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为什么你无法顺利采集到信息
信息采集与关键词
正如我在前言里提到的,我从事“信息采集员”这一职业已有15年。我再详细介绍一下这一职业。所谓信息采集,就是从报纸、杂志中选取需要的报道。而信息采集公司则是以“关键词”为要素承接客户订单,为客户提供他们想要的信息。
截至目前,我所在的公司承接的订单中包含的关键词已多达1500个。也就是说,像前言里举例说明的“香香”这样的关键词有1500多个,而且涵盖商务、医疗、食品、化妆品、体育、音乐等众多领域。
当你穿过涩谷十字路口[3]时,对于擦肩而过的某个人的眼镜、帽子、外套、鞋和包等物品,你能同时记住几件呢?有的人只能记住眼镜这一件物品,而厉害的人能同时记住五件物品。
【你】
·看到的事物→在十字路口擦肩而过的人
·大脑中设定的关键词→眼镜、帽子、外套、鞋、包
·能同时记住的数量越多越好
【专业采集员】
·看到的事物→报纸和杂志
·大脑中设定的关键词→客户订单中的1500多个关键词
·必须全部同时记住
在信息采集业务中,专业采集员的任务是通过眼睛来阅读报纸和杂志,将与1500多个关键词相关的报道一篇不漏地找出来。
你可能会问:“这真的能办得到吗?”事实上,无论是谁,一开始都是办不到的。
信息采集员并不是什么身怀绝技的人,在我所在的公司里,不仅没有东京大学、哈佛大学等名校的毕业生,反而有很多人是抱着“想做不用跟人打交道的工作”这样有点儿消极的想法而进入公司的,还有一些人在刚进公司时连工作内容是什么都不清楚。
对于这种极其普通的新员工,如果交给他们一份报纸,让他们阅读并进行信息采集,结果会怎么样呢?他们会非常完美地遗漏信息。明明采集信息是他们的工作,可他们却完全采集不到需要的信息,根本无法派上用场。
是什么决定了你能否采集到信息
即使读同一份报纸,老员工能敏锐地发现关于熊猫香香的报道,而新员工就发现不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让我们来对比一下他们在阅读报纸时的大脑状态吧。
【新员工】
什么也不思考,漫无目的地读着报纸,因此没能注意到关于熊猫香香的报道。
(=漫无目的地散步)
【老员工】
一开始就抱着“一定要找到关于熊猫香香的报道”的强烈念头,因此在阅读时就会注意到“香香”这个关键词。
(=迈着意气扬扬的步伐走向目的地)
也就是说,资深信息采集员会在阅读前就先在大脑中设定好关键词,以找到关键词为目标进行阅读。
因为事先设定好了关键词,大脑的“天线”就会主动捕捉符合条件的报道。此时,大脑“天线”具备了高灵敏度。打个比方,如果手机信号良好,信号就会显示有三格,而大脑“天线”关于“香香”这一关键词的信号就相当于提高到了信号三格的水平。
至于新员工,信号则只有一格……不,应该说连“天线”都还没搭建起来。在一两天之内记住1500多个关键词的确不太可能,这一点确实无可奈何。每个员工刚开始都是“无信号”状态,在培训期间因多次被指出遗漏了本应采集到的报道而感到懊恼。就这样,大脑“天线”的信号慢慢增加到一格、两格……员工渐渐能采集到越来越多的与关键词的相关报道。
人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才能采集到越来越多的信息。
中国有一位优秀的职业女子高尔夫运动员,名叫冯珊珊(曾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得过铜牌)。有时,员工会因为大脑“天线”过于灵敏,把“冯珊珊获胜”误看成“熊猫香香获胜”[4],或将大阪新世界的“锵锵横丁”误看成“香香横丁”[5]……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大脑“天线”已经被锻炼到这种程度,就意味着他们不会看漏与关键词有关的报道了。
能同时采集与1500多个关键词有关的报道,意味着大脑“天线”的信号已经达到了三格水平。虽然或多或少存在个体差异,但进入公司三个月后,员工基本上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实际上,资深信息采集员的遗漏率不会超过0.01%,可以说是几乎不会看漏报道。
演员瑞恩·高斯林曾饰演2017年备受热捧的音乐剧电影《爱乐之城》的男主角,他在经过三个月的钢琴训练后,演奏水平已变得十分精湛,足以博得专业钢琴家的赞叹。那些我们刚开始时认为自己绝对办不到的事,只要花上三个月的时间刻苦训练,都能逐渐掌握,关键在于熟能生巧。
信息采集并不是什么特殊技能,任谁都能掌握,当然也包括正在阅读本书的你!
