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一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Scroll of A Panorama of Rivers and Mountains by Wang Ximeng

纵51. 5厘米,横1191.5 厘米
绢本,青绿设色
宋代

卷后蔡京题跋:“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益兴画学』与天才少年

大约政和三年(1113),王希孟完成了《千里江山图》卷,宋徽宗宠臣蔡京是这幅画的第一位主人。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昏聩无能,在文艺领域却颇具才华,是一位帝王艺术家。崇宁三年(1104),徽宗建立了历史上唯一的皇家绘画学校——画学。他曾大召天下名手为新建的五岳观作画,却并不称心,于是“益兴画学”“教育众工”,打算培养一批符合皇室审美要求的绘画人才。王希孟十二岁进入画学,学生分为“士流”(通过科举中第文人的后代)和“杂流”(工匠、技人的后代)两类,大多分开授课。所学课业包括“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除此之外,还需学习文化知识。

画学学生若想成为翰林画院的职业画家,必须通过徽宗亲自主持的考试。徽宗出题多取古人诗句,如“乱山藏古寺”“万年枝上太平春”。又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考生一般思路无非画一条系在岸边的空船,或船舷上立一鹭鸶或船篷上站一乌鸦,以表现“无人”;拔得头筹的宋子房则别出心裁,画一渡工卧于舟尾,横一孤笛,意为并非船上没有人,只是无人渡河,反倒衬托出船工的意态闲闲、百无聊赖。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前世传奇》剧照。故事发生在北宋徽宗年间,围绕一个艺术全才亡国君、一个被世人唾骂的奸臣和一个神秘的天才少年展开。

王希孟后来没有进入画院,而被召入禁中文书库(管理档案的机构),几次将画作呈献给徽宗,徽宗不甚满意,但“知其性可教”,便亲自教授他绘画技艺。不到半年,他就画出了这幅大宋的锦绣山河。后靖康之变,徽宗被囚。蔡京被贬流放,饿死于潭州崇教寺。王希孟献画之后销声匿迹,至今是谜。

绝世之画作,天才之少年,传奇之人生。作为一个少年来说,我觉得非常难得,王希孟气象、胸怀是那么博大,从他的用色、表现的力度来看,还是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和阳光,我觉得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这一幅画作,仍旧是我们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浙江省博物馆 蔡琴

国宝守护人 李晨

我守护的这份国宝是《千里江山图》卷,建国后第一次以全卷展开的形式展出。画卷比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还要长,细节淋漓尽致。这是中国青绿山水画代表作之一,气象磅礴、吞吐山河,简直是宋代的国家形象纪录片,堪称宋朝版『航拍中国。』

步移景异 咫尺千里

在构图上,画家充分利用传统长卷散点透视的形式,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连山绝壑,绵亘千里;画中也容纳了开阔的水域,沼泽湖泊远接江海,如同在浩渺的烟波江畔,矗立一组组山岛,散发着璀璨如宝石的光彩。

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景随人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依山水之势,布置、点缀着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草庵茅舍、水磨长桥以及客船渔艇等。

此画咫尺有千里,细看有生趣,一个逗点都暗藏玄机,船上渔夫虽面目不清,但撒网形态却非常细腻。此外,人物或独坐幽居,或对坐闲话,或驶船,或行路,或雨后观瀑,或桥上临流,每一处都自成画面。

行船

农舍

长桥(有学者认为原型为“垂虹桥”)

亭桥

书院

水磨

“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透视法,由北宋画家郭熙在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指在一幅画中,通过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深远”“平远”“高远”,画面跌宕起伏,富有极强的韵律感。

深远法“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深远之意重叠。”

平远法“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高远法“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深远法

平远法

高远法

墨色勾山石 青绿施重彩

《千里江山图》卷设色匀净清丽,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为主要颜料,一层一层敷染上去,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九百多年过去了,除绢色稍有变暗,颜色重的地方偶有脱落,整体仍保持着鲜亮的色泽。此卷在整个青绿山水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隋朝画家展子虔《游春图》,相传为青绿山水最早的作品。唐代的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也以青绿山水见长。《千里江山图》让起源于隋唐的青绿山水重回宋人视野,并将这一绘画形式推向顶峰。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如赵伯驹、赵伯骕等以青绿山水画闻名于世,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

王希孟不但继承了这种工艺,而且画风更趋细腻,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在青绿法之外,还运用了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皴相结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元代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参见马季戈《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冯海涛,自称是一位“好色之徒”——好的是《千里江山图》卷里的青绿五色。他潜心研究四年,闭关两个月,复制了这幅《千里江山图》卷(十分之一),试图索解这幅天才之作的绘制密码。他最终发现,这件作品实际包含五个层次关系,相当于画了五遍十一米长的画卷。

冯海涛绘制工具

冯海涛复制《千里江山图》卷的五个阶段

第一遍 墨稿打底,先画一幅十一米长的水墨山水画,称为『粉本』。

第二遍 赭石上色,即红色,为之后的青绿色做铺垫,形成冷暖对比,更加鲜亮。

第三遍 石绿上色,来自绿松石或孔雀石。

第四遍  用的还是绿,但用其他颜色在上面叠加,所以画出的颜色异常丰富,呈现无极变化。

第五遍 石青上色,来自蓝铜矿。

冯海涛发现,这幅画的颜色全部来自矿物质,没有任何合成成分,与王希孟身后三百年达·芬奇绘制的《蒙娜丽莎》所用颜色一致,基本都是从宝石或者药材里提取的。为了找到没有杂质的颜料,呈现原画璀璨的效果,冯海涛经过多方探寻,找到一位高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在世界上许多博物馆修复古画时所用的颜色,都由他提供。一千六百年前的敦煌壁画的颜色成分,与他做的颜色是一样的。

制作颜色的原材料

仇庆年常年带着榔头,像个地质队员一样走进深山老林,“眼看手摸”寻找矿石,日久月深,积累了丰富经验。他认为,《千里江山图》用了八种颜色,分别是石青中的头青和四青、石绿中的头绿和四绿、赭石、石黄、蛤粉、墨。这些颜色都是从矿石里面提取出来的。每一道颜色,都要经历日夜无歇的反复提炼,唯其如此才能历经千年不会掉色。

仇庆年国画颜料制作工艺,每一道工序都又耗时又耗力,其中仅研磨一项就需每天碾八小时,连续研磨二十天。可见当年画青绿山水,每一幅作品都是诚心之作。调制颜料的四个步骤为:

❶淘:将原料研碎,洗去泥土。

❷澄:用乳钵研细淘过的颜料,兑入胶水澄清。

❸飞:澄清后淡色上浮,将其吹去。

❹跌:飞后留下中色和重色,再跌荡碗盏留下重色。

我是李晨,我是冯海涛,我是仇庆年,我们志愿守护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守护历史,守护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