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母亲慢慢变老: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从“满巢期”到“空巢期”

家庭有生命周期,处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人心态是不同的。每个母亲都可能经历初婚、生育、满巢、离巢和空巢期。作为中老年女性,前三个阶段已经翻篇,而后两个阶段皆与亲子关系有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代际纷扰更是影响心境。老龄委曾公布过一组数据,城市社区空巢家庭已占到老年家庭的半数。

从“满巢”到“离巢”,是指孩子离开父母到外面求学或者工作。不仅仅是孩子需要适应新环境,父母也必须重新调整心态。这时,母亲恰逢更年期,一旦更年期遭遇青春期,母亲可能更易怒、失掉耐心。

有这么一对母女,女儿就要高考了,母亲觉得她一味地拼命学习太累了,就想让女儿放松一下,和她一起去游泳。母女一道骑车去游泳馆,两人说着说着话,谁曾想一言不合,女儿掉转车把就走,母亲一把抢过书包,女儿头也不回地飞驰而去。母亲弄不清自己哪句话没说对,也赶紧骑车往家跑。到家一看,家里没有女儿的影子。手机、钱包都在自己手里,女儿就这么没影儿了。这下把这位母亲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每个小时对她都是煎熬。母女对立已经不是一天了,可她万万想不到女儿竟然会玩失踪。幸好,当夜幕降临之时,随着女儿的敲门声,母亲的担心与焦虑才得以化解。

应该说,这位母亲虽然对女儿的爱是满满的,但是方法是“填鸭式”的。她的丈夫是家中的独子。在她怀孕之后,全家人眼巴巴地盼着生个男孩。婆婆直率地对她说,自己就喜欢男孩。当做完了B超,知道她怀的是女孩时,似乎全家都很失落。就要进产房了,小姑子还抱着一线希望地问,会不会生出来是个男孩呢?这时她心里暗暗发誓,就算是女儿,也一定不让她比别的男孩差。

从孩子落地,她就搭上除工作之外的全部时间来管教女儿。女儿刚上幼儿园,她就买回全套幼儿园教材。女儿从幼儿园一回家,她便和女儿一道把幼儿园需要学的课程全部再过一遍。她还给女儿报了绘画、英语、书法等一串辅导班。不是女儿自己对这些有兴趣,而是她让女儿去上这些辅导班,希望能开发女儿的潜能。她带着女儿去学游泳的路上,一边骑车还一路背着古诗。

她占据了女儿除睡觉之外全部的作息时间。女儿从小就几乎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回家之后,不是认字,就是练琴,再不就是做功课。虽然女儿提前学会了不少知识,小学六年光大大小小的奖状就得了30多张。可是由于母亲很少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了解问题与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习惯,几乎所有的事都是母亲代她决定,忽略了调动孩子好奇心的重要环节,抑制了她发现或萌生提高自己某方面能力的需求。刚上小学时,女儿对母亲说:“我想参加学校的合唱队。”母亲说:“参加这个太占时间了,不值。”女儿一脸失望,只好放弃了。母亲脑子里光是一味的效率、效率,生怕女儿分数受影响,甚至不敢让她多读文学作品。

母亲总是告诉女儿:“一切全靠你自己的学习成绩,咱们家没钱、没权、没路子。成绩不好,你就上不了好学校。”她把自己内心的焦虑转嫁到女儿身上了。平时晚上,母亲连自己想看的电影或电视剧都不看。自从女儿上小学之后,家里一看完《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就关电视;生怕开着电视,女儿做功课会分神。平常母亲要求女儿事无巨细地向家里汇报,比如说在学校都做了些什么,有哪些好朋友……下课后,女儿回家稍晚,母亲就焦虑得不行。她总想替女儿规划一切。都到女儿上高中了,母亲还在一年不落地参加高考招生咨询会。女儿希望能争取出去读书,可母亲觉得她这种想法近乎痴心妄想。

女儿长大之后,对母亲很是不满。她觉得母亲的这些做法是以压抑自己、替自己做主作为代价的,太功利了。母亲听女儿这么说很是无言,面对女儿对她没头没脑的抱怨和恶劣情绪的发泄,母亲也完全蒙头转向了。

本来,如果这位母亲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慢慢长大,而不是去催,孩子会身心健康地成长。可是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这位母亲完全忽略了这些。到了女儿的青春期,她对母亲过于强势的控制很是不满。她反感总是有一串串明确任务的童年,因为她所有的努力都是被动应战,少有以自己为动力,主动去学习的。长大了,她便有些茫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她活得并不快乐。而由于母亲从小没有引导她如何接受失败,怎样让自己越挫越勇,她的焦虑情绪延续了好一段时间,不知道如何宣泄,只好对母亲发泄,因为这样做最安全。

