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济世的热诚
如第一章所述,弘治十二年,王守仁进士金榜题名后,观政工部(算是在工部就职吧),前往浚县,修造王越的坟墓。完工以后,回到京城的王守仁,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在浚县的见闻和思考,上了《陈言边务疏》。
这是对于当时“国际关系”的看法。边境狼烟四起之际,往往会使一些年轻知识分子热血沸腾,加以关注。王守仁也是如此。
这是王守仁登上政治舞台后,第一次正式向皇帝提出政见。满怀着济世的热切,自然也包含着对自身见识的自信。
他提出了八条意见,概括起来就是:一曰蓄材以备急(事先培养有关的人才),二曰舍短以用长(对于边将,勿完美求全,应取其长而用之),三曰简师以省费(精简京师驻军,把给京军的赏赐,分赏边军),四曰屯田以足食(在边境地区屯田,以保证军粮),五曰行法以振威(严正军法,做到令行禁止),六曰敷恩以激怒(抚恤伤亡将士家属,晓以大义,提振士气),七曰捐小以全大(用兵不因小失而忘大局,抓住关键,以逸待劳),八曰严守以乘弊(在当时的情况下,严加守备,以待敌军疲惫)。[1]
然而,这样一篇上书,很快地就淹没在官僚的日常文牍之中。有的还认为他这是迂腐之举,不通世情。他自己后来也认为,在处理外事等问题上,不能只凭一股激昂之气而为之,这样的心态不改变,想担当天下事之大任,怎么能办得到呢?那是后话。[2]
当时的弘治皇帝,是否看过这篇疏文?或许是看过的,所以,在后人编的《孝宗实录》中有所记载。或许其中并无实际可用的新政策,也就置于一边,但当时王守仁济世的热情,还是非常真诚的。
在这一时期,王守仁没有随波逐流,他有着自己的抱负。鉴于对边境烽烟的关注,他继续此前对于军事的研究,特别注意披览了《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答问》《尉缭子》《三略》《六韬》等传统兵书。在阅读中,随时施以批注。比如,在《孙子·谋攻第三》批曰:“兵凶战危,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兵势第五》:“战势不过奇正……任势,即不战而气已吞,故曰以正合,以奇胜。”又如《尉缭子·兵教上》:“兵之用奇,全自教习中来。”都是心得之语。这些心得,加上他后来的不断学习,为他后来的率兵打仗,打下了军事指挥的基础。[3]
虽说为国担忧,上书言事,而皇上、王公贵族们热衷的,却主要是拜佛崇道,模仿神仙,追求长生。这是明代中期的风潮。王守仁内心济世救民、驰骋边疆的激情之火,渐渐湮没在帝王大臣们散漫的神道云雾中。
他早年就有着想当圣贤的梦想,但什么是圣贤,没有阅历,无法真正理解。王守仁走上了科举道路。在他成为明代官员群体中的一员之后,开始周旋于官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