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刘少奇:“为民作勤务,劳怨均不辞”

我们希望你能决心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能够真正继续承担起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现在学习要认真、刻苦,热爱劳动,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关心集体,关心国内外大事,为了人民和集体,可以有所牺牲,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将来,党和人民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可以做好什么工作。

——刘少奇和王光美给刘平平的信

刘少奇,出生于湖南宁乡一个农民家庭,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历任党和人民政府、军队的高级领导职务,受到人民衷心的爱戴。

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党性锻炼的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地实践,坚持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强调国家主席是人民的勤务员,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任何岗位上都应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对于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他总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勇于纠正,勇于承担责任。在遭受迫害时,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

因此,朱德曾用“人山人海里,从容作导师。真理寻求得,平生能坚持。为民作勤务,劳怨均不辞”来描述刘少奇,作为“导师”,刘少奇不仅对他人谆谆教诲,对自己和家人、亲戚更是严格要求。刘少奇教育子女亲人,有两个基本方法:一是管,二是放。管学习,管品德,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的事情、使他们经受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去干,并要求他们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一员。可以说,刘少奇的家风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的经验与智慧,充满着革命家庭的亲情和关爱,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和道德风貌,因而得到人民的爱戴。

一、“让孩子尝尝吃不饱的滋味”

刘少奇在生活上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家中十几口人的生活开销及接济亲戚等费用支出,全靠夫妇二人的工资,经常捉襟见肘。由于花销大,他平时很注意节省。一日三餐都很简单,就是粗茶淡饭,有时热热剩菜剩饭就算一顿。刘少奇穿着很朴素,在家里穿的普通布衣和布鞋,有的都洗褪了颜色,衬衣总是穿到无法再补了才肯换新的。有一次,他的一件衬衣破了一道很长的口子,警卫员劝他做件新的,他说:“不要紧,再缝一缝,还能穿些时候。”他的床单一用就是十几年,一条围巾用了整整16年。他的上海牌手表,总是坏了就修,一直坚持用到逝世。他每天就是一壶茶,没茶味了,就再续上点茶叶。夫人王光美“总是穿一身蓝色咔叽布衣服,洗得都褪了色”。每当工作人员穿一件新潮衣服,刘少奇都会好奇地看看,笑笑说:“啊,你的衣服比我的高级呀!”保育员杨淑梅回忆说:“少奇同志很清贫,生活非常简朴。”

刘少奇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严禁孩子们生活奢侈,他总是说:“穿衣服也不能脱离群众,让孩子尝尝吃不饱的滋味,有好处!”有一次,女儿刘平平跟随阿姨上街购置衣服,看中了一件40元的虎皮领子大衣并买回家。刘少奇知道这件事后找到阿姨很严肃地谈起此事,嘱咐阿姨一定要把这件大衣退掉,并认真地说:“今后要培养孩子朴素的生活作风,不要娇惯他们。”刘少奇十分注重培养子女艰苦朴素的作风,虽然刘少奇心中对儿女很疼爱,但仍然明确回答说:“群众能住的房子,我们也应该能住。不能因为你是国家主席的女儿,你就可以与众不同,不能有这种思想。现在搞了一点特殊,多得了一些物质上的享受,看起来是占了点便宜,但这是危险的,长期下去,思想就要变,也会站到人民的反面去,成为无益于社会的人。”

刘少奇从不把子女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把他们看作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从不用自己的权力为他们谋私利。1951年春天,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的女儿刘爱琴,预备党员期满,准备转正。无论是她自己还是周围的一些同学,都以为会顺利通过,按期转正。但是当党支部就她转正问题征求刘少奇的意见时,他认为女儿对中国的事情还不大懂,向支部的同志明确表示要“严格要求”。支部大会经过热烈而认真的讨论,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反复衡量,对刘爱琴进行了批评和帮助,最后通过决议,取消了她的预备党员资格。学校党委批准了支部决定,并通报校内各基层支部。通过这件事,刘爱琴的思想受到巨大震动并主动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1958年国家机关精简机构、下放干部时,刘爱琴主动响应,自愿到内蒙古接受锻炼。刘爱琴下放之后,牢记父亲的教导,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经过扎实的锻炼,在思想政治水平、工作能力、生活表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终于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儿子刘允若在莫斯科留学期间,因与同学关系不睦,想要转系甚至调换学校。他连续给刘少奇写了几封信,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助和支持。针对儿子的思想问题,刘少奇即刻写了回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并对儿子提出殷切希望。刘少奇通过耐心的劝诫,指导儿子正确对待批评和处理人际关系,帮助刘允若纠正了错误思想,树立起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刘少奇对子女从不娇惯,而是让他们在社会上得到历练,经历大风大浪的洗礼,努力在实践中锻炼成才。为了锻炼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刘少奇把三个子女送到学校寄宿。在我国经济困难时期,学校的伙食比较差,细粮少,粗粮多,还要搭配吃些白薯,有时还吃不饱。看到子女的脸色越来越差,有人便对刘少奇夫人说,本来孩子们的身体就不好,再时常吃不饱,这怎么行?还是把他们接回家住吧。但是,刘少奇夫妇都不同意接回孩子,为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刘少奇有意让子女出去闯一闯,见见世面。1965年夏天的一天,刘少奇写了封信,让女儿给她妈妈送去,她妈妈正在河北省新城县高城调研。刘少奇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不要给她买车票,不要送她上车站,也不要通知光美同志或县委去车站接她,让她自己买票,自己上车。”尽管女儿从来没出过远门,头一次就一个人出去,大家心里都有些不放心。对于这些顾虑,刘少奇说:“小孩子不能什么事情都靠大人,要让她自己闯闯,才能得到锻炼。总靠大人帮助,她倒是舒服省心,可是得不到锻炼,将来还是不会做事情。”当女儿顺利把那封信交到妈妈手中时,自豪感一下涌上了她的心头。