关注关键词,捕捉想要的信息
只要大脑有意识地去关注关键词,就能捕捉到想要的信息。为了让大家切实体会到这一点,下面举一个虚构的例子。
我的名字叫作村上悠子,如果我与作家村上春树进行了一次对谈,对谈内容被整理成书出版,书名是《村上座谈会》。因为我和村上春树的姓氏相同,所以,书中在两人的讲话内容前分别写上了“春树”和“悠子”以示区分(以下内容均为虚构)。
悠子:今天很高兴能见到您。
春树:我也是,请多关照!
如果村上春树的粉丝(以下简称“村上粉”)购买了这本书,肯定是想读“春树”说话的部分,这才是他们想要的信息,而他们对“悠子”说的话就毫无兴趣。那么,他们看到的文字会变成下面这种感觉。
悠子:今天很高兴能见到您。
春树:我也是,请多关照!
明明印在书上的字是同样粗细的,但村上春树的讲话部分就像被单独加粗了一样醒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村上粉们在大脑中设定了“春树”这个关键词,他们在无意识中一边读一边寻找着“春树”这一字眼。因此,即使书中充斥着大量无关紧要的村上悠子的讲话,村上粉们也依旧能迅速发现村上春树讲话的部分。
对谈进行到一半,作家村上龙也加入了进来。
龙:大家好,我是村上龙。
春树:龙先生,好久不见。
悠子:初次见面。我每周都会看“坎布里亚宫殿”(村上龙主持的东京电视台的经济节目)。
龙:非常感谢,我很荣幸。
春树:我也经常看。
龙:真的吗?
春树:是啊。你和小池荣子配合得挺不错呢。
即使像这样变成了三人对谈,三位村上的讲话交织在一起,村上粉们也能做到只挑出春树的讲话内容一直读下去。
后面,作为特邀嘉宾,搞笑艺人村上昭二和职业花样滑冰选手村上佳菜子也加入到谈话中来。
悠子:大家喜欢吃什么呢?
春树:我喜欢吃炸牡蛎。
龙:我喜欢吃鱼之类的日式料理。
昭二:只要是酱油味的我都喜欢。酱油事[6]!
佳菜子:我喜欢吃刨冰,如果不能一日三餐都吃的话我就难受,我还经常边走边吃。大家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春树:我喜欢跑步。一天要跑约一个小时,所以我是抱着一天只有23个小时的决心生活着的。
悠子:我也在跑马拉松!跑步真的很让人心情愉快呢。
昭二:我喜欢画水墨画,曾经在京都的誓愿寺开设过个人作品展。
龙:以前都没听说过呢。我没什么兴趣爱好啊,毕竟我还写过《不要有兴趣爱好》这种书。
虽然一共出现了五个姓村上的人,但对于村上粉们来说,即使无用的信息再多,他们要做的事情也未曾改变——只挑与“春树”这个关键词相关的部分来读。
这样一来,村上粉们就能记住诸如“最近在看的电视节目是‘坎布里亚宫殿’”“喜欢的食物是炸牡蛎”“兴趣爱好是跑步”等与村上春树有关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从书中采集想要的信息,以及主动寻找信息。
并且,村民们会从这本书中获得激励,决定“从现在开始,每周都要看‘坎布里亚宫殿’”“晚饭吃炸牡蛎”“明天要早起跑步”等,逐渐改变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如果能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那么读书就真的是一件有意义且令人愉悦的事了。
而如果你对小说、搞笑节目、花样滑冰等统统不感兴趣,且现在正在人满为患的医院候诊大厅等待叫号,偶然看到放在书架上的《村上座谈会》,便顺手拿起来读。读完之后,若是有人问你:“村上春树最近在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你恐怕会回答:“有写这个吗……”或者问你:“村上春树喜欢的食物是什么?”你多半会回答:“啊,不知道……”又或者问你:“村上春树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你很可能会回答:“不知道啊……”
由于对登场人物不熟悉,在大脑并未设定关键词的情况下就开始阅读,因此大脑“天线”没能接收到任何信号。辛辛苦苦读完,却完全不记得其中的内容。
这就是所谓的“漫不经心地读书”“读完就够了”,或许你对此也有过切身体会。
虽然我现在在用这种听起来很厉害的口吻跟你说话,但实际上,我曾经也有过完全无法在阅读中采集到信息的时候。
·读完了一本书,却完全不记得书中的内容。
·看到家中书架上的书,却完全想不起来书里写了些什么。
