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的感同身受,爱才更有意义
初为人父人母时,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怀抱着刚出生的婴儿,你会本能地体会他们的感受,哪种哭声是饿了,哪种哭声是尿了,哪种哭声是想要让人抱了……你在瞬间就能分辨出来。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给孩子做饭、陪孩子做游戏等是父母的养育职责,读懂与回应孩子的情感也是父母需要具备的技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共情能力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在一段关系中,如果你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倾听对方言语背后的意图,并且不对他人进行干预、说教或指责,彼此之间就能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同样,父母对孩子的感同身受也能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感受、意愿和情绪,让亲子关系更和谐。
比如,孩子大多都怕抽血化验。从孩子的角度看,这很正常。从父母的角度看,为了让孩子快点儿好起来,父母就要鼓励他配合检查。这时,父母就要帮孩子说出他的感受:“宝贝,妈妈知道你不舒服,想快点儿好起来。抽血化验确实有些疼,但是妈妈会一直陪着你,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
再比如,如果孩子因为参加同学的生日会而忘记做家务,父母应给予理解,并用温和的语气说:“看得出,今天你玩得很尽兴,但要记得把家务做完哦。”“你今天确实很忙,明天一定要把家务认真完成。”这种不带批评、指责的沟通,既避免了亲子之间无谓的冲突与矛盾,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无论孩子是5岁还是15岁,都渴望与父母建立有意义、亲密的联结。而富有觉悟的父母会设身处地地感知孩子的情绪,了解他们的想法,即便父母不同意孩子的观点,也会表达尊重,对孩子保持一种接纳的开放态度。事实上,共情是有感染力的,会带来良性循环。当孩子感知到父母对他的共情与关爱,大脑就会分泌出催产素,而催产素又会使他们充满同理心和关爱他人之心。而且当孩子感受到宽容与共情时,他的大脑也能得到良好的发育,智商和情商也能得到发展。
不过,当孩子进入叛逆期、青春期,愈发挑战父母耐心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共情能力反而需要重新习得。
那些不会倾听自己的感受、不懂得倾听孩子情感的父母遇到问题时,不是不考虑自己的做法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后果,太快采取行动,就是在孩子面前居高临下,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横加指责。结果,不仅使自己的苦恼与焦虑与日俱增,还很容易将糟糕的情绪转移到孩子以及周围人身上。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做到与叛逆期、青春期的孩子共情呢?
第一,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流淌在你身上的情感,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你的内心世界在某时某刻的真实反映。
作为父母,不要因为学了那么多养育理念和方法还是会面露狰狞而自责。相比正面情绪让人感到快乐与幸福,你还要学会坦然接纳负面情绪带给你的烦恼。特别是当你觉察到负面情绪马上就要爆发时,先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对自己说:“我知道你很不容易,你其实已经很尽力了。”一个人在焦虑的时刻,如果越能理解自己,越能获得积极的力量。
第二,父母与孩子相处时,一定要做到尊重。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对尊重的渴望会越来越强烈。越是这种时候,父母越应该把他们当成朋友一样来对待。凡事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遇到分歧和冲突时各抒己见,协商解决。
第三,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感和自尊心都很强,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认可与肯定。生活上,父母要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避免事事代劳;孩子遇到困惑、挫折,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客观的分析和引导,避免指令式的说教;由于孩子已具有一定的自我辨知能力,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不能牵着孩子按自己设计好的路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