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讲 这么艳,这么媚

这一讲将以上官仪为中心,和大家一起聊聊初唐诗坛。中文系的朋友可能有点诧异,大学课堂对上官仪从来是“点到为止”,怎么用一讲的时间在他身上呢?其实,我们如今讲文学史,也像学历史一样,往往以后来人的眼光来打量前人。现在大家可能认为唐诗发展史上,有他上官仪不多,没他上官仪不少,他是一位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但在初唐的诗坛上,“上官体”可是风靡一时,是当时精英争相模仿的对象,而上官仪本人在同辈眼中更是“望之若神仙”。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初唐诗人走向盛唐的艰难历程,感受一下初唐诗坛上诗风的嬗变,后面会讲到陈子昂,你们很快会品味到婉媚与风骨两种诗风。之所以讲完上官仪,马上就讲陈子昂,是因为这就像浓妆艳抹的女郎刚一下场,全身披挂的关东大汉立即登台,好使大家在强烈的对比中,充分领略两种诗风的艺术魅力。

1.士林中的“男神”

上官仪(1)的一生有点像坐过山车,一下子登上绝顶,一下子又坠到绝谷,真个是跌宕起伏,刚要庆祝大喜,转眼就陷入大悲,以喜剧开场,以悲剧结尾。

隋朝末年,也就是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扬州发动兵变,弑杀了隋炀帝。上官仪的父亲上官弘刚好是扬州江都宫副监,所以也被乱兵所杀。

当时的上官仪年龄很小,机灵地藏了起来,好不容易躲过一劫。他为了保命,跑到庙里面做了一段时间的和尚。到了贞观初年,上官仪才出来参加科举考试。考上进士以后,他历仕三朝。麟德元年十二月(665年1月),为唐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武则天以谋反罪处死。死后又追赠中书令,追封楚国公。

上官仪既有学问,也有才华,又有权势,还有风度,是当时众人仰慕的“男神”,是士林中的偶像。

我们来看上官仪的一首名诗——《入朝洛堤步月》。

古代的朝官天还没亮就要上朝。中唐以后才有了待漏院——大臣在上朝之前如果来早了,可以到里面去休息的地方。一定要等到规定的时间点,再去上朝。

洛堤在东都洛阳,是百官上朝的必经之路,因临洛水而得名。当时身为宰相的上官仪,凌晨上朝时,月亮还没有完全西沉。“步月”就是天刚刚亮,还有月亮,走在洒满月光的堤上。他在去上朝的洛堤上吟唱了这首诗。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脉脉”本指动情凝视的样子,此处形容洛水悠长徐缓,就像人含情脉脉一样。“广川流”的意思是说,那条又宽又长的洛河缓缓流淌。“脉脉”是形容“流”的样子。

“驱马”就是扬鞭一声“驾”,打着那匹马前行;“历”就是经过,这里可以想见上朝那悠然从容的模样;“长洲”指驱驰在很长的洛堤上。

“鹊飞山月曙”,暗用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短歌行二首》其一)。喜鹊报喜,曙光微明,既切题意“步月”,又暗示朝野喜气洋洋,流露出内心的得意。此时季节已经入秋,暑气刚刚散去,秋寒又尚未到来,清晨处处是蝉噪,不仅不使人感到心烦,反而衬托出都城的宁静,使人想起王籍的“蝉噪林逾静”(《入若耶溪》)。

前面拉着马车奔驰的是骏马,马车上坐的是英俊的宰相。上官仪不仅有学问,还有气质和风度,既有才,也有型。当时的上官仪贵为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告诉大家,一个男人该有的,那时的上官仪样样都有。

这正是他志满意得的时候,你看他上朝时的丰采,从容不迫,雍容华贵,难怪其他大臣看到他步月上朝的样子,都说远远望去犹如神仙。

2.齐梁脂粉未全消

上官仪的诗歌,被称为“上官体”,上官体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诗人一时模仿的楷式。可以说,上官体上承虞世南(2),下启沈佺期(3)、宋之问(4)。也可以说,没有上官仪,就没有后来的沈佺期、宋之问。格律诗的定型至少要推迟很长时间。

沈佺期、宋之问是格律诗的定型者,而上官仪为格律诗做了可贵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沈佺期、宋之问是在上官仪的肩膀上,才有了后来这么高的成就。

我们现在的文学史稍稍有一点偏颇,就是在强调“初唐四杰”的同时,贬低甚至忽视了上官仪这一派人的作用。其实,在初唐诗坛上,影响最大的也许是虞世南、上官仪、沈佺期和宋之问。

初唐是紧随齐梁而来的,诗歌也就带有齐梁的流风余韵。后来,因上官仪这一派还没有摆脱齐梁的余风,所以往往被忽视甚至蔑视。事实上,每个人的审美趣味都有继承性,不只上官仪一人,那个时期的诗写得都很浓艳,但在浓艳之外,上官仪探索并总结了大量的艺术技巧。