·一本书读到一半时,才发现以前读过。
·若被问到“你最近在看什么书”或者“你有什么推荐的书吗”,脑子里什么也想不出来。
在前言的开始部分,我列出了这四点特征。说来惭愧,我在成为信息采集员之前,上面的这四点全都符合。
若要举例佐证,我几乎不记得在学生时代读过哪些书。我能记得当我得知上课需要用到什么书时,便去附近的书店买;写论文时,我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些什么书作为参考文献。但最重要的信息——书名和内容,却没能在我的头脑中留下丝毫印记,这实在是太悲哀了。
我参加工作后一共读过4000本书。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地能记住那些与我相关的信息,以及打动我的语句。我把它们以数据的形式保存下来,摘抄的文章共计已超过3万篇。
我从无法采集到信息的人转变为能够采集到信息的人。我之所以发生了这样的转变,是因为我在日常工作中渐渐体会到,如果事先在头脑中设定好关键词,就能捕捉到想要的信息。不管是我在工作中阅读的报纸和杂志,还是平时阅读的书籍,它们都是文字。从这一点上来说,阅读二者的技巧是一样的。
就这样,我把在信息采集工作中的感觉运用到读书中,在大脑中将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设定为关键词,一边寻找关键词一边阅读。演员经常会说自己私底下的言行举止也会带有所饰演的角色的影子,而我作为信息采集员,私下的阅读方式也带有工作习惯的影子,而这最终为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速读或泛读
最近,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介绍速读法、泛读法的书。能很快地读完一本书当然最好不过,我也很理解那种因为喜欢读书,所以想大量阅读的人的心情。
不过,以经管类的书籍为例,读者通常是希望通过阅读此类书来实现自我完善,弥补能力不足。简单地说,就是希望自己从A状态达到B状态。因此,无论阅读速度有多快,无论读了多少本书,若自己仍然处于A状态,那么阅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了。
千万不要因为专注于阅读技巧而忘却了阅读的本质。人都是渴望成长和进步的,既然读了某本经管类的书,一定是希望自己借此转变为B状态。
例如,即使半小时读完了一本关于减肥的书,但没能瘦身成功,那么阅读就没有意义;即使读了十本关于睡眠的书,但还是失眠,那么也没有意义。
如果这是一本名为《无法瘦身的女人与无法入睡的男人》的言情小说,那么速读是可以的。故事情节是,女主角虽然在节食,但体重却没能下降分毫,而当她与失眠的男友在半夜散步一个小时后,竟然瘦了三公斤——当然,如果真的这么简单,女主角也就不必大费周章了——总之,读小说是越快越好。花两天读完和花两小时读完,当然是后者更佳。
读小说时,我们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喜或忧,会将自己代入角色,纯粹是为了享受乐趣而阅读的。阅读小说是为了一个劲儿地将文字读下去(消费),而阅读经管类的书是为了获得知识(投资)。虽然阅读经管类的书会花费不少时间,但能通过采集信息来改变自己,让自己从A状态达到B状态,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若你在阅读有关减肥的书之前大腹便便,那么读完后应当腹部紧致;在阅读有关睡眠的书之前即使半夜三更也精神亢奋,那么读完后应当一到晚上十点就眼皮打架。而当你读完本书后,也应当从无法采集到信息的人转变为能采集到信息的人。
无法顺利采集到信息的外在原因
比起能不能速读或泛读,采集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才最为重要,但为什么我们迄今为止都没能做到呢?下面我将从两方面对外因进行详细说明。
外因一:因外界的信息刺激过多而无法专心阅读
假如你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去超市买牛奶和酸奶,在超市入口处看到有烤红薯的促销活动,促销人员递给你一块热腾腾的烤红薯,说:“欢迎试吃!”此时,你会不会完全忘记自己是来买牛奶和酸奶的,脑子里只有烤红薯了?
