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立春二候 蛰虫始振
得天地仁气

不同的构图,不同的用色,不同的手法,其所蕴含的神奇美妙、所散发出的天地灵气,却是一致的。不管观者看到这些画作会联想到什么,都会受到莫名、难言而又挥之不去的感染与触动,大有虽不知所起却坠入其中的艺术享受之感。

奇异的画面在这里展开:像古老瓷器的冰裂纹,又比那稀世的青瓷开片色彩更丰富、变化更多端;像戈壁深处的筋脉石,而其变幻的纹理、绚丽的颜色,又比那受亿万年风雨侵蚀的奇石更细腻更灵异……

这样的艺术境界,观者或许不知其所起,画者却是有心而为之。

起自何处?去往哪里?起自天地之气,去问生命之道也。

此时的天地阳气,正在快速生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解释立春二候“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意思是说,伏藏在地里的虫儿们感受到了春之阳气的到来,开始活动起来了。

唐代王起写有一篇《蛰虫始振赋》,甚妙。他写道:“蛰以寒闭,春以阳和。闭者得时而后振,和者煦物而无颇。”蛰虫因为冬之阴寒而潜藏到地下,当春天来临,勃发的阳气使天地变得和煦之时,蛰虫便感阳而动、应时而振了。最妙的是这一句:“行喙息,负日月之融光;蠕动飞,得天地之仁气。”小小蛰虫是敏感的,又是幸运的,你看,当初春的气息最早降临时,它们便灵敏地感知到了。它们钻来钻去,从地下伸出头来快活地呼吸着被春阳丽日熏暖的空气,而春天是多么仁爱啊,她刚到世间就把自己的和暖投向了藏伏在地里的不起眼的蛰虫,春之阳气不正是天地之仁气吗?

天地之仁气,正是立春二候“蛰虫始振”时节天地之气的本质,是春之阳气的本质。

在这个时节,南北呈现出的气温景观差异颇大。南国已然春花盛开,春江水暖;北方则冷意犹在,间或阵阵飞雪落下。但是,“顺地之理,承天之休”,冬之阴已然转换为春之阳。此时的雪是春雪,雪花片片带着“瑞雪兆丰年”的祥和;此时的寒是春寒,丝丝寒意挡不住一天更比一天增多的春色。智慧的古人以“蛰虫始振”这个物候现象提示我们,不要再为依然飞舞的飘雪、依然脱不下的厚衣而疑虑,你看,连深藏地底的蛰虫都感受到天地之气的仁爱和煦而“逢时出幽”了,世间的一切生命,不正应该赶快昂扬起来,振奋起来,舒展起来,敞开心胸去迎接吸纳春的气息吗?

我总以为,古人以“蛰虫始振”作为立春二候的物候总结,也许还有一层深意,就是提醒人们,春之阳气是自内而外生发的。日月照耀山川,万物的生命离不开阳光给予的能量,最先获得春阳的,理应是离太阳更近的地方。可是,为什么立春的象征是“蛰虫始振”,而不是高高山顶上那最挺拔的树,不是天空中那飞翔得最高的鸟呢?

这便是天地之仁气的厚德载物了。它把它的能量首先给予了大地!大地在漫长的冬天默默吸蓄着天地之阳,如孕育生命的胎体,在春天来临时已经准备好了成熟丰满的子宫。当天地之阳解冻了生命的河床,大地的子宫开始迅速地柔软起来,滋润起来,活跃起来。眼下是“蛰虫始振”,很快便会依次展开“鱼陟负冰”“獭祭鱼”“候雁北”等种种生命萌动的情景,春生万物的旋律开始奏响了。

感悟《立春•二候蛰虫始振》,便要体悟到这个时节的天地之仁气,以及由此带来的大地子宫那丰富、生动而又厚重的变化。艺术手段的创新,是为了最精彩、最准确地表现出这样的天地之气和大地之变。如何做到这一点,答案是“问道”而非“问技”。要描绘出春之阳气的仁爱和煦,必然要以仁和之心养生命之阳,自内而外去感悟春天的气息。只有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春的祥和,充满了天地仁气,才可能真正走近春之灵动美丽。

丁酉年正月十八

丙烯纸本 176cm×97cm,2017

立春三候鱼陟负冰

甲午年十二月廿八

丙烯纸本 176cm×97cm,2015

立春三候鱼陟负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