和一个人吃饭的口味一样,个人的审美趣味是长期习得的。比方说,我喜欢吃我妈妈做的菜,因为从小吃习惯了。我跟太太婚后半个多月,她便下厨做饭,炒了两个菜便对我说:“你试试,看我做得好不好吃。”我拿筷子夹起来一尝,心里凉了半截,暗暗地对自己说:戴建业你的命好苦——我实在吃不下去。过了十几年,我才慢慢能够接受她做的菜。林语堂先生把“躺在自家的床上,吃妈妈做的菜”,作为人生的乐事。妈妈做的菜好吃,不一定是妈妈厨艺高,而是我们从小习惯这种味道。当然,如果林语堂生在今天,他应该改口说,人生乐事是“吃爸爸做的菜”——今天哪还有妈妈做菜呢?前几天,我听一位年轻太太夸奖她的先生说:“他是个暖男,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这是后话,还是先来说上官仪。

上官仪的诗写得浓艳,既得自小时候诗风的熏陶,也源于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濡染。

比方说,武则天时期,有个大臣叫李义府(5),他猛烈地抨击当时的诗歌没有风骨,但是他自己写出来的又跟上官体一模一样,甚至比上官仪更加软绵绵。

懒整鸳鸯被,羞褰玳瑁床。

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

“懒整”“羞褰”,和上官体诗一样香软,“密处也寻香”更暗示着色情。

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产物,后来的李白和杜甫也受到过上官仪的影响。到了开元十五年(727年)以后,声律与风骨兼备,唐朝诗歌这才真正唱出了“唐音”——既有风韵又有风骨。风韵的那部分,无疑受到从上官仪一直到沈佺期、宋之问等人诗歌的影响。

上官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上官体也有它的历史承担。他在原来的事对、言对、正对、反对之外,又增加了双生对、叠韵对、扇对;在艺术形式上,包括音韵、句型、对偶等,也做了很多探索。

3.“绮错婉媚”

上官体最主要的特点是绮错婉媚。

绮,就是本色是平纹底,上面有起花的一种丝织品。比如说,这块布是平面的,上面不是绘花和印花,而是织的凸起来的花纹,这叫绮。

错,就是用金粉描绘的花纹。

在诗歌中,“绮错”就是指诗歌的语言华美,色彩浓艳。

婉,就是和顺、婉转。比如,我说话就不算“婉”,直来直去的。媚,就是指仪态、声情的娇美可人。

那么在诗歌中,“婉媚”就是形容诗风和婉美丽,美艳动人。

我们要是说一个男人“媚”,那显然是在侮辱这个男人,过去骂一个男性没有阳刚之气,就骂他像个“媚娘”。可见绮错婉媚,是指一种阴柔美。在审美中,有壮美,有优美,绮错婉媚就是一种优美的风格。

上官体在初唐的影响很大,很多人都模仿它。任何一种样式,任何一种诗风,久必生厌。模仿了几十年以后,到了“初唐四杰”的杨炯,他开始猛烈地抨击上官体。他说初唐的诗歌,“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一点骨气都没有。

接下来,我重点讲“上官体”的一首代表作——《咏画障》,看看“绮错婉媚”表现在哪些地方。

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

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先讲标题“咏画障”,所谓“画障”,就是画屏、屏风。我们在餐馆里吃饭,可以看到一扇屏风把空间隔开,屏风上面会画很多画,有山水画,有人物画。其实,《咏画障》就是一首咏画的诗。

在古代,屏风很常用,现代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还没见过画屏,其实就是一个竖的可以折叠的隔断,上面画了各种各样的画。那么,这扇画障上面画的是一幅美女图,古人叫仕女图。

第一句,“芳晨丽日桃花浦”,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没有一个动词,只有三个意象——“芳晨”“丽日”“桃花浦”。晨,他说是“芳晨”;日,就是太阳,他说是“丽日”,这就像一个女孩子化妆,已经化了一层妆,还要化一层,就叫“丽日”;他还觉得不过瘾,“浦”就是河流,他说是“桃花浦”。

其实,这三个意象就是早晨、太阳、河流。我这样说光溜溜的,就像一只鸡,鸡毛全部被拔光了,只剩下一个肉身,那就丑死了。它化妆化得特别浓艳,用英语来讲,就是“morning sun and river”,可这样光秃秃的毫无美感,经上官仪这么一装点就显得十分亮眼,“芳晨”“丽日”“桃花浦”,这叫浓艳。

再看,“珠帘翠帐凤凰楼”,上官仪这两句诗,没有一个动词,艺术水平极高。帘,是“珠帘”;帐,是“翠帐”;楼,他不单说楼,还说是“凤凰楼”,非常浓艳,金碧辉煌,珠光宝气。

我和大家讲,过分的艳丽,我们叫浓艳;浓艳得过分了以后,我们叫艳俗。艳和俗之间,二者是有界限的,艳不一定俗。

那么,什么情况下艳就变成了俗呢?英国有一个美学家说,“过分则俗”。比如说,一个女孩子略施粉黛很好看,但如果脸上的妆化得很浓艳,那就俗了。戴一枚金戒指优雅,手上全戴上金戒指就很俗。