而这位母亲的知识储备也并不充足,不明白人在青春期,身体里的5-羟色胺以及多巴胺水平降到最低。这两种神经激素皆与兴奋度和快乐情绪有关,所以很多孩子在青春期会感觉不快乐和无聊。他们迫切想要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进到不熟悉、不确定,甚至充满不安全因素的广阔世界中,冒险和刺激才能使他们获得快乐,扫清无聊的感觉。这时做父母的需要耐心,再耐心,陪伴儿女成长。这位母亲显然不明白这些,因为无知,加之自己不知不觉到来的更年期烦躁情绪,她反倒落了一肚子委屈,觉得自己处处把女儿排在首位,一切服从女儿的需要,反倒招致女儿的不满。

如果母亲的表现是温和的、宽容的,用心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去体会一下女儿的真正需要,感受孩子的感受,设下底线。底线以下,做一些讲究方式的坚持;底线以上,不去多问,放手就行,便可以给孩子以成长的空间。可是这位母亲不是这样,她无知还较真,很想弄清女儿为何不快乐,让女儿告诉她,自己究竟错在哪里,让她把恶劣态度说清楚。这下子母女可杠上了。一时解不开扣,短期内又无解。最终以女儿申请到奖学金,赴远方读书,彼此拉开距离,结束了这种尴尬局面。

孩子长大之后,迟早会有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从迷茫到清醒。这位母亲总是过于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过度关注,太希望她完美,无形之中就构成了对孩子无言的压力,势必会引发女儿的反感。母女间那份太浓的爱与一味地关注,会对孩子构成一种压力。

谁都做不到完美,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人会有意无意地伪装起自己的困惑,艰难找寻生命的意义,找寻应该怎样生活的答案。这种迷茫的滋味会让成长之中的孩子不舒服。怎么办?往哪里发泄?向父母宣泄,应该是条安全通道。父母得尽可能理解他们,不去介意儿女的态度,更不必被宣泄所激怒。争吵,甚至轻率批评,注定会让冲突升级,甚至引起出走等过激举动,让彼此的关系恶化。当冲突发生,如果能等待一时半会儿,这段时间就能让尖锐的情绪平息下去,然后再询问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在描述自己感觉的时候,脑部前额皮质会被激活,人的情绪可以得到安抚,然后两代人之间就能理性地对话了。

青春期是儿童走向成年的过渡期。这时,无论男孩、女孩都会经过身体别样的一段时间,慢慢成熟。青春期是人的体质、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段时期,孩子慢慢褪去儿童的稚嫩,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念。青春期之前,孩子是只温顺的“绵羊”。如果做错了什么,父母批评,他们会反省、基本接受批评意见。可当步入青春期,他们就会感觉自己无所不能,若取得了一些成绩,很容易藐视一切。几乎每次与家长的争吵都含有自负、骄傲和蛮不讲理的成分。

同样,处在更年期的母亲,一旦与孩子之间有了分歧,彼此间的关系会变得极不融洽。如果伴随双方情绪的变化,这一阶段发生冲突的时候,母亲与孩子往往都会烦躁、冒火、暴跳如雷,一说话就像吵架。母亲还可能引发焦虑、失眠,对问题的理解太过单一与偏执等。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如果总是不能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独立,总强调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强行干涉孩子的一切,就会让两代人都苦不堪言,甚至两败俱伤。不少母亲觉得自己已经给足了孩子自由,而孩子未必觉察不到父母潜意识中有“授权”或“施与”的念头。与孩子的想法不同,许多父母并不觉得独立是孩子长大之后本应获取的权利。孩子的不满,往往是因为父母管得太宽。父母的气愤在于:为你操碎了心,大人说话都不听了……而孩子觉得:烦死了,怎么什么都要管……没有几位家长能把握好两代人既亲密,但又有空间的关系。不妨试试下面的建议:

适度放手。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母亲不必强调一定得走捷径。只要不过度关注,适度放手,孩子的压力就不会有那么大。做父母的不可以把自己的所有关注与希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失落。对孩子的期待应该是人格健全、完善,积极向上,有独立的能力,不必太看重成绩。母亲如果忍不住对儿女发脾气,自己又不控制,只会加剧冲突。这些做法也许是受到了几千年来君臣父子传统的潜意识影响,当然也存在更年期问题;可以做一点儿心理调适,并在医生指导下加以适当的药物干预。

平等对话。与上一代人不同,独生子女一代当了父母之后,他们开始注意和孩子的平等对话,注重尊重孩子兴趣,引导孩子独立自主。能给孩子以个性化教育的家长,就更有可能在家庭中给孩子更宽松、自然的成长环境。这是家庭关系中一种积极的转变,与家庭经济条件及家长能有意识主动学习有关。而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孩子已经成年,现在更有精力、有条件去自主学习,不妨有意识地做个计划,让自己慢慢进步,为孙辈的养育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