大脑里的关键词:牛奶、酸奶→烤红薯
假如你正在写工作邮件,打算写一句“辛苦了”,但此时听到刚吃完午饭回来的同事说“续杯喝了两杯”,你就可能会把“辛苦了”写成了“续杯了”。
大脑里的关键词:辛苦了→续杯了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人非常容易受到突然看到、听到的信息的影响。
明明并不想被人带跑,想好好做手上的事,却由于外部刺激过于强烈,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入其中。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无法做到“定点观测”。
阅读可分为在家阅读和在外阅读,但无论是哪种,即使你想集中注意力,也有成千上万的外界刺激在干扰着你。
你一定碰到过这种情况:在咖啡馆看书时,经常会不自觉地竖起耳朵听旁边的人谈话。虽然旁人谈话的内容有时会很意外地让人增长见识,或者内容本身十分逗趣,叫人听了开心,但若你本打算集中精神看书,还是应当避免这种分心的情况。
此外,因为旁边的人在“嗒嗒嗒”地敲键盘而感到心烦,或者因其使劲儿地抖腿而让自己分散了注意力,瞅了一眼对方抖个不停的双腿后再将目光移回到书本上时,竟找不到自己刚刚读到哪里了……由于身处同一个空间,我们总会注意到他人的言行。
既然如此,有人可能会说,那在家读书不就好了?然而,家人的说话声、电视里的吵闹声、手机的提示音等也是另一种刺激的大集会。此外,还有电饭煲煮好米饭的提示音、洗衣机洗好衣服的提示音、加湿器里的水耗尽的提示音,各种各样的提示音会不断袭来。
虽说在工作中进行报告、联络、商量很重要,但家电不断报告“煮好了”“洗完了”“没水了”,就算你正在读书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吧。若门铃响了,门外有人说“您的快递”,这时你就不得不放下书本,去开门取快递吧。
我仅仅举了几个例子,就已经发现有很多种刺激在阻挠你专心读书。
当这样的外界刺激大量出现时,我们目前的意志力还远远没有强到可以不受任何影响的地步。
人生充满了与诱惑的斗争,如果想要集中精神读书,就要尽可能地排除与读书无关的因素,创造出像《七龙珠》里的“精神时光屋”[7]那样的环境,让自己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读书上。
外因二:一旦看见手机,就忍不住伸手去拿
在前面举出的《村上座谈会》的例子中出现了“坎布里亚宫殿”这一节目名称,如果你每周都在看这个节目,只会心想“是那个节目啊”,然后继续读下去,不会因此而暂停;但如果你从没听说过这个节目,很可能会对此萌生兴趣,心想“这是个什么节目呢”(杂念之一)如果此时手机就在眼前,你一定会放下书本,打开手机搜索“坎布里亚宫殿”的吧。
如果只是看到“邀请经济界嘉宾做客的谈话节目”这样概括性的信息,大概地了解下倒也没什么,但如果打开了节目主页,看到了“往期节目”的板块,里面记录着自2006年以来所有嘉宾的信息,你可能会心想“到目前为止都有哪些人来做过嘉宾呢”(杂念之二),点进这个板块浏览起来了。
“原来如此,有这些人参加过节目啊。”当你浏览完后,本来终于可以继续看书了,但脑子里又突然冒出“说起来,主持人小池荣子今年多少岁了呢”(杂念之三)、“她好像跟一位摔跤运动员结婚了吧”(杂念之四)等新的疑问,又用手机搜索起小池荣子来……
像这样任由内心一次次地偏离轨道,原本打算阅读《村上座谈会》,但回过神来时,却发现自己正在维基百科上查找小池荣子的个人资料。即使你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会儿不该如此,想让注意力重新回到书本上来,脑子里却满是“坎布里亚宫殿”和小池荣子,而且一时间还会心生茫然:“我刚刚是在读什么书来着?”
