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十五、十六世纪中国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沉默的孩子

现在流传着一些王守仁幼年的传说。

成化十二年(1476)五岁时,他还不太会讲话,家中都很着急。有个乡间的“神人”,说他的名字“云”,泄漏天机。闻此言,祖父就把他的名字改成了“守仁”。说也奇怪,他这就开了口,而且还能背诵一些祖父读的诗书。可见,王守仁幼年时虽很聪明,但是在口头语言表述上,开口得比较晚。[17]或许祖父的吟诗诵读,对少年的王守仁有着很深的影响,他在默默之中就受到熏陶。

大约在王守仁七八岁时,也就是成化十四五年间,父亲王华从北京考试回来,因落榜了,只能继续以授徒为生。

他带着少年的王守仁,前往海盐、德清、东阳等地,夜间就住宿在寺庙中。所以年少时,神仙佛道之类,在王守仁身上有相当明显的印记。[18]

少年的王守仁从小就有过的这种奔波的经历,浙东地区佛教、神仙道教的氛围,对于他日后的人生以及思想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19]

王华严格地培养王守仁,期待他能够走科举考试的道路,有所成就。当然,经书中的那些圣贤形象,也留在了王守仁的脑海里。或许是这样教育的结果,王守仁在年轻的时期,就抱有不仅要读书科举,还要“学圣贤”的远大志向。

在邹守益《王阳明先生图谱》中,这样记载:

自是对书静坐,思为圣学,而未得所入。公怪,问曰:“不闻书声。”曰:“要做第一等事。”公曰:“舍读书登第,又何事耶?”对曰:“读书登第,还是第二等事。为圣贤,乃第一等事。”[20]

而在《年谱》中,成化十八九年间,有这样的记载:

先生豪迈不羁,龙山公常怀忧,惟竹轩公知之。一日,与同学生走长安街,遇一相士。异之曰:“吾为尔相,后须忆吾言: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先生感其言,自后每对书辄静坐凝思。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龙山公闻之笑曰:“汝欲做圣贤耶?”

以上两条资料,都说明了早期王守仁并非只想科举进身,而有着更高远的志向。这不会是无稽之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