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者之争
勾践洞
虎丘五十三参东侧有个景点,今人称其为“仙人洞”。旧时一直呼为“勾践洞”,据说成语“卧薪尝胆”就出于此地。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后,越王勾践被迫作为人质来到吴国,夫差命令王孙雄在阖闾墓的旁边造一个石室,让勾践夫妇居住,为他养马。相传,此洞即当年勾践夫妇栖身的地方,所以这洞名为“勾践洞”。
“仙人洞”得名有一段故事,在晋朝有一位卖橘老人偶然走进这洞,看见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所以称为“仙人洞”。这是晋人已经将人间那些争夺看得一清二楚,想出个老翁遇仙的故事来吊吊人们的好奇心。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此洞与四川峨眉山相通,往返只需一日,后被当地花农发现泄漏天机,山洞被堵死。是真是假,姑且听之,切勿当真。
传说,掺杂了大量人们的向往。
历史总是以真实的一面渐渐呈现给后人。
夫差复仇
夫差日夜在孙武身边,看着他操演兵丁。
每次朝议,夫差就问一句话:“如果我们再次进入檇李,能赢吗?”
满朝无人回答。
夫差泪流满脸。
有一次,夫人提醒他,已经很久不到她的房里去了。
夫差朝她瞪眼说,“父仇不报,焉有私欲!”
夜很深时,伍子胥走过他的门前,看到卫士站立着,里面的灯火透亮,他心里明白:夫差灭越指日可待,如果能够多听自己的建议,再用孙武的兵法,独霸海侧,再吞楚齐,不在话下。
这样的日子一天天过去。
自从战胜了阖闾后,勾践认为外患暂除,他开始实行富国强兵之道。这个时期的勾践重用文种、范蠡等良臣,使越国国力大增。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将要攻打越国,洗雪父仇,他决定先发制人,迅速组织精良兵勇以舟运兵快速进入檇李城,再从那里迂回进入太湖,从背后攻击夫差。
范蠡的话切中要害:战争是十分残酷的,无端斗杀更是违背德信,这是苍天所忌,对于出战者没有好处而且非常不利,应该慎之又慎,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勾践已经决定的事,任何人都劝不回。他当下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
吴国密探很快掌握了越军的行踪。夫差采取了孙武的意见,从陆地顺太湖秘密包抄到椒山,正好在这里与越军相遇。吴军为国君复仇的口号如雷轰鸣,早把越军镇住,几乎没有打多少回合,训练有素的吴军便全歼了椒山的越军。后援越军得知,慌忙报告大本营的勾践。勾践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自己的军队如此不堪一击,凄然对范蠡坦言:不听先生之言,故有此患。眼下如何收拾危局?范蠡无语,半晌,对勾践回话,越国只能求安,而不能强霸。这是越人的性格决定的!勾践绝对听不进这种话,转身问文种。文种换个语气告诫他,想强盛无可非议,但不是现在。
勾践关注的是眼下怎么办?
