污,多逐良善。”李德裕在抵抗回鹘时也曾采用杜牧所献用兵之计,却不将杜牧召回京师,可见两人之间还是有一定嫌隙的。

黄州在唐朝也称齐安郡,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州,是一个流放“逐臣”的地方,北宋张耒在《齐安秋日》中也认为黄州是一个“齐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的地方。杜牧在黄州待了两年多,也正是这段经历,杜牧作为地方官亲自处理民事,体会到了民间疾苦,他在《题村舍》中是这样描写农民生活的艰辛的。

三树稚桑春未到,扶床乳女午啼饥。

潜销暗铄归何处,万指侯家自不知。

小孩子饿得啼哭,即使忍饥挨饿长大了,也依然没有出路,只能做王侯家的奴婢。

杜牧为官清廉,在黄州的住所是“使君家似野人居”。虽然杜牧也想为穷苦的百姓做点事情,但晚唐时期的政治已是腐败不堪,人民所承担的赋税徭役太过沉重,杜牧对民生的改善收效甚微。杜牧在黄州的这段时间心情是郁闷的,一方面想要有所作为却无能为力,空有抱负无法实施;另一方面,贬谪外放,怀念家乡和朋友。

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由黄州调到池州任刺史。虽然身在僻野,仍心系朝廷,杜牧在池州时,也不曾忘却关心边防之事。吐蕃统治者占领河西、陇右之地,奴役当地百姓,朝廷也有意收复,但未能实现,为此,杜牧深感惋惜,并作《河湟》以寄托心中的期望。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皆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诏禁毁佛教,因寺院不但拥有大量土地还不用纳税,而且僧人不事生产还需要农民供养,禁毁佛教不但可以收回寺庙的大量土地,还可以让僧人还俗,增加赋税收入。杜牧认为这样做客观上可以减轻农民供养僧人的负担,因此,非常赞成这一措施。杜牧在《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中便详细地记载了禁毁佛教之事,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剥削者认为信奉佛教可以“有罪罪灭,无福福至”的心理。

有罪罪灭,无福福至,生人唯罪、福耳,虽田妇、稚子,知所趋避。今权归于佛,买福卖罪,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会昌六年(846)九月,杜牧接到睦州刺史的任命,在睦州刺史任上约两年的时间,直到宣宗大中二年(848),在宰相周墀的帮助下他才调回长安,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转为吏部员外郎。

人生迟暮

杜牧回到京师,虽官属吏部尚书,但俸禄并不高(自代宗以来,京官没有外官的俸钱多),且杜牧的家庭负担较重——堂兄罢官闲居、弟弟患眼疾、妹李氏寡居。杜牧虽为宰相之孙,但做官之前家里已经很贫困了,且长期在外做官,在京师并没有置办什么家产。为了养家,大中三年(849)杜牧不得不申请外调为杭州刺史,但没有被批准。

大中四年(850),杜牧升为吏部员外郎。但仍未放弃出京的打算,后来了解到湖州刺史出现空缺,就连上三启,恳请出守湖州,才得到批准。当然也有人认为杜牧自请外放并不是单纯因为经济问题,而是因为对朝政不满,认为在朝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也许在去湖州上任时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政治的不满。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中“望昭陵”望的是唐太宗的陵墓,言外之意是对唐太宗的怀念,是对现在的不满。

大中四年(850)秋,杜牧到湖州,一年后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湖州富庶且风景优美,杜牧在湖州游览凭吊,创作了不少诗,如《和严恽秀才落花》。

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

无情红艳年年盛,不恨凋零却恨开。

大中五年(851)秋末冬初,杜牧回到长安,第二年升至中书舍人。回京后,杜牧将在湖州做刺史的积蓄拿出来修整了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闲暇时邀请友人来此聚会。

大中六年(852)冬,杜牧病重,为自己做了一篇墓志铭,记述了自己平生的经历。不久后去世,终年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