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558—1603(华文全球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宗教改革概述

精彩看点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缘由——宗教改革的意义——宗教改革引发的各种问题——政治与宗教相互交织——16世纪的历史要点——16世纪中期的欧洲宗教

宗教改革时期,欧洲的总体状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起初,这次改变只是缓缓露出苗头,但不久后,其进展愈加明显,逐渐被世人熟知。欧洲各国人民获得新知识。社会各界新思潮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许多希腊文作品和古希腊文学著作流入欧洲。欧洲人重新认识了过去许多杰出的拉丁文作家,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拉丁文作品。由此,“新世界”“新世界”,即新大陆,15世纪末,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及邻近群岛,于是称这片新土地为“新世界”。——译者注的发现拓展了人们对周遭事物的认知,向世人敞开思考和探索的大门,使全欧洲的民族情感愈加蓬勃。与此同时,在欧洲众多强大统治者的治理下,欧洲各国民族情绪愈加高涨。

在上述状况下,人们开始追求更世俗的利益。旧式教会体制已无法同中世纪时一样,能够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欧洲的改革精神逐渐演变为殖民精神,这更明显地体现出欧洲的剧变。改革精神与殖民精神都建立在欧洲人热爱冒险的秉性之上。如果受到教会思想的引导,改革精神和殖民精神将引发改革运动。而如果受到民族情感引导,这两种精神就会诱发殖民活动。发现脱离教会体制可以获得更多利益后,大众开始大肆抨击教会组织及其活动模式。人们认为,不应让人服从教会体制,而应让教会体制服务于人。于是,社会各界开始要求改变社会现状。

伊拉斯谟

但如果不先解决宗教问题,其他事业都不可能有任何进展。所有希望改善现状的人都发现,必须先以某种形式从宗教下手实施变革。改革者如果都像伊拉斯谟一样,是希望让人们变得更富有智慧的学者,就会很快发现,当时的宗教状况会成为改革的拦路虎。改革者如果是像查理五世一样的政客,就会很快认识到,在应对各种事件的过程中,宗教问题永远是首要问题。

总有人出于不良动机,或者出于真心热爱伴随自己成长的礼拜形式,选择坚持旧制度。但仍有人希望在保持原有宗教体制的基础上,对旧体制稍加改变。旧体制拥护者认为,教会统治永远正确,并且不可或缺。但在发展过程中,教会体制已经出现偏差,亟待改良。宗教改革支持者声称,《圣经》中没有任何文字表明现存的教会体制拥有绝对权威。因此,他们希望全盘改革教会体制。随着事态的发展,人们必须选择加入其中一个阵营。大家的想法无非只有两种,即“人只有通过教会才能与上帝沟通”,或者“上帝只会接纳虔诚向主求助的信徒”。这就是天主教教徒和新教教徒信仰的大致区别。

因此,宗教自然而然成为新制度和旧制度交锋的战场。这场交战导致宗教领域发生了巨变,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某种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这是因为人民一旦改变信仰,就意味着脱离现存的天主教。原本天主教团体由教皇统治。教皇会团结不同教区的天主教机构,确保信奉基督教的王国在教会事务上保持统一意见。信仰一旦发生变化,必定会有人反对教皇的权威。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宗教改革都极难实现。已习惯在平民政府统治下生活的人民一般不可能全体同时接受宗教变革。对宗教改革将会在不同层面产生何种结果,人们持有不同意见。旧教会体制触及日常生活非常基础的层面,会影响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针对宗教改革和其他严峻事态,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就宗教信仰或崇拜仪式等问题产生意见分歧。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众多,它们究竟要信仰旧教还是新教,又会不会追求世俗利益?神职人员究竟该被看作普通人,还是让人获得救赎的唯一媒介?神职人员是否可以结婚?这些问题都应该以某种方式得到解答。坚持旧教条的人,绝对无法心平气和地容忍他们敬畏的一切遭到冷落。他们不仅会坚守旧教条,还必须保证将旧制度传承到下一代。同样,信奉新教条的群体认为,必须将自身信仰发扬光大,想尽一切方法把迷信思想斩草除根。这些水火不容的观念,只会催生更多纠纷和矛盾。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已使教会国家出现分裂,而这种分裂的程度取决于新教势力与天主教势力的平衡程度。

然而,问题远不止如此。宗教改革除了会影响各国内部环境,还极大影响着国际关系。在旧制度之下,基督教国家是统一的整体,如今却分崩离析。人们从前认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基督教国家的领袖。宗教改革时期,人民希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能尽量让基督教国家重归统一。目前,除各种已知因素之外,宗教分歧也是导致欧洲各国争论不休的一大原因。

宗教改革使政治与宗教开始交融。在各个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内部,新教与天主教明争暗斗。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各国之间的关系受到宗教问题影响。新教开始尝试做出非常简单的改变,即依照更具有理性和道德的规定来敬拜上帝。这种尝试虽然看似毫无害处,但会让实施变革的国家政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欧洲一切政治关系也将因宗教改革产生巨大变化。

因为欧洲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所以几乎不可能温和地变革。各国只有经历过内部斗争,才能选定未来阵营。也只有在经历激烈冲突后,欧洲才能建立新的政治制度。16世纪上半叶,人们都在努力探究宗教改革的起因,探讨各国制定宗教新规的过程。16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关注宗教运动深入各国后的政治影响。可见,宗教运动的政治结果有两个:一是影响单个国家,二是影响欧洲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以下两条主线:一是欧洲各国的内部矛盾决定了每个国家的宗教立场;二是宗教改革使整个欧洲发生政治关系变化。

当然,这两条主线不可能彼此独立。但我们如果能够谨记这两条主线,就能更容易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厘清各种重大事件的起因。

16世纪中期,北欧很多地方发生了挑战教皇保罗三世权威的起义。其中,挪威王国、丹麦王国和瑞典王国都已接受新教教义。但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不愿大幅改动宗教教义。当时,英格兰王国已不再服从教皇保罗三世的统治。神圣罗马帝国内部诸国已分立为新教和天主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北部,新教占据上风;在神圣罗马帝国南部,天主教至高无上。瑞士邦联各行政区也分立为新教和天主教,但瑞士新教教徒与神圣罗马帝国新教教徒的政见并不一致。法兰西王国、苏格兰王国和尼德兰都已涌现新教教徒。但在这些国家,新教并未取得任何重要发展。

教皇保罗三世

我们必须探究以下国家的宗教改革情况。

一、神圣罗马帝国:暂时容忍宗教改革引发的纷乱。

二、英格兰王国:已确定要反抗罗马教皇。新教观念是英格兰王国实现政治自由的必要条件。

三、苏格兰王国:人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摆脱天主教统治,并且改变了原先的政治观念,开始接受国内新的宗教环境。

四、尼德兰:新教催生民众对自由的渴望,并且在旷日持久的反西班牙王国战争中,为尼德兰人民提供帮助。

五、法兰西王国:宗教分歧导致长期内战。但内战最终证明,在法兰西王国,天主教的根基比新教更加深厚。

除欧洲各国的状况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在欧洲,新教和天主教的斗争为何逐渐集中到英格兰王国和西班牙王国。英格兰王国与西班牙王国之间的纷争使英格兰王国成为欧洲领头雁。西班牙王国虽然看似强盛,但实际已日渐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