范蠡与文种都劝他赶快撤兵。但已经迟了,吴兵蜂拥而上。众将护着勾践从小路借着黑星无月的深夜,急行百里,退到会稽山。勾践想等天明再召集将士开会。谁知天明时分,四下报告,早已被吴军团团包围,毫无退路。
吴王夫差为替父亲阖闾报仇,苦练三年兵,终于在会稽大战中打败了勾践。
……
“天亡我也!”勾践大喊一声,欲拔剑自刎,文种劈手相拦。范蠡冷冷一笑:天无绝路。
勾践被他这冷笑镇住了,放下剑,双手一抱,两膝要下跪,范蠡见状,慌忙上前先跪。
文种劝他们起来说话。
就在那块石头上,三个人坐着。
范蠡冷静进谏:一杯水如果满而不溢,它才能静静地待在那里。这是为什么?它满而不动,便可以持久,是天地允许的,符合天地的规律。地能长万物,我们人要懂节制,不然就会闹灾。本来这世界就不是我们越国一家的,大家共享天地所赐大家都愉快,偏偏有人想独吞而相恨相杀……说到这里,他长长叹口气,看看文种。文种明白地接过去说:事到如今,我们只能低头去寻找出路。第一步,大王可以去给夫差当牛做马,为奴为仆,以越国的臣服换来越国的生存。第二步,献上美女去腐蚀夫差的意志,用珍宝去贿赂太宰嚭,求他阻拦伍子胥吞并越国的斗志。
勾践便派大夫文种前往吴军大营请求议和。
文种见到夫差,大礼过后与夫差说了自己代表越王请降之意。夫差大怒,说自己与越人有不共戴天之仇,恨不得手刃越王,怎么能议和?太宰嚭却说:难道你不记得孙武说的话了?“兵,凶器,可暂用而不久也”,越国虽然得罪了我吴国,可越国已经答应做我们的臣民。若能赦免越王,的确对吴国有大利。接着耳语道,现在你若灭了勾践,虽说报了仇,但也与越人积了仇,当年先王攻下楚都郢城……
文种说:大王如能赦免勾践,勾践甘愿为奴,让他的妻妾给您为妾,越国情愿进献珍宝,举国上下降为臣民。倘若不许,勾践将尽杀妻妾,毁尽宝器。然后率领这剩下的5000名士兵和大王决一死战。真的厮杀起来大王难免受损。杀掉一个勾践,怎能比得上获得整个越国呢?望大王三思。
夫差想起了吴军占领郢城后心惊胆战的日子,便问,依你如何?
太宰嚭说,只要他愿意投降,把他作为我们的属国,有什么不好。让勾践到大王身边当个人质,不费任何力气,还能年年得到越国的供奉,在天下人面前,彰显我王的气度。
夫差心有所动,便要许和。
有人将此事报知伍子胥,伍子胥急奔宫中见吴王,得知夫差已经答应,伍子胥盛怒地连连说不可,大声进言,希望夫差能够清醒认识到勾践的危险!他痛哭高喊:勾践能忍辱负重,此人不除,将是吴国的祸患。
没想到太宰嚭在一边唱起反调。
夫差理也不理伍子胥,下令撤兵!
伍子胥谏阻:树德行善,莫如使之滋蔓;祛病除害,务必断根绝源。现今勾践为贤君,文种、范蠡为良臣,君臣同心,施德惠民,越域才几年竟然勃勃生机,如若返国,必为吴国大患。吴越两国水土相连,一旦结成世仇,兴亡成败不可不虑,如今既克越国,亡而并合,顺势天意,反之则患。
夫差不听,手一挥,让太宰嚭与文种议和。
伍子胥百般反对而不成。
夫差随即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勾践为奴受辱
太宰嚭一直想化解夫差对勾践的仇恨,但杀父之仇,对夫差来说,太深了,一时无以消解。
勾践提出自愿给夫差养马。
夫差听了,哈哈一笑,傲慢地问太宰嚭,他一个国君能做那种事吗?
太宰嚭回道:那是他自己找的。
“不!——”伍子胥过来对夫差施臣礼后说,如果他真这样做,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夫差不以为然道:什么问题?
伍子胥听出夫差话里的不满,但他还是说:他能这样屈辱,将来必会攻我吴国。大王应该把他杀了,以绝后患。
夫差说,你与楚王有杀父之仇,你与越王也有吗?
伍子胥说,国君的父亲,就是臣等之父。他杀了先王,比杀我父亲更让我仇恨。我要替先王报仇,以慰先王的知遇之恩。
夫差淡淡地一挥手,说:君君臣臣,恩恩怨怨,什么时候是个头?
