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风云人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赵人龙——中国研究大龙邮票第一人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22)

22、《赵人龙——中国研究大龙邮票第一人》

作者:顾雪林

1986年,北京市集邮协会举行首届集邮学术研讨会,我作为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会长,应邀赴会参与宣传报道。当时,北京市集邮协会学术部负责人张林侠负责发出邀请,《北京集邮》总编王路负责接待我们这些与会记者。在那次学术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见到赵人龙,递了一张我的名片。

赵人龙把我的名片拿在手中,放在他的近视眼镜前仔细看了一会,笑着对我说:“哦,你是《中国教育报》记者啊,属于教育部吧,也来关心集邮啊,很好嘛。”

我恭恭敬敬地回答:“是,我们报是教育部的机关报,我们有副刊,经常选登一些集邮的稿件。”

“那你们登不登有关大龙邮票研究的文章?”

我一时有些愕然,不知该如何回答,就说:“集邮方面太专业的学术文章,可能登不了。”

“哦。”赵人龙一下子没有了和我交谈的兴致,我们相识后的第一次谈话,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了。

以后,凡是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学术研讨会,我都能和赵人龙见面,他常送我一些有关大龙邮票研究的论文复印件,我看不太懂,也就没有把这些资料保存下来。现在想想,有些可惜。

赵人龙和人交谈时有一个特点,他只是低着头和你交谈,从不和你对视。看起来,他好像不是在和你交谈。我开始以为是因为彼此不熟悉。后来才知道,这是他的习惯。

赵人龙的个人经历,和“鸟王”李伯琴非常相似,两个人都是高级工程师,赵人龙是水电高级工程师,是中国最早参加三峡工程设计的54名工程师之一。两人不同的地方是,李伯琴酷爱收藏动物邮票,而赵人龙一生钟情于清代大龙邮票的研究,为此痴迷一生。

赵人龙写过很多关于清代大龙邮票的研究文章,详细到版式和齿孔,一般集邮者,很难读下去。说实话,我也是一般集邮者,我读赵人龙的大龙邮票研究文章,常有嚼蜡之感,很难读下去。我把自己的这个体会,当面告诉了赵人龙。老先生笑了,笑得像个孩子。他第一次直视我,对我说:“你很坦率,读不懂,很正常。因为你收藏的清代大龙邮票太少,不足以支撑你阅读我的研究文章。”我对赵老的话,深以为然!

我有很多赵人龙签名的集邮品,他喜欢使用自己随身携带的钢笔,流畅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字体粗壮有力,很有个人特点。

一个集邮家,90多岁还曾和你一起参加集邮活动,想起来就令人心情澎湃,,,我曾望着90岁高龄的赵人龙缓步走进集邮研讨会的会场,敬佩之情,油然升起!

2014年12月6日凌晨1时,鼓楼集邮研究会副会长、集邮家赵人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一代大龙邮票和红印花邮票的研究者,97岁的赵人龙仙逝。他是我认识的最长寿的集邮者之一,愿赵老一路走好,在天堂继续研究你的大龙邮票和红印花!

(2022年2月24日上午8点;2022年7月2日凌晨3点修改)

——————————————————————

《赵人龙小传》

赵人龙(1918年3—2014年12月6日)江苏常熟(今张家港市)人,现居北京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民国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赵欲仁长子。1940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土木系,1945年到美国垦务局及科罗拉多大学研究院学习水力发电工程专业,获科学硕士学位。是中国最早参加三峡工程设计的54名工程师之一。1947年回国后,曾任民国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工程师。解放后,始终在水电行业工作,为新中国水电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4年获国务院发展我国工程技术事业突出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不但在自己的专业工作方面成就巨大,还是我国著名的集邮家,集邮界泰斗级人物。1930年开始集邮,为解放前中国三大集邮团体(中华邮票会、新光邮票研究会、申戍邮票会)会员。现为中国邮票博物馆邮票鉴定专家,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顾问;《集邮》、《集邮博览》杂志顾问。重点收集研究中国早期邮票(清代大龙邮票、小龙邮票、万寿邮票及加盖邮票、红印花加盖邮票)和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写作有集邮论文三万余篇,遍及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集邮刊物。

————————————————————————————————————————

《关于大龙邮票》

赵人龙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清代由海关试办邮政,但仅为外交使团等少数机构服务,且邮件上仅盖邮戳,并粘贴邮票。直到1878年(光绪四年)才接收商民信件,并发行了第一套邮票。

这套邮票面值为一分银、三分银和五分银三种,因为票幅较大,集邮界称为大龙邮票。大龙票从1878年一直使用到1885年,才逐渐为新发行的小龙票代替。1897年大清国家邮局正式成立,同时因币制改革,邮票面值也由纹银(单位为两、钱、分)改为洋银(即银元,单位为元、角、分),大龙邮票就停止使用了。

根据前人记载大龙票的发行总数为:一份银 206486枚、三分银 557868枚、五分银 239610枚。

大龙票发行到现在已有130多年了,当时集邮的人很少,所以绝大部分都已毁去,估计现在保存在集邮家手中的每种都不到一万枚了,其中双联以上的更少,至于全张的大龙票乃是华邮早期票中的珍品。

大龙票按三种面值先雕刻成三个母模,由于是分别雕刻的,所以龙身的花纹、四周的云纹、水浪都有区别。然后用母模再翻铸成子模每种25个。受到当时制版技术的限制,每一个子模都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称为子模特征),因此可以逐枚辨认。在大龙票最初发行的6-7年间,曾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刷过多次,所用纸张和邮票刷色,各个时期都有变化。最初印刷时将子模排成5行,每行5枚,所以全张共25枚邮票。可每印完一批,就将25个子模拆散,再印时又重新组合,因此25个子模的排列位置每次都有变化,每变化一次就称为一个版式。

大龙票的印刷大体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从1878年开始,印在较薄而透明的纸上,相邻两枚邮票图案间的距离为2.5毫米,简称薄纸票。第二期从1882年开始,印在较薄而易破损的纸上,邮票图案间距离加大至4.5毫米,简称阔边票。第三期从1883年开始,印在较厚而不透明的纸上,邮票图案间距离又恢复为2.5毫米,简称厚纸票。邮票的齿孔为12½度,都是线式孔,但厚纸票的后期齿孔发毛,所以细分可以区别为厚纸光齿和厚纸毛齿两种。邮票背面均刷有胶水。阔边三分银票有一部分是横5纵3全张15枚的版式。在印刷厚纸票时,因发现有些子模已严重磨损,故每种面值都剔除5枚,排成横5纵4或横4纵5的20枚全张。

根据我国已故邮学家陈湘涛和奥地利集邮家豪克、英国集邮家罗斯伟等人的研究结果,确定一份银至少有7个版式,三分银至少有15个版式,五分银票至少有7个版式。

由于大龙邮票存世数量较少,广大集邮爱好者不可能人手一套。但我们可通过参观集邮展览或老集邮家的邮集,同样可以欣赏既古朴可爱,又具有民族风格的我国第一套大龙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