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虎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领略中国的文与武

虎丘在苏州,本属温柔富贵乡,但它在江南是个异类,它在历史上横空出世,便带着虎气与剑气。它最早是因葬了春秋时期的吴国霸主——吴王阖闾而闻名,史书上说葬了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守墓上。虎丘的剑池传说陪葬了中国最早的名剑,引来过秦始皇和孙权的觊觎,春秋的剑客铸造了中国后世的侠义和报国热血的基因。历代的文人墨客在虎丘立下了文艺的标高,深度影响了中国文化的风气和内涵。

中国有历史有文气的地方很多,但有历史有文气有武气的地方不多,有近三千年历史的文武之地更是寥寥无几,虎丘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要想探知文和武的秘密,就去虎丘吧。三千年的力,三千年的美,三千年的文人,三千年的武士,三千年的文化风云,都静静地沉淀在那里,在虎丘,在苏州,等你。只要你踏入苏州城外,未见苏州城,扑入眼帘的一定是虎丘塔。所以当地有句俗语: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

……

苏州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是苏州古典园林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其实,这两处遗产的历史主要在隋唐以后,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影响远不如虎丘文化。借曹操的诗来说,虎丘才是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地方。游虎丘,就是去读姑苏历史,可以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部虎丘史,囊括吴中(苏州旧称)上下三千年的人文史。

虎丘,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一说“丘如蹲虎,以形名”。

想睹虎丘真容,必上虎阜山(虎丘旧称虎阜,阜,高地也),但上山又得先入寺,因为虎丘山在寺里。虎丘是典型的寺裹山。这样的地方在中国不算少,各有各的特色,让你看不嫌,逛不烦,看了一遍,再来也不累!这就是寺裹山给你的感受,这就叫旅游的乐趣。

走近虎丘,塔隐青翠现。你抬眼看去,高高的虎丘塔与绿荫掩遮的山势一下子先将你镇住,让你驻足暗叹:气势不凡。要不,盐贩出身的泰州人张士诚举旗反元,一路扫千军,到了苏州就看中虎丘,《虎阜志》(乾隆壬子年版)上说:“张士诚环山为城。山之东及前,旧有溪,乃复开山后及西,相接为堑。而前则跨南北为桥,以通出入。士诚败后,撤桥壅之。”《姑苏志》说:“明太祖(朱元璋)兵集城下,常遇春屯虎丘。吴元年六月(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张士诚突出阊门,时冲遇春营。遇春分兵北濠截其后,乃合战。士诚遣黄哈剌八都率千人继之,自引兵于山塘为援,王弼驰铁骑鼓双刀而前。遇春乘之,士诚兵大败,人马溺死沙盆潭无数。有仓脚夫十人,号‘十条龙’,亦溺死。”

可见虎丘非等闲之地。

进山门,第一眼先见的就是那高高门额。一边写着“山清”,一边写着“水秀”。这山清你占了,这水秀你也占了。你说这世界你还缺什么?人气?!也不缺。你走过桥,就会听得有人说话,循声看去,你必会看见那些业余导游或当地老者对前来的游客指着那河边照壁上“海涌流辉”四字解说来由,你可细听,原来此壁为乾隆时所建。有时,解说者还会告诉你镇江焦山的山门前的照壁上也有这样四个字:“海不扬波”。据说,那也是乾隆时代的产物。太平盛世,与民同乐是多么可赞可叹的事啊,皇帝到了与百姓“称兄道弟”的地步,这世界真的美好啊!当然,景点能得帝王之青睐,可见山气之旺。别的皇帝不说,就说这清朝的康熙与乾隆,回回下江南,趟趟必到虎丘,为的是什么?据说,沾沾阖闾的霸气。对不?只有意会,只有心领,感觉全都是自己的。

虎丘位于今苏州城西北郊,距城区中心五公里,系西山的余脉,山高34.3米,因周边地形脱离西山主体,成为独立的小山。山因寺而藏,内中古树参天,层峰峭壁,势如千仞,云气吞没,山小景多,指掌帷幄。《吴地记》载:“虎丘山绝岩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谓“吴中第一名胜”。

虎丘正式成名,也许就是阖闾墓开始建造后,或者可以追到吴国建国始,或者是在发现铁精时(有资料表明:千人石的石内含铁元素),或许更早。我们可以想象从那时至今,有多少才子佳人,帝王将相,高僧名伎,从这里步入这座以寺裹山的胜地,在这个“历史平台”上展示了他们的文韬武略,演出了他们足以让历史可歌可泣、让后人效仿的悲壮大剧。直至今日,当你漫步在青色的夜幕之下,有没有幻听或感受到那穿越历史而来的琴声舞影,这些绝美的动态景观是不是历史那头的他们留下的珍奇画卷?

唐代孤独及的《建丑月十五日虎丘山夜宴序》这样写道:

方今内有夔龙皋伊,以佐百揆;外有方叔召虎,以守四方。江海之人,高枕无事。则琴壶以宴朋友,啸歌以展霞月,吾党之职也。吾是以有今兹虎丘之会。岩岩虎丘,奠吴西门,窣然为香楼金道,自下方而涌,锁丹霞白云于莲宫之内。会之日,和气满谷,阳春逼人;岩烟扫除,肃若有待。余与夫不乱行于鸥鸟者,衔流霞之杯,而群嬉乎其中。笑向碧潭,与松石道旧。兕觥既发,宾主醉止。狂歌送酒,坐者皆和。吴趋数奏,云去日没。梵天月白,万里如练。松阴依依,状若留客。于斯时也,抚云山为我辈,视竹帛如草芥,颓然乐极,众虑皆遣。于是奋髯屡舞,而叹今夕何夕。同者八人,醉罢皆赋,以为此山故事。

中国水墨画的鼻祖顾恺之在《虎丘山序》里说:“吴城西北,有虎丘山者,含真藏古,体虚穷玄。隐嶙陵堆之中,望形不出常阜。至乃岩崿,绝于华峰。”

还是范仲淹说得实在:“昔见虎眈眈,今为佛子岩。云寒不出寺,剑静未离潭。幽步萝垂径,高禅雪闭庵。吴都十万户,烟瓦亘西南。”

一阕不知作者的《西江月·虎丘》道出:“金虎销沉何处?半山楼阁重重。盘陀一片广场空,烟冷月明如梦。芳草真娘墓上,青松短簿祠中。讲台花雨话生公,隔耽晓钟初动。”

大历元年(766)杜甫卧病在夔州,思念自己从幼年学诗起,历叙漫游吴、齐、赵,洛阳失意,长安十年,经安、史之乱到滞留巴蜀的生活。创作《壮游》,其中道: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芰荷香。

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

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白居易有吴中诗集,其中《吴中好风景》抒发出与杜甫不一样的情感:

吴中好风景,风景无朝暮。晓色万家烟,秋声八月树。

舟移弦管动,桥拥旌旗驻。改号齐云楼,重开武丘路。

况当丰熟岁,好是欢游处。州民劝使君,且莫抛官去。

还是宋人说得好:

入山认得本来踪,识破机关境界同。

水自东流山自秀,因缘只在笑谈中。

李白《苏台览古》点化了吴地风流: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请你放慢步履,从一窗一门、一廊一石去聆听感受这虎丘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