从此,勾践夫妇住在勾践洞三年,尽心养马,不问世事。
《吴越春秋》记载,夫差病了,勾践有一天对太宰嚭说:“囚臣想去看看大王的病情。”太宰嚭立刻进宫报告吴王,吴王召见了越王。去时,赶上吴王大小便,太宰嚭端着大小便出来,两人在大门内碰见了。越王行礼后说:“请尝大王的大小便,以观吉凶。”便用手沾了点大小便尝了尝。然后进殿说:“下囚臣勾践贺喜大王,病情到己巳日会好转,到三月壬申日就病愈了。”吴王问:“你怎么知道?”越王说:“下臣曾拜过师,闻粪要顺应五谷的气味,逆时气者死,顺时气者生。刚才尝了大王之粪,大便味苦且酸楚。这种味道,顺应春夏之气。我便知晓了。”吴王大悦,说:“仁人啊。”于是赦越王可以离开虎丘的石洞,回到越国宫室,继续当王。
勾践养马的这三年,范蠡在抓紧实施“美人计”。他先是到诸暨苎萝村找来两个美女,一个叫西施,一个叫郑旦。他觉得这二人美则美矣,进入吴宫则有些粗鄙。范蠡便“筑起宫台,饰以罗彀,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在都市旁的土城筑起宫台,教她们穿戴各种华服,掌握各种仪容步态,三年就从村姑修炼成仪态万方的宫中美女了。
勾践归国前,文种正好带着西施和郑旦前来吴宫,勾践大喜,诚惶诚恐地将西施献给了吴王。
夫差不顾伍子胥等朝中大臣的坚决反对,把勾践放了回去。
吴宫里的西施
越王勾践从吴国被放回越国的这一年,是勾践七年。百姓在他回国的路上排队行礼,说:“君王受苦了!今王受天之福,回归越国,霸王之路,从此开启。”勾践说:“寡人不慎犯错,无德于民,今天有劳万姓在路边致意,我用什么德行来报答国人?”回头对范蠡说:“现在是十二月,己巳之日,午时将至,我想现在回宫,如何?”范蠡说:“大王且慢,容臣择日。”然后范蠡说:“怪了,大王选的正好是今天!大王当快走,车速要快,从者要跑。”越王于是策马扬鞭,飞车回宫。
西施开始在吴宫中渐渐绽放。
西施,原名施夷光,周敬王十七年(前503)出生越国苎萝(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临浦镇苎萝村),因为家在村西,被称为西施。沉鱼落雁的成语就是用来形容她的美貌的。
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正史中却找不到她的名字,到了东汉的《越绝书》中,西施才出现在史书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文种)献之于吴王。”
《越绝书》的作者,最常见的说法是东汉的袁康、吴平等人。与袁康同时代的赵晔在《吴越春秋》中,完善了《越绝书》中文种献西施给吴王的故事,使美人计更加完整。后代人根据《越绝书》《吴越春秋》完善了西施的故事。一些地方志如《吴地志》《姑苏志》《会稽志》等,对西施传说亦做了种种记载,更增添了西施这一古代美女存在的可信性。
一部分人认为西施实无其人。
还有一部分人相信西施的存在。
战国时期的《墨子》《孟子》《庄子》都曾对西施的“美”交口称誉,西汉初年贾谊的《新书》、刘向的《说苑》、刘安的《淮南子》更是盛赞了西施之美。
为什么正史没有“美人计”?也许是吴、越两国史家觉得不光彩,没有记载。只好让传奇在吴越地区流传。最先记录的是籍贯吴越的作家袁康、赵晔。