二、“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刘少奇一生的准则,也是他家风中最鲜明的特点。1942年春夏,刘少奇离开淮海地区来到山东指导工作。有一次住在东海县夏庄村,因为房子小、部队多,刘少奇就住在了老百姓的一间屋子。那屋子右边有个厕所,靠窗口有座石磨。房东经常在半夜三更起来推磨,吵得刘少奇睡不好觉。当身边工作人员为此想要建议房东改换推磨时间时,刘少奇摆摆手坚决不同意,且幽默地说:“你们不让老百姓吃饭还行吗?”刘少奇总是这样首先想到群众的方便,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1956年以后,刘少奇出去考察的次数特别多,一年当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到基层去考察研究。每次外出,行前他总是找身边工作人员谈一次话,除了告诉他们准备去的地方、去的目的任务和去后要找什么人调查等事情,就是嘱咐他们到外面不准向人家提要求,接受礼物,还特别强调不要让人家接送。他说:“地方上的同志都很忙,不要让人家到车站接送;在那里的活动,一切都听人家的安排。”1959年10月,刘少奇的一些亲戚和以前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来看望他,顺便想请他帮助解决工作或子女升学等问题。当天晚上,刘少奇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说:“你们想请我这个国家主席帮忙,以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甚至改变自己的前途。说实话,我要是硬着头皮给你们办这些事,也不是办不成。可是不行呀!我是国家主席不假,但我首先是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个人小家庭服务。我手中有点权也是真的,但这权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只能用于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刘少奇要求家人多从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自身的选择同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刘允斌是刘少奇的长子,在父亲的教导下,聪明、刻苦的他,学业一直非常优秀。1951年,刘允斌被莫斯科大学录取为化学系的研究生,并在四年后获得了副博士学位。作为长子,刘允斌深受父亲的影响,他牢记父亲教诲,在面临人生抉择时,总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刘允斌先是舍弃多年的研究积累,从化学研究转为国家急需的原子能研究。后来,他又收到父亲的家书说:“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利益。”在父亲的鼓励下,他背着简单的行装,在妻儿的哭声中毅然踏上了返回中国的列车。

这样的家风也影响着刘家第三代人。刘维孔是刘少奇的侄孙女,当时一心想要考取大学继续深造,可成绩不够没能考上。刘少奇知道此事后非常关心,专门找到刘维孔谈心,询问她今后的打算。刘维孔说自己想去广州找父亲,在那里继续复习一年,再考一次。对于这样的想法,刘少奇并不赞同,他经过一番沉思之后对刘维孔说道:“你是革命者的后代,应该到人家不想去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你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好不好?”但是刘维孔想上大学的想法非常坚定,根本没有务农的思想准备,对于叔祖父的建议默不作声。刘少奇看出刘维孔的不情愿,便谆谆教导她:“我们应该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外国人说我们贫穷、落后,我们就应有志气,使祖国富强起来。我们这辈人把反动派打垮了,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责任,就落在你们这一辈人的肩上了。现在,农村要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批有文化的农民。你有文化,应当回家去,立志改变家乡的面貌,做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这是光荣的,一定会记载在历史上。”其实刘少奇哪里会不知道,在那个时期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能留在城市,过上比农村好得多的生活。可是刘少奇一心为民,尽管内心牵挂,但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后辈都能够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他专门嘱咐夫人王光美找了一些有关农业劳动方面的书送给刘维孔。在刘维孔即将离开北京时,刘少奇又是千叮咛万嘱咐,一遍遍地告诉她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提醒她“要当一名好社员”,“不要过早当干部,要尽力帮助老百姓”。

三、“正人先正己,己不正则不正人”

