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10,用道家"无为"思想看乾陵无字碑
10,用道家“无为“思想看乾陵无字碑
上午在楼观台寻仙问道,聆听了老子的“无为“高深哲学思想,下午去参观乾陵,这里最著名的是“无字碑“,是一千三百多年来人们凭吊、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
无为和无字,真是巧合。
乾陵,地处秦川梁山,梁山山脉似平躺在秦川平原的睡美人。进了陵区大门,矗立着一块景区平面分布图,最下边有一幅淡淡的摄影图片,刑象地愿示着“睡美人“的雄姿,只见三峰鼎立,主峰象披着秀发的头颅,两峦如园挺的双乳,双腿直抵平原,倒也栩栩如生。乾陵司马道由南向北,在两峦之间顺着山脊直抵主峰。墓穴开凿在半山腰,居高临下。陵园南北中轴长4.9公里,周长40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工程历经二朝,长达28年之久。陵园造势雄伟,匠心独具,气势非凡。
我们一行人走在司马道上,昔日的禁地,成了今日的观光陵园,天是阴沉的,山是寂寞的,地是秋色的,两边的石像虽然很高大,却已斑驳锈蚀,眉眼鼻子老的掉渣,有些己被砍了头。我在想,春秋数载,时光变幻,乱云飞渡,古往今来,多少英雄竞折腰,还不是埋骨荒山,连那坚硬的石像都变了颜色,坏了容颜,丢了脑袋,缺了胳膊腿脚,何况是人呢?也许是天阴,也许是陵墓阴气重,天地间是一片亘古的阴沉,肃穆,死寂,悲怆,哀怨。
来到一段残墙断城边,有一个导游拿着小喇叭在向游客介绍:“乾陵是一穴夫妻墓,又是同葬二位先后称帝的君主陵。在历代王陵中绝无仅有。男主唐高宗李治,女主其皇后武则天,又为周圣神皇帝。陵前左右各有一块碑。西面是《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亲自撰文,高宗亲书。东面是无字碑,相传是武则天为自己所立。武则天之无字碑长时期以来给后人们留下了一个疑惑的话题。“
我看着高大残缺的门墙,它经历了多少沧桑变迁,还一如既往地守着,却关不住历史,守不住厚重的门,只能保持着无言和虚无,装装样子,笼子的耳朵___摆设了。你听,唐朝十八代帝王墓,还有众多的王子皇孙,权贵大臣,除了乾隆,都被盗了;你看,两边的石像,演示着当年万国来贺,使节持着外交的权杖,穿着华贵的衣服,拿着贵重的礼品,是何等的繁华?可是全部没有了头,颜色失缺,华丽不再,繁荣无影。现在这里,白天有来自天南海北无数喧闹的过客游走,夜晚却是几千年时空留下的亡灵的影子在徘徊。
这座陵墓的主人,在大唐盛世时,风云浩荡,四方来贺,大气辉煌,显赫威望,现在,夫妻同穴,长眠地下,俩人同为皇帝,谁大谁小,谁高谁低,是不是还在争权夺利,周围还埋藏着王子皇孙,近侍重臣,文武百官,后宫宾妃,以及宫女太监,是否还在腥风血雨之中?
当年的官嚼、权势、名利、显赫不过是飘荡在几张纸的墨迹中的粉尘,一阵微风或者一缕烟火便可以将其吞噬殆尽。
那道厚重的甬道,在帝王的长眠中关闭,始终无人知晓,后人还能寻觅到什么神秘的痕迹?只能在在后人和史学家的猜测中开启!只能在琉璃瓦,汉白玉石以及无数的残物中寻找当年华丽的影子。
这是第三次来乾陵了,面对着7.53米高的无字碑,唯有这一次领会最深刻,用道家“无为“思想去看“无字碑“,才明白“此处无声胜有声“、“此处无字胜有字“、“此处无史胜有史“、“此处无说胜有说“的含义。
乾陵之所以出名,可能因“无字碑“而增色;武则天之所以伟大,因“无字碑“而明智;这一段历史之所以被热议,因“无字碑“而神秘;乾陵之所以被保护,“无字碑“可能功不可没……
假如有了字,就变得平常,没有特色,武则天也会淹没在中国长眠地下的二百多个皇帝之中,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荒草凄凄,荒豕一堆早没了。
假如有了字,史过境迁,风云变换,如李治的述圣碑,风烛残石,字迹剥离,肉眼不可辩,除了几个考古学家关注外,天下苍生,老百姓谁会去看他呢?