浙江绍兴曾出土了两面汉代制作的吴越人物画像铜镜,画像内容、题款有吴王、伍子胥、越王、范蠡、越王和二女。画中吴王怒视伍子胥,伍子胥拔剑自刎,越王与范蠡窃窃私语,宽袖长裙、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二女,自然就是西施和一同进献的美女郑旦了。今天,为西施教习歌舞的土城山遗址还在,供西施居住游览的姑苏台、馆娃宫、西施洞、玩月池等遗址尚存。
传说中进入吴宫的西施,越发婀娜迷人。在悠扬的乐曲中,西施举手投足,尽态极妍。夫差为她大造酒池、楼台……
灵岩山的春宵宫是传说中夫差为西施而建的,宫中有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据说夫差天天与西施下池嬉水,晚上与西施枕水而眠,还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宴乐的馆娃宫、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廊子下挖出深坑,然后置数以百计的大缸,在上面铺木板成地面。裙系小铃的西施穿木屐走在上面,翩翩起舞,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美色,不理朝政,把大小事都交给太宰嚭,不再听伍子胥的规劝。
卧薪尝胆
越王回宫后,对范蠡说:“孤受辱连年,差点死掉,得相国之策,再返家乡。现在想定国立城,人民不足,大功不成。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唐虞卜地,夏殷封国,古公营城周雒,威折万里,德致八极,不都是想破强敌收邻国吗?”越王说:“孤不能守住祖业,修德自守,亡命于会稽山,向敌国乞恩,受辱敌国,自囚吴宫。幸好回国,受封百里,将遵先辈之意,再在会稽山上,讨论大计。”范蠡说:“过去公刘和亶父,都是靠着迁移新地而兴国,大王想强国,先要建都。”越王说:“寡人考虑一下。筑城立郭,分设里闾,要靠相国了。”
然后范蠡观天象,筑小城,外圈城墙的西北少了一个直角,表面上是对吴国的退让,实际上缺了西北,是要让吴国消失。范蠡筑完城后,说城与苍天有呼应,存昆仑之象。越王问他怎么敢跟王者比隆盛?范蠡说:“君只见表象,未见内里。我城跟昆仑是一个风水。越国称霸不远了。”在范蠡的规劝下,勾践安抚百姓,广施恩德,出不敢奢,入不敢侈。
复仇路漫漫,勾践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困得合眼了,用苦菜刺激;脚寒,用冷水泡。冬常抱冰,夏常握火。愁心苦志,悬胆在门上,出入尝一口。晚上睡在柴草上,夜半抽泣,泣后再啸。于是群臣都说:“君王怎么愁成这样?复仇,不是君王之忧,是臣下所急啊。”
这一年,越王说:“吴王喜欢不贴身的服装,我想采葛,让女工织细布献给他,以获吴王之心,你们看呢?”群臣说:“好。”便派国中男女入山采葛,制成黄丝。
吴王听说越王尽心自守,饮食简单,衣着单调,有五台可游,却没有一天去游玩。便给越王写信,扩大他的封地,东到勾甬,西到檇李,南到姑末,北到平原,纵横八百余里。
越王便派大夫文种准备葛布十万匹,柑蜜九桶,长方形文房竹匣七枚,狐皮五双,晋竹(箭竹,用以制箭的竹子,古文中箭和晋写法相同)十船,来还封礼。吴王得之后说:“本以为越国偏僻蛮荒没有宝物,现在他们尽心进贡还礼,这是越人小心翼翼,不忘效命吴国啊。”子胥听后,下朝回家,对侍者说:“吾君失掉了石室之囚,放虎归到南林之中,现在虎豹在野外,我的心能不焦虑吗?”