即使读起书来,书中又不断地出现像“谬误”“捣杵柄”之类略有些生僻的字词,当你疑惑着“这个字该怎么念呢”(杂念之五)并拿出手机准备搜索时,又看见搜索引擎的主页上有一条新闻——“人气偶像组合‘岚’将于2020年终止团体活动”,你惊讶得立马点开。这样一来,一时半会儿注意力就很难再回到书本上来了。
也就是说,只要在阅读中途为了优先处理冒出来的杂念而拿起手机,哪怕只有一次,都会因此而丧失自制力,一次又一次地偏离轨道。
隔绝外界的声音
眼睛和耳朵接收到的众多外界信息会渐渐覆盖掉来自书本的信息,使人无法集中注意力继续阅读。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主动减少接收的信息量。
当然,若闭上眼睛就无法读书,因此,需要屏蔽掉那些会被耳朵接收到的声音信息。具体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佩戴降噪耳机(屏蔽声音的效果惊人)。
第二,播放即使听到了也不会对阅读造成干扰的声音。
那么,什么样的声音才不会干扰阅读呢?
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下面三种行为中,有且仅有一种行为是正确的,你认为会是哪一种?
1.一边看搞笑组合“Peace”在《M-1大赛》[8]中的表演,一边读又吉直树的小说《火花》。
2.一边听广播节目《Audrey[9]的All Night Japan》,一边读若林正恭的散文《倾斜的黄昏》。
3.一边用音响听CD《蜜蜂与远雷音乐集》,一边读恩田陆的小说《蜜蜂与远雷》。
正确答案是3。
1和2是看电视或听广播与读书的组合,但无论是用眼睛读到的日语还是用耳朵听到的日语,都与书本上的日语分属不同的内容。因为我们懂日语,所以一旦听到电视或广播中的日语讲话,注意力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发生转移,而无法集中精神阅读。
与此相对,3虽然是听音乐与读书的组合,但这张CD播放的是古典音乐,没有歌词,所以耳朵接收不到日语的信息,这样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用眼睛阅读的日语上。(《蜜蜂与远雷音乐集》收录了书中人物在钢琴比赛中演奏的曲子,若边听边读,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我很推荐这一做法,请你一定要试试看。)
集中注意力读书的诀窍
据说圣德太子[10]能同时听十个人讲话,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别说十个人了,就连同时听两个人讲话都很难。既然如此,让大脑在读书的同时处理眼睛读到的日语和耳朵听到的日语这两种信息,不觉得有点儿“强人所难”吗?
集中注意力读书的诀窍是同一时间只处理一种日语。
因为读书时是用眼睛看日语,所以不能同时用耳朵去听不同的日语信息,要完全屏蔽讲日语的电视声、广播声,以及其他人的说话声。而在播放音乐时,要选择没有歌词的古典乐或爵士乐,或者完全听不懂歌词意思的外语歌曲。
从同一时间只处理一种日语信息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阅读时打开手机网页查找东西也是在同时处理两种日语信息。请牢记,我们不是圣德太子,即使一心二用,最多也只能处理好其中的一种信息。
创造封印杂念的环境
作为一个专业的信息采集员,我在工作中阅读报纸和杂志时就能从头到尾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完全不会心生杂念吗?老实说,我脑海中会满是杂念。
比如,在美食杂志上看到一则介绍一家餐饮店的报道时,我会不断地冒出“我也想去吃吃看”“这家店在哪里”“美食网站上的评价如何”之类的杂念,但因为在工作中不能看手机,所以我并不会因此而中断阅读,转而去搜索这家店的相关信息。
阅读时并不需要努力抑制杂念,只需要利用环境来弥补脆弱的意志。
戒烟的基本要求是不在身边放香烟,相应地,戒掉手机的基本要求就是不把手机放在能看得见的地方。因为一旦放在视线范围内,一定会想去拿,所以阅读时切记要把手机放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在外面读书时,我绝不会从包里拿出手机;在家里读书时,我会把手机放进星巴克的金属罐里“封印”起来。这个金属罐原本是用来让咖啡豆保鲜的,而我用它来让读书时的注意力“保鲜”。
对了,此刻可千万不能拿起手机搜索“星巴克金属罐”!如果很好奇这到底是什么东西,请在这一页贴上便签或将这一页折角,在阅读结束后再尽情地搜索吧。请记住,你现在正在读书,千万不要被欲望所摆布。
无论周遭的环境是好是坏,人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因此,要想从书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必须在开始阅读之前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一次只处理一种日语信息、把手机放在视线范围之外等,有意识地远离那些会分散你的注意力的事物。
无法顺利采集到信息的内在原因