想到这里,也更明白了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思想,无是本质的,永存的的永久的,有是形式的,短暂的虚幻的。有无才有有,有存在于无之中,无生有,无盛着有、存着有,包容着有、体现着有,无的作用大于有,无是最大的有。虚无,它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无形无声无物,超出人类的感知和经验。
河上公说,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
人们倾尽终生气力追求“有”,又有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即使侥幸地成为幸运者,留得虚名半生,浮云一过,又有什么?
前面看了公主墓,太子墓,金碧辉煌的外壳下,内核却苍白空洞,尸骨无寸,形影消灭。“有”的物质魅力和价值索求,缺失了“无”的精神境界,而“有”的表象里,还有什么内涵呢?
云,虚无,生的平静,存在的淡然;水,至柔,往低处流,源源而流长;海,深邃,海纳百川,有容而乃大。
人何时才能明白这些道理,岁月悠长,美在留白。
“无字碑“,一点墨迹不沾,留白,便可使人的思想猜测、臆想肄意汪洋,丰富了历史,成就了史学。
留白,大道无形,无声是希,静若处子;
人在世间的变动不居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人事因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安稳之地?那便是定其心,留白。
留白,是成熟后对世事洞明的分寸感,富不奢,势不尽,贵不骄,做人有度,谦虚有限,骄傲有度,疏密有致,聚散随缘,旷达空明,恰到好处,进退有余地;
留白,正视人生的每一个挫折,适应人生的每一回起伏,吸取人生的每一场失败,利用人生的每一个坎坷。人生总有遗憾,有时忧伤,有时痛苦,有时失败,有时沮丧。
留白,人生总是在失落中思索、遥望。如果人生没有了忧悲苦恼,没有悲欢离合,那么人生就是一场空白,一场惨淡。花季的烂漫,雨季的忧伤,随着年轮渐渐淡忘,沉淀于心的,一半是对美好的追求,一半是对残缺的接纳。曾经看不惯,受不了的,如今不过淡然一笑。成熟,不是看破,而是看淡。抛却繁杂,寻一处心灵的素净之地,植一朵莲花,只觉得时光静好,岁月含香;
留白,千回百转后再看世事,都是一分为二的,阴阳相生,男女各半,生与死,青春与暮年,喜忧参半,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祸福相依,物质与精神,性静情逸,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秽;从动物角度讲,人有识,却没有狗的嗅觉,鹰的眼觉,蛇的触觉;从禅理讲,顺境一半,迷境一半,名一半,失一半,财富聚一半,散一半,事业成一半,失败一半,走过大半生,这些已经化作人生里最动人的哲学,那些失落,那些温暖,那些伤心,那些感动,都成为人生中最醒目的留白,时光静好,岁月安然,那么圆满,世界至繁,天地至简,人生有限,留住一颗朴素与纯真的白,不刻意追逐欢乐,也不刻意摆脱烦恼,不求极致,不舍菩提,蓦然回首时,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便是禅意人生中最妥帖的留白;
留白,留出生活的空间。在这在这个权、钱、声、色的世界里,看中的是你的势力,因此也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若他们走进不了你内心,就只会把你生命搅扰的拥挤不堪。孤单,并非身边没有朋友,只是心里无人做伴。都市里遍地是热闹而孤寂的灵魂,来来往往的行人,不过是命中的游客,越热闹越冷清。生命无需过多陪衬,需要的仅是一种陪伴。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人生不要设计得太挤。不管做什么,都要给自己留点空间,好让自己可以从容转身。
留白是一种人生智慧,示弱,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一种人生的智慧。生活中向人示弱,我们可以小忍而不乱大谋;工作中向人示弱,我们可以收敛触角并蓄势待发;强者示弱,可以展示你的博大胸襟;弱者示弱,可以积累时间渐渐变得强大。该示弱时就示弱,调整一下目标,改变一下思路,就留白,是虚无,让我们的心宽阔,眼光澄明,看明白了世界,心澄明,无碍无物无杂,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
人生要学会留白。
我从东南西北不同角度,探究着,观察着,无字碑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碑的两侧有升龙图,碑身高约7.5米,宽约2.1米,厚约1.5米,整体重量约99吨。
我去过埃及,那么宏伟的神庙圣殿,坍塌了,“无字样“也是同样的命运,一千多年了,天公不作美,雨刷风蚀,人间兴风作浪,男权主义者千人口,万人舌,不断唾弃谩骂,无字碑顶缠绕着的八条螭龙浮雕已失去了梭角;宋金后某些附会风雅的文人骚客在碑石上的铭文题识也已模糊不清。她的辉煌已随大唐而成过去,她的形象已被史学变形,她的美丽被时光淹没,如今只留下青山断墙,残碑蚀骨。
梁山脚下的秋色被阴天遮蔽了,历史在经历着无数次的颠来倒去的轮回,面貌也不清晰了,变得模糊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的评价却无法为这位争议很大的女主盖棺定论。因为男权主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男尊女卑“,野史说她荒淫无道;因为时代久远,时空无法穿越,史学界百家争鸣。