吴王得到葛布后,又赏赐了一些东西。越国大喜。
于是越王内修其德,外布其道,事事向文种问政。文种的治国良策,说到底就是“爱民”二字,具体方针为24个字: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乐之无苦,喜之无怒。
文种对这一“良策”解释说——
利之无害,就是不夺民众之所好,让他们得利;成之无败,就是不误民众之农时,让他们有所收获;生之无杀,就是焕发百姓的生机,赏多罚少;与之无夺,就是要减轻税负,不与民争利,减税赋,轻徭役,少征差,使民众休养生息,活得快乐,远离痛苦,心中喜悦,没有怒气。我听说,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待民众,如同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兄长爱护自己的弟弟,闻其饥寒,便为之哀痛,见其劳苦,便为之悲伤,这样民众才会拥戴他们的君王啊。
勾践觉得“爱民”二字,含义深奥,不禁叹曰:“唉,照你这么说,寡人还未能真正做到爱民呀。”于是推行新政,宽刑罚,减赋税,没几年,越国人民渐渐富足,人人都能披甲上阵杀敌,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
勾践九年,文种给勾践的国策为:跟齐国亲近,跟晋国深交,私下跟楚来往,厚待吴国。吴国志大骄矜,一定蔑视诸侯欺负邻国。诸国博弈,互为敌国。越国可乘机伐吴,可成功。
范蠡劝勾践深藏不动,以观其变,等着伍子胥和太宰嚭二虎相争,等着伍子胥被吴王疏远的时机。
灭吴兴越文种献计
勾践要文种为他“灭吴”献策。文种总结夏商周三代以来征伐经验,提出伐吴九术。就是后来流传的“九术”。这“九术”是:一是尊天地,事鬼神,保佑一切顺利;二是用贵重财物,奉献吴王;三是高价买入吴国的粮帛,掏空吴国物产;四是继续用美女,消耗吴王的大志;五是送给吴王能工巧匠,让他修宫室筑高台,财尽力疲;六是贿赂佞臣,让吴王不再讨伐;七是让谏臣更加强硬,导致灭亡;八是让国和家一同富强;九是苦练军队,等待时机。
这些政策实施十几年后,勾践看到国力强大,想讨伐吴国。文种说,慢。当年伊尹伐桀,三思三探,还没有轻易动手。你没有试一下夫差的态度,怎么能行!
勾践说,行!听你的。他派文种去吴国向夫差请求:越国年成不好,闹了饥荒,向吴国借一万石粮,来年归还。
太宰嚭在一边帮腔。
西施也替母国说情。
夫差见状,无奈之下答应了。
第二年,越国丰收。文种把一万石粮亲自送还吴国。
夫差见越国十分守信用。旁边的太宰嚭告诉他,越国送来的都是好粮食。夫差回说,拿来看看。下面的人把越国的稻米拿来一看,粒粒饱满,对太宰嚭说:越国的粮食颗粒比我们大,就把这一万石卖给老百姓做种子吧。
太宰嚭把这些粮食分给农人,命令大家去种。过了年的春天,种子下去了,等了十几天,还没有抽芽。大家想,好种子也许出得慢一点,就耐心地等着。没想到,过不了几天,那撒下去的种子全烂了,他们想再撒自己的种子,已经误了下种的时候。
这年,吴国歉收,大饥荒到了,吴国的百姓全都恨夫差。他们哪里想到,这是文种的计策。那还给吴国的一万石粮,原来是蒸熟后再晒干的粮食,怎么还能抽芽呢?
勾践听到吴国闹饥荒,就想趁机会发兵。
文种,还早着呢。一来,吴国刚闹荒,国内并不空虚。二来,还有个伍子胥在,不好办。
勾践听了,觉得文种的话有道理,就继续操练兵马,扩大军队。
夫差呢?他正拥着西施,喝着美酒,醉在梦乡里不醒哩!
伍子胥屈死东吴
勾践卧薪尝胆企图复仇的消息被夫差知道后,准备出兵攻打。这时,太宰嚭告诉他,齐景公死后,新立的国君很弱势,这是夫差北上称霸的好机会。
夫差十一年(前485),夫差听任太宰嚭的策略,出兵攻打齐国。得到消息的越王勾践亲自率群臣前来祝贺,用丰厚的礼物,馈赠吴国朝廷群臣,吴国朝中一片欢呼。夫差非常喜欢越王的“服从”。唯有伍子胥深以为忧,他进谏道:臣听说,勾践吃东西不注重味道,且经常凭吊死者、探视伤者,似乎别有用心。今天吴国有越国在旁边,就像有心病的人一样。大王不攻打越国,反而攻打齐国,这不是很荒谬吗?
