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叛逆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人父母,我们需要扮演的角色


壮壮是一名初二的学生。

有一次,他因为考试的事情,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顿。回到家里,妈妈知道后也不分青红皂白地骂了他一顿。

不久之后,壮壮和同学闹了矛盾,又挨了老师的训斥。回到家,壮壮再一次受到了爸妈的责骂。

他感觉到爸妈和老师出奇得一致,成了盟友。而自己就像误入战场的百姓,被双方同时进攻,狼狈不堪。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几次以后,壮壮跟父母就有了隔阂。

和父母顶嘴、吵架的壮壮,成了父母眼中不听话的“熊孩子”了,逐渐“治”不了了。

壮壮的父母很困惑,到底是怎么回事,让孩子突然变得这样不懂事了?


父母和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也就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两者虽然有一定重叠的部分,即都是为了孩子(或学生)的成长。但同时,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父母的职责是养育儿女,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成长氛围以及亲子关系。

老师往往侧重理性,注重规矩,而父母则往往偏向于感性思考。老师若像家长一样对待学生,很容易超越边界。家长若像老师一样对待孩子,往往会很容易产生隔阂甚至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我观察到一个让人有些不可思议但确实存在的现象——为什么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这些教师把自己的老师角色带到了家里,形成了角色冲突。

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父母角色的缺位势必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如案例中壮壮的妈妈很大程度上就扮演了壮壮老师的角色。这让壮壮觉得妈妈成了老师的帮凶,因而产生了逆反心理。

当然,我不是鼓励各位家长要站在老师的对立面去,与学校唱反调。而是主张家长要主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缓解内心压力,使得那些学校老师给不到的情感慰藉,让孩子可以从父母这里得到。

家长的角色是基于情感的规矩;而老师的角色,是基于规矩的情感。不同的角色之间,没有可比性。

老师和家长需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一旦搞乱了角色,就会出现各种麻烦。


解决方法

回到壮壮的这个案例,孩子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但只要老师批评得对,这就是老师在谨守他的职责。当孩子回到家里时,父母若是像老师一般,孩子只会觉得受伤、失望。

这时候,作为父母,合适的做法是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有机会把话说完。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压力排解了,情绪也疏导了,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应该比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更近一些。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很多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比较远,甚至比孩子与老师的距离还远。长此以往,各种冲突矛盾都爆发出来了。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角色、站位极其重要。你可以做孩子的倾听者、陪伴者、分享者、助力者、疗愈者、滋养者、合作者,但不能做孩子的“敌人”“冤家”和“对头”。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处理亲子的基础,一旦成了敌对关系、仇敌关系,接下来就会一切免谈。


父母智慧时刻

对于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职责。作为家长,我们要搞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如果角色乱了,关系就容易乱。

往往有智慧的人能在为人父母、妻子(丈夫)等关系中灵活变通,那为人父母的我们也要学习他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