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秋风集:企业如何向军队学打胜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我经常会借用戚继光的这句诗来自嘲。因为大致来说,这就是自2004年起,我从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转业,进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任教之后的日常。

作为BiMBA商学院MBA(工商管理硕士)教学创新的一部分,近20年来我配合胡大源教授,先后开发了一系列与军事、战争有关的现地战略体验课程,包括山东临沂以马陵之战和孟良崮战役为主题的“竞争战略与执行力”、贵州遵义以长征四渡赤水为主题的“逆境突围的战略与领导力”、川西北以长征过雪山草地为主题的“艰难环境下的决策与领导”、湖南以湘军为主题的“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以及甘肃河西走廊以历代王朝经略西北为主题的“盛世领导力”等。最多的时候,我曾经一年带队去了16次赤水。所以同事们经常开玩笑,说我不是在赤水,就是在去赤水的路上。

奔波于大江南北,行走于天地之间,把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变成如今商学院的课堂,我对当年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就有了更深的感受。这也是本书书名《铁马秋风集》的由来。

可能有的朋友会问:军事和管理分属不同的领域,打仗的事情,可以用到企业管理中吗?我的体会是:隔行如隔山,军事领域的理论与经验,确实不能机械地搬用到企业的管理与竞争中去;但隔行不隔理,当我们把军事和管理都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方法论和方法论之间是可以对话的。用北宋程颐的话说是:“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

吴如嵩先生曾经总结了兵战与商战的同质性:决策的预见性、谋划的宏观性、信息的盖然性、投入的风险性、实施的灵活性、管理的法规性、以功利为目的的竞争性、以小的代价换取最大胜利的价值观念等等。吴老说这种同质性,是兵战之石可以攻商战之玉的前提。

我对吴老的观点深以为然。我在收入本书的一篇文章中也说过:战争冲突是人类对抗的最高形式。在战争领域里边,战略战术的正确与否所造成的后果,远远比任何其他领域都来得明显。战争关乎人员的生和死、组织的存和亡。在这种血与火的战场上总结出来的制胜智慧,从来都是取胜之道的最高体现。人类的竞争之道在战场上成熟得最早。而战场和商场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两个领域都充满了对抗,两个领域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两个领域都需要对胜利有强烈的信念和意志,因而两个领域都需要清晰的战略、强大的组织、卓越的领导力以及团队的执行力。战争和军事因此就可以为商业世界的管理者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从战争看竞争,从军事看管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决定竞争胜负的那些本质的要素,并像好的军队一样,锻造出属于自己的高效团队,去不断地打胜仗。

收入本书中的文章,以“企业如何向军队学打胜仗”为主线,分成了“企业向军队学什么”“管理学的战争视角”“竞争中的打胜仗之道”“军事与管理的对话”四个模块。这些文章中,有杂志的约稿,有图书的评论,有论坛上的演讲,有活动中的对话,但全都是我在教学之余,围绕战略、组织、领导力和执行等打胜仗的要素,对企业管理者如何从战争与军事中领悟与借鉴打胜仗之道总结的一些心得,仅供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付梓之际,我首先要感谢宋志平会长和田涛老师。宋志平会长曾经担任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国药集团两大央企的董事长,并将两家企业都带进了世界500强之列,是著名的学者型企业家,著作等身,被誉为“中国的稻盛和夫”,同时也是BiMBA商学院最受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员欢迎的教授之一。在宋会长的娓娓道来中,你就可以明白什么是真实世界的管理学。田涛老师是著名的管理学家,是华为管理的清醒观察者、华为历史的忠诚记录者,以及华为经验的权威解读者,在企业向军队学管理方面也有极为独到的研究。我在听过田涛老师的一次讲座之后,便成为田老师的粉丝。在田老师的演讲和文字中,我感受到的是思想的强大力量。特别感谢他们两位能俯允我的恭请,拨冗为本书赐序。

我还要特别感谢BiMBA商学院前院长胡大源教授。胡老师是我进入国发院的引路者,也是商学院战略体验课程的创始人。在配合胡老师进行现地战略体验课程开发和教学的过程中,我从胡老师身上学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的方法,都足以让我受益终生。这本书中围绕打仗所做的浅显思考,都是在胡老师的影响、鼓励和指导之下形成的。

我还要衷心感谢国发院的杨壮教授和谢绚丽教授。杨老师是领导力方面的著名权威,谢老师是战略管理方面的一流专家,从他们两位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我还要特别感谢樊登读书会的樊登老师,以及再次感谢宋志平会长,与他们的对话使我受益匪浅。感谢以上四位同意将我与他们的对话内容收入本书。能与他们对话是我莫大的荣幸。

我还要感谢《商业评论》的主编陈赋明,正和岛《决策参考》的主编曹雨欣、原副主编孟媛,《中欧商业评论》的副主编施杨、副总监陈艳,以及我的同事王贤青老师、张彤老师、白尧老师,总裁读书会的赖冬阳先生等,感谢他们为收入本书的文章所付出的心血。我还要感谢本书的编辑黄维益、付颖玥和安玉霞女士。维益和玉霞也是我《善战者说》一书的责任编辑,非常专业而尽职。感谢她们为本书的问世所做出的努力,可以说,没有她们的用心,也就不会有这本书。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文章写于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体裁,用于不同的场合,因而文字风格并不完全一致。另外,这些文章原本是分散刊出的,如今辑成一册,不免会出现有些段落略有重复的情况。为了保留文章的原貌,大多数地方都没有进行处理,这是需要朋友们谅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