夫差听不进去。
伍子胥跪下泣不成声:越国对吴国的柔顺服从,是用利作饵,讨好吴国,有个很好的比喻,那就好像人养猪、牛、羊一样,并不是爱护它,而是到时候宰杀享用。如果你看不到这一点,吴国必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被越国所灭。
吴王夫差带兵攻打齐国,打了大胜仗,齐国请求议和。
夫差二十一年(前475),夫差倾国中精兵到黄池大会诸侯,与晋国争夺盟主的地位。
伍子胥再次以死相谏。
这回,夫差真要杀伍子胥。准备再次大举攻齐前,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下挑战书,以激怒齐国,达到借齐国杀掉伍子胥的目的。伍子胥见夫差如此做派,料定吴国终将会被越国所灭,便趁着出使齐国的机会,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改姓王孙氏。太宰嚭把这一消息加油添醋地诬陷伍子胥投敌叛逃。夫差遂以私通敌国、怀有二心的罪名,赐伍子胥剑,逼他自杀。
伍子胥接剑在手,叹气道,以前先王本不想立你,是我一再力争才让你得以即位。我助你破楚败越,威名远扬,现在你却让我去死,我今日死,明日越兵至,会掘你的社稷啊。他又对家人说:我死后,请把我一双眼睛挖下来挂在城东门,让我有一天能看见越国大军从这门进来。
说完,伍子胥挥剑断喉而死。
太宰嚭把伍子胥临死前的一番话又添加些“佐料”送给夫差。
夫差听了大怒,恨之入骨,竟然将伍子胥的头割下来,要挂在胥门城楼之上。把他的尸体包在皮革里,抛在江中,名曰“鸱夷浮江”,使之葬于鱼腹。他问伍子胥身边的人,老家伙死前说了什么?伍子胥的身边人对夫差说出了他的心愿。
夫差说,这好办。他下令将伍子胥的一只眼睛挖出,挂在东门城上,尸体投入江中,并且说:你想看,那就看吧,我看你是看不到的。
真的看不到吗?
历史就这样惊心动魄。
此时的吴国连年对外征战,国库早已空虚,百姓厌倦战争,不愿意再随吴王夫差去侵略别国。
越国的国君勾践掌握了这些情况,又见吴国的精兵强将都到中原会盟去了,便乘机攻打吴国,一下子就占领了吴国国都姑苏。勾践没有像夫差那样手软,他杀绝了吴王世系的所有人,连吴王那些漂亮的姬妃也没留下享用或送人,有位部下请求将一个16岁的丫鬟赐他,勾践不但没同意,还将那部下当场处死!勾践放火烧掉吴国的国都以及姑苏台,把吴王家族宗庙捣毁不算,连墙也给扒平。夫差呢?当然是被活捉了。
夫差见勾践做得这样绝,问他为什么。
勾践笑笑,把太宰嚭推到夫差面前说,你告诉他,我为什么。
太宰嚭说,你夫差不能做大王,因为你不识忠良,专喜谗言。手软心慈,耳根如绵。好好的伍子胥话不听,听我这个奸佞的。我是勾践收买的人啊!
忠言到时方知贵,夫差这才如梦初醒,感叹道: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有什么脸面去见九泉下的伍大夫啊!说完,便拉过布掩脸刎颈而亡。
夫差不灭越国之谜,却被战国竹简解开
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吴王夫差不杀越王勾践,最终却反而被杀,给后人留下一个沉痛的教训。
对于吴王夫差为何不杀勾践,史书描述了三种人,敢于进谏的忠臣伍子胥,献进谗言的佞臣吴太宰嚭,昏庸无能的君主吴王夫差。最终,夫差在奸臣谗言之下,拒绝了伍子胥的忠言,从而放过了勾践。可以说,史书记载勾勒出了一个骄横跋扈、刚愎自用、昏庸无能的吴王形象。
然而,能够参与春秋争霸的吴王夫差,可谓一代人杰,勾践卑躬屈膝的求和,奸臣三言两语的谗言,就能让他忘了国家大事放过勾践?一批战国竹简解开了真相,以至学者感慨吴王夫差形象被颠覆,吴越争霸的历史需要重写!