“无字碑“是历史最大的留白,是武则天智慧顶峰的睿智,最辉煌的留白。
“无字胜有字“、“无声胜有声“。历史是公道的,无论如何也掩埋不了这位天下第一女皇的丰功伟绩。
还是道教观点,最硬的先灭,最柔的至胜,几张柔软轻盈的白纸会胜过坚硬厚重的石头,透过泛黄的史书,穿越上千年的历史,还是可以窥见这位女皇的风貌。
武则天,自幼聪颖巧慧,才貌双全。十四岁时被唐太宗召入宫,封为四品才人。李治登基后,二次进宫侍主。其与高宗情深意笃,立为皇后,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其又废中宗、幽闭睿宗,临朝亲政。后更唐易周,以圣神皇帝登基执政二十一载。其一生自十四岁进宫至八十二岁殁于上阳宫,命运坎迭传奇,功过昭世,誉毁参半。
走近无字碑,仿佛见到这位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临朝亲政的刚烈与威严。其开科举、用庶才的用人之道;容纳谏、破陈规的革新之律;劝农桑、薄赋敛的发展之举;息干弋、重经济的富国之策,使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内,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有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之历史丰功。
走近无字碑,似乎感到这位男权社会另类统治者的才气和柔情。她十三、四岁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一生重视述著,宣纲常、重史鉴、昭风范。召学士先后撰成《少阳政范》、《古今内范》、《维城典训》、《紫相要录》、《内范要略》、《凤楼新诫》、《百家新诫》、《兆人本业》、《孝子传》、《烈女传》、《玄览》、《臣执》等书。其雄才大略,才华横溢,文笔生辉。据《新唐书、艺文集》,她著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六卷。今《全唐诗》存其诗四十六篇。在感业寺思念李治作《如意娘》诗云:“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情意缠绵,柔情似水,令人肝肠寸断。
李白把她列为唐“七圣”之一。
立无字碑,功过是非,褒贬誉詈,让后人去评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集天下所有褒扬之辞赞颂其丰功伟绩难以尽表;聚世间一切贬抑之句抵毁其暴虐淫荡并不为过。褒贬若何,或留芳千古,或遗臭万年,并不重要。
我对“无字碑“的分析:
墓碑,是中国一种特殊的史记。历史学、考古学要研究它、利用它,自不待言;在文学、书法艺术方面,墓碑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为什么武则天墓碑上没有文字呢?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
1.德高望重,无法可书。
此说认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参政以后,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从而打击了豪门世族;她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鼓励举荐,擢拔了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史称“累朝得多士之用”;她还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和整顿田制,使国力增强,同时加强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斐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以示自己功盖过世。
2.罪孽深重,无颜立传。
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
3.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做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且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4.身份复杂,无法可书。
武则天在风起云涌的政治舞台上活动了半个世纪,可谓叱咤风云,功高盖世。然而,武则天死后与唐高宗合葬在一起,就带来了称呼问题,究竟是称呼武周皇帝,还是李唐皇后?
我仔细翻阅唐史,不放过则天当政的任何一个细节。脑子里浮现出洛宫里的争斗场面,这个在中国萦绕了千年的疑惑,我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
且看历史经过,长安四年冬天,武则天病重,她所宠爱的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陪伴左右。宰相张柬之和桓彦范、敬晖等人密谋拥立皇太子李显。发动政变。一起赶到玄武门外,与桓彦范等人会合,一起斩关而入,杀向迎仙宫,在武则天居住的集仙殿外斩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张昌期、张同休等人。这些人劝退则天,说“天意民心,早已思念李家。群臣不敢忘怀太宗、天皇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诛灭犯上作乱的逆臣。希望陛下将帝位传给太子,以顺从上天与下民的心愿!”