在2018年2月举办的平昌冬奥会上,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的比赛中,日本选手小平奈绪夺得了金牌,她与韩国选手李相花相互称赞的姿态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就小平奈绪选手接下日本体育代表团的团长职务一事(担任代表团团长一职被视作无法在赛场上有活跃表现的预兆),她回应道:“我会思考能(从担任团长的经验中)学到什么,会对我今后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我认为读书也是一样的。
世界上有很多诸如体育运动、电影、游戏等娱乐项目,但人们仍然会选择花时间读书。我想,这是因为人们会思考自己能从阅读中学到什么,会对今后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人之所以会读书,是因为渴望通过阅读解决烦恼或实现愿望。
当心有烦恼或心怀愿望时,当然可以选择找人商量并希望得到建议。然而,有的人并不擅长向他人吐露心声,或者对将梦想说出口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抑或是对向他人诉说烦恼感到害羞,这样的人会选择将书作为他们的商量对象。
有不能向他人诉说的烦恼和愿望→与书本进行商量→从中得到建议(采集到信息)
这一过程若能顺利完成,那当然最好不过,但有时即使读完整本书也采集不到任何信息,也许你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没有采集信息的能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在开始阅读之前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烦恼和愿望究竟是什么。
抱着“增长知识,增强自信”的想法,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的书籍,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的借阅期限快结束了,才急急忙忙地读完……我们太在意读书这件事本身,却很少去思考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读书。我们每天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超过八个小时,却未曾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好好思考自我。
这样一来,在还没有理清自己的烦恼和愿望的状态下,我们就被“多读书”这一观念驱使着开始读书。
这都还不是没有设定好关键词,这根本就是连关键词的意思都还没弄清楚,所以才无法采集到信息。总之,这是在没有进行任何思考的状态下去读书。
这就相当于——在餐厅点餐时,问厨师“我想吃什么来着”,厨师也很难回答;在面试工作时,问面试官“我为什么想进这家公司呢”,面试官也不可能回答上来。
同样地,如果你问一本书的作者:“我读这本书是想知道些什么呢?”作者也只能回答:“我怎么知道?”
答案存在于自己的心中,要想从书中采集到信息,就必须在开始阅读之前亲自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
使用关键词的聚焦功能
书店和图书馆里摆放的书数量庞大,若要从中挑选一本,首先要选择书的类别。以本书为例,本书属于读书方法类或读书类。此外,还有健康、礼仪、工作方法、金钱、育儿等各种类别的图书。
在图书馆,我们会去自己感兴趣的类别的书架上寻找图书,通过浏览书名和腰封宣传语,拿起想要的那本;在书店,我们总是不假思索地走向某个特定类别的区域。也就是说,我们知道自己对什么类别的信息感兴趣。
我们之所以阅读某个类别的书,是因为我们做不好这类事或者想尝试做好这类事。而采集信息的诀窍就在于,拆解自己的烦恼和愿望,并将其提炼为关键词。
例如,在阅读本书的读者中,想必很多人有着“无法通过阅读采集到信息”的烦恼,而“阅读”就是本书的类别,“采集信息”就是烦恼或愿望。
也就是说,为了从无法通过阅读采集到信息(A)变为能够通过阅读采集到信息(B),即为了从A状态变为B状态而选择阅读本书。
如果首先设定好“无法采集到信息”这一关键词,然后阅读本书开头的前言,那么当读到如下内容时,大脑“天线”就会接收到信号。
·之所以读完一本书之后却不记得书中的内容,毫不客气地说,是因为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没有设定好关键词。
·即使读同一本书,有的人能采集到想要的信息,而有的人却不能,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在开始阅读前设定好了关键词。
能通过阅读采集到信息的人,很清楚与图书类别相关的关键词(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在阅读时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此,因而能采集到信息。只要明确了目标,意识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如果没有关键词,大脑就不知道该把注意力的焦点对准哪里,就像是在失焦状态下阅读一样。因此,关键词可以起到聚焦的功能。
在第二章中,我会详细说明如何设定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