2008年,清华校友从境外拍卖得到了2388枚战国竹简,随即捐赠给了清华大学,这就是广为人知的“清华简”。夏商周断代工程组长李学勤评价,“(清华简)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
2017年,清华简研究团队发布了清华简的第七辑整理报告,其中最重磅的文章叫《越公其事》,详细叙述越王勾践兵败后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重新崛起、灭掉吴国的经历,对研究春秋吴越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令人震撼的是,《越公其事》中的不少记载却颠覆了历史,展现出了另一个谦卑恭谨、谨小慎微的吴王夫差形象。
传统史书讲述的吴越战争,字里行间的吴王形象非常昏聩。其中,《史记》中的吴王,给人印象稍好,但《国语》之《吴语》和《越语》中的记载,吴王简直昏聩透顶,被越国美女、珍宝等吸引,又听信谗言,而放过了越国。
然而,清华简的《越公其事》记载,却颠覆了历史,因为夫差不杀勾践,有着不得已之处。
夫差兵围会稽山,勾践遣使文种求和,“吴王闻越使之柔以刚也,思道路之修险,乃惧”,随后夫差又与伍子胥商量,认为当年先王“天赐衷于吴”,最终守不住而被驱逐回来,如今我军伤亡过半,加之远离吴土,道路修远,后备不济,勾践8000人斗志旺盛,因此权衡之下,决定答应越国的臣服。
吴王曰:“今我道路修险,天命反侧,岂用可知?自得吾始践越地,以至于今,凡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今彼新去其邦而笃,毋乃豕斗,吾于胡取八千人以会彼死?”申胥乃惧,许诺。
显然,夫差之所以没有乘胜追击剿灭勾践,是由于自我评估的实力不足,尤其“凡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更没有了必胜的把握,而不是传统史书中的贪财好色、刚愎自用、拒绝忠良、任用佞臣等原因。
尤其重要的是,从《越公其事》中伍子胥与夫差的对话来看,两人是君臣协商,没有爆发激烈冲突,反而一团和气,最后“申胥乃惧,许诺”。
客观地说,这一段记载的历史,比起历史上充满小说气息的美人计、离间计等,是实力估量之后的无奈选择,应该更符合历史事实,也更符合雄才大略的吴王夫差形象。
夫差答应勾践臣服之请后,如何面对越国使者文种的呢?《越公其事》中的记载,让人根本就不敢相信!
吴王乃出,亲见使者,曰:“......孤所得罪,无良边人,称尤怨恶,交构吴越.....孤用愿见越公,余弃恶周好,以徼求上下吉祥......孤用委命竦震,蒙冒兵刃,匍匐就君.....孤敢不许诺恣志于越公?”使者返命越王,乃盟,男女服,师乃还。
这一段记载可谓颠覆吴王夫差嚣张跋扈的传统形象,因为这一段话中,简直让人分不清谁才是战胜者。
面对负隅顽抗的越军,夫差言辞极为谦卑,没有一点嚣张跋扈,不仅不像战胜者的言辞,反而更像失败者的求和。最终,吴越双方达成盟约,“使者返命越王,乃盟,男女服,师乃还”,夫差引兵而回。
显而易见,战国竹简《越公其事》,不仅解释了夫差为何不灭越国,也揭开了夫差真实形象,彻底颠覆了传统史书记载。从正常逻辑来看,《越公其事》更符合历史事实,《国语》等传统史书记载,更像讲述一个神奇的故事,贬低吴王来突出勾践,给后人一个深刻的教训。
夫差为何失败,勾践为何成功复仇?除了勾践励精图治之外,其实还和夫差争夺春秋霸权有关,消耗了吴国大量实力。夫差北上与晋国晋定公争夺霸主,国内空虚时,遭到越国精锐偷袭。由于长年争夺霸权,国力消耗士兵疲惫,最终被越国击败,夫差身死国灭,留下了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