“芳晨丽日桃花浦”描写的是什么呢?大家看看,时间、地点是大的背景;“珠帘翠帐凤凰楼”是小的背景。

我们想象一下,在芳晨之时,在丽日之下,在桃花浦之边,在凤凰楼之上,要是走出个关东大汉来,那才真是滑稽搞笑。

走出来的肯定是美女,所以三四句就来了,“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

“蔡女”就是今天河南东南一带的美女;“燕姬”泛指河北一带的美女。从《战国策》中可以看到,古人认为,河南、河北一带都是出美女的地方。当然,现在来看哪个地方都有美女。“蔡女”和“燕姬”都是泛指,是美女的代名词。

“蔡女菱歌移锦缆”,大家注意,这里用了倒装,就是“移锦缆蔡女菱歌”,什么意思呢?

“缆”就是缆,他说是“锦缆”。“锦缆”就是纤夫的纤绳。古人没有机动船,“蔡女”采菱的时候,缆绳被不断地朝前拉动,“蔡女”边采菱边唱歌。

“燕姬春望上琼钩”,这句也是倒装,“上琼钩”以后,“燕姬”才能“春望”。“琼”就是一种美玉。什么叫“上琼钩”呢?古人没有我们今天这种窗帘,它是怎么样的呢?比如说,一个窗子,这边一个钩子,另一边一个钩子,两边的钩子把拉开的窗帘钩住。

这两句的语言同样华美,缆是“锦缆”,钩是“琼钩”,不是锦绣,就是美玉。

再来看看前四句的结构,古人叫章法。要是没有弄清一首诗的章法,你就别想读懂古诗。“菱歌”,是边采菱边唱歌。在哪个地方采菱呢?肯定是在水里,因而,第三句在结构上紧承第一句“桃花浦”。

“燕姬春望上琼钩”,在哪个地方“上琼钩”呢?把窗帘拉起来,肯定是在凤凰楼上,第四句紧承第二句。前面四句,句句相承。今天把这叫“结构紧凑”,古人叫“环环相扣”。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上四句和下四句之间,怎样才能紧密衔接呢?第五句紧承第四句,与第二句相应,第六句紧承第三句、第一句。

什么叫“新妆漏影浮轻扇”?古代用的是折叠扇,女孩子怕晒黑了——有芳晨、有丽日,而且已经上了琼钩,窗帘拉开了,太阳照进来了,女孩子就把扇子举到头顶,阳光从扇骨缝隙中漏下来了。“浮轻扇”就是把扇子举起来。这句是倒装,先“浮轻扇”后才“漏影”。

“冶袖飘香入浅流”,“冶袖”就是水袖。古代女孩子的袖子很长,在采菱的时候,袖子落了水打湿了,打湿了以后散发出淡淡的幽香,所以“冶袖飘香入浅流”。

从内容上看,第五句与第四、第二句相呼应,第六句紧承第三句、第一句。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这两句用了两个小典故,“未减行雨荆台下”,暗用宋玉的《高唐赋》,巫山神女对楚襄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诗改为,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荆台”之下。就是说,这幅画上的美女,比巫山的神女还要美丽。

“自比凌波洛浦游”,就是说这些女孩子,觉得自己像洛神一样美丽。

曹植(6)有一篇很有名的赋,叫《洛神赋》,说那些美丽的洛神“凌波微步”,就是迈着很碎的步踩在水上。像我走路“啪啪啪”,走得很重,那就不是微步。她们是踩得很轻,在水上走。罗袜生尘,形容步履轻柔优雅,是说那些女孩子特别轻盈美丽。

这首诗全部是用色彩艳丽的意象,非常华美的辞藻,而且装点得珠光宝气,诗风诗语都是很典型的“绮错婉媚”,就是浓艳、富丽、柔美。

这首诗可以说有风韵而无风骨,难怪后来杨炯对它火力全开了,它柔美,但没有骨,没有劲。

通过对这首诗的细读,大家对上官体的“绮错婉媚”有点感性认识了吗?


(1)上官仪(约605—665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老城)人,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但因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士大夫纷纷效仿,称为“上官体”。

(2)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鸣鹤(今属浙江慈溪)人,能文辞,工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家”。

(3)沈佺期(约656—716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人,诗多应制之作,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

(4)宋之问(约656—713年),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多应制唱和之作,文辞华丽。有《宋之问集》。

(5)李义府(614—666年),瀛洲饶阳(今属河北)人,显庆二年(657年)任中书令。时人畏其笑中有刀,称其为“李猫”。李义府恃宠用事,卖官市狱,怨者盈路,得罪除名,流巂州(今四川西昌)而死。

(6)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诗歌多为五言,前期之作多抒写人生抱负及宴游之乐,后期诸作集中反映其受压迫的苦闷和对人生悲观失望的心情。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曹植也擅辞赋、散文,《洛神赋》尤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