甲辰(二十三日),武则天颁下制书,决定由李显代行处理国政,大赦天下。武则天将帝位传给李显,第二天李显复位。
武则天被送到上阳宫,不用问,是被看押起来,一年后,武则天逝世前,朝廷适时公布了武则天的遗制。几天后,武则天在上阳宫仙居殿去世,享年83岁,谥号为“则天大圣皇后”,祔葬于唐高祖乾陵。一代女皇最终还是作为唐朝的皇后进入了乾陵。
这说明,武则天是被推翻的,失去政权后,她后面的一切,自己作不了主。树碑立传的事,也由不得她了。
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碑文内容来自两种方式:一是在世时提前写好碑文,去世后由继承者刻录;二是由继承者撰写内容刻录。
另外,乾陵是武则天在位时修的,早就有了自己的位置。武则天在遗制中说要“祔庙”、“归陵”,也就是主动要求归附到李唐的宗庙,与丈夫高宗的陵墓合葬;她还主动要求去掉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按照礼制,皇帝的述聖和功绩,要有后人来写,如高宗的墓碑,则天写李显书。武则天的述聖,不可能由本人来定,也应当是后面的皇帝来写。这也被考古证实。专家在一次考察时,无意间发现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排列整齐的方格子,经考证,这并非后人为之。专家推断,方格子是准备刻字用的,而方格子数约有3300个,每个长4厘米,宽5厘米。那么为何准备好的碑文没有刻在石碑上呢?
可是为什么没有书写呢?武则天死后,撰写好的聖文交给了李显,李显作为大鹿宗室继承人,代表着大唐的利益,对武则天有以下憎恨:一是篡权改制,废唐立周,唐朝皇亲国戚对武则天的憎恨,故意不立文字。二是唐高宗李显的愤恨。唐中宗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却长期在其母武则天淫威下惶恐度日,当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则天废黜皇位,贬逐出京,先后二十多年间,李显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此外,武则天晚年还一直思谋着将皇位传给武家侄儿。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的中宗,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三是称谓上的困难,中国是严格的礼制礼仪社会,如褒扬武则天,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十六年的“大周”皇帝。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之下,就只能在高宗的“述圣碑”侧立一块“无字碑”了。
至于野史说武则天“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这个观点肯定站不住脚。一是不符合正史,二是不符合唐朝的颜面,不允许这些说法和观点成立。
我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女人当执能涌现大批人才和治世之能臣。
武则天善于用人才,并且通过科举选拔大量人才,在她统治的50年中,科举制度获得较大发展和完善。公元690年,武则天亲自策问举人,开创了“殿试”的规矩,702年,又增设武举。
经过武则天用心良苦的经营,武则天时期出现了许多治国良臣。如宰相狄仁杰、李昭德、魏元忠、张柬之、郭元振、娄世德等等名臣将相,就连“开元盛世”时期的良相姚崇、宋璟都是武则天选拔出来的。
晚清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也出现一大批治国良臣:如力挽狂澜救国的曾国藩,开疆拓土的左宗棠,洋务活动的张之洞,操练新兵的袁世凯,忠心勤恳的为祥,兢兢业业的丁宝桢,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胡林翼,三起三落的杨昌俊,外交专家李鸿章,崇尚实务的郭嵩焘,清正廉洁的沈葆桢,不避权贵重忠义的彭玉麟。
辽朝萧太后治下,文臣武将,能者也很多,开疆拓土,辉煌了一阵子。
另外,史书和野史丑化张易之,说他成为武则天的男宠,靠的一副小白脸,媚主惑众,扰乱朝纲。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是,这个人如果放在今天,一定是个受女人追捧的明星,他的发明创造如果留存于世,发扬光大,将是女人的福音,美容界的实力派人物。张易之头衔众多:诗人、美食家、医药学家、美容专家、通音律等等。《泛舟侍宴应制》、《横吹曲辞·出塞》等等都是他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
堪称医药学家的张易之成为武则天男宠后,他的研究成果,取得一定的成绩,武则天经过长期服用,不仅皮肤恢复弹性,白发变回黑色。武则天六十九岁时,奇迹般又生了一颗智慧齿。回春有术的张易之,在武则天七十六岁时,其熬制的丹药让武后脱落已久的两眉又重新生出。张易之的回春之术,不仅愉悦了武则天的身心,同时也增强了武则天找回青春的感觉,说是受益匪浅一点也不为过!
如果不是经过朝堂变乱,张易之的诗歌也不会笙歌逝尽,他的医学成果随着脑袋的搬家而遗失,经过漫长深秋的萧索和苍凉,已无处可寻,很多人都想知道,到底是真是假?
今天,世界众多的女人,在追求青春,在追求美丽,寻找自信。张易之的研究成果将会被重视,会大有用处,带给女人幸福和快乐!
山中的岁月过得特别的快,不知不觉间天已经黑了,那个值得追忆的大唐盛世就在眼前骤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