刘少奇十分重视子女世界观的改造,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子女理解和接受无产阶级价值观,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在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对此,刘少奇告诫子女,个人利益、眼前利益是要照顾的,但在同集体利益、长远利益有矛盾时,就要把眼前的、个人的利益牺牲一些,有时就要吃点亏,这就叫有远见,有理想。为了帮助子女确立无产阶级价值观,刘少奇经常要求子女,“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要首先考虑集体的利益,把集体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愿望、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当个人愿望和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肯于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他在1955年5月写给儿子刘允若的信中就指出:“不要怕自己吃了一点亏,不要去占别人的便宜”“要肯于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1960年1月,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当着亲属和子女的面,刘少奇再次指出:人活一辈子总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要贡献多一些才好。在我们社会里,只要有贡献,大家都会看到。占小便宜,吃大亏,这是合乎马列主义、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此外,刘少奇坚持要求家人积极参加劳动。在中南海里,他让家人种植果树,帮厨房煮饭做菜,甚至修建房屋时他还让王光美带领孩子们去工地参加劳动。1958年,刘少奇觉得孩子们长大了,只在院子里劳动还不够,于是要求孩子们暑假时用半天时间复习功课,半天时间去公社同农民一起劳动,并且要像农民一样“不怕热,不怕累,不怕吃苦”。

刘少奇曾在一个孩子的日记本上写了这样一句格言:正人先正己,己不正则不正人。他对子女爱而有教,遇事商量,大事晓之以理,小事循循善诱。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为解决全国日益增多的学生升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刘少奇积极倡导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搞半工半读学校。碰巧的是,在他家里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有一年,他的一个儿子初中毕业考高中,报了几个学校都没有被录取,孩子闷闷不乐。这时,身边有的工作人员议论说,国家主席的孩子,还能不上高中吗?只要刘少奇说一句话,问题就解决了。刘少奇听到这些议论后,特意召开家庭会议,刘少奇说:“我们家的孩子也不一定要考高中、上大学。能多受些教育固然好,但是没考上就不能要求别人照顾。国家主席的孩子和工农兵群众的孩子一个样,不能搞特殊。我看,咱们家搞工农兵的都有,也不错嘛!”刘少奇在征求孩子的意见后,决定让孩子上北京市农业技术学校,该校这一年招收的学生是320名,报到的时候只剩下250人,毕业时已经只有80人了,其中高干子弟2人,刘少奇的孩子坚持学习了4年,后来分配到农村工作。

四、“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

刘少奇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业,希望孩子们取得进步。1959年5月10日,刘少奇请刘平平和刘源就读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到家里做客,商谈孩子的教育问题。刘少奇仔细地询问了老师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后说:“平平和源源是我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中国有句老话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今天请你们来,就是商量如何配合共同教育平平、源源的问题。”刘少奇接着说:“我工作忙,你们召集的家长会议,虽说都是光美去参加的,但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就是希望你们把我的孩子当作你们自己的孩子去严格教育。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迁就他们,照顾他们,那样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教育孩子有个配合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要互相紧密配合起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努力,也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刘少奇还向老师问起平平和源源在学校表现,他诚恳地说:“请你们说实话,他们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或者哪方面好,哪方面差。我虽然是他们的家长,可是没你们接触得多,了解得多。”班主任立即回答:“平平和源源在学校里学习很努力,生活俭朴,对老师很尊重,也能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我们知道你们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他们有缺点错误时,我们也敢批评,没有顾虑,从不护短。”王光美高兴地说:“这样就好,这样就好。做父母的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如果溺爱和娇惯,实际上是害他们,是对他们不负责任的表现。”另一位老师补充说:“这两个孩子的勤俭和朴实在全校是出了名的。”刘少奇接过老师的话说:“勤俭是一种美德。不要说现在我们的国家还很穷,就是将来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也还要提倡勤俭节约。”

刘少奇希望孩子们具有革命的理想信念,做一个革命青年。1963年春,刘少奇出访东南亚四国,其间,正逢上中学的女儿刘平平14岁生日。5月9日,刘少奇和王光美写信给刘平平,祝贺她生日。刘少奇在信中语重心长地写道:“我们希望你在满14岁以后,认真地考虑一下:你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青年?”“你应当力争上游,不要安于中游,不要做落后分子和自私分子。”“我们希望你能决心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能够真正继续承担起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现在学习要认真、刻苦,热爱劳动,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关心集体,关心国内外大事,为了人民和集体,可以有所牺牲,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将来,党和人民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可以做好什么工作。”还有一次,刘少奇同刘允斌等子女们谈话,教育他们要立大志,自觉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他说:“只有这样,人的一生才会感到有意义,心情才会舒畅,在困难面前才不会悲观失望,永远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1964年夏天,刘少奇邀请当年参加过安源罢工的工人代表袁品高来北京欢度五一劳动节,刘少奇在中南海接见了他,并让王光美带着孩子们到他住的地方去看望他,请他给孩子们讲安源工人的斗争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袁品高见孩子们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并且听说他们上学不是走路就是骑自行车时,感慨地说:“这都是少奇同志言传身教的结果啊!”

刘少奇是一位伟人,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是一家之主,也是子女的慈父,更是他们的严师;他通过言传身教让优良家风得以传承。朱德也曾经用“为民作勤务,劳怨均不辞”来描述刘少奇,认为他的最大特点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生活和工作。刘少奇优良醇厚的家风一直为人称颂,他不仅严以律己,还在生活、思想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子女,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刘少奇的家风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的经验与智慧,充满着革命家庭的亲情与关爱,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