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感遇》:岁末感怀
转眼间,又到一年的最后一天。人生的年轮也随着日历的最后一页,翻到我人生的第三十八个春秋。古往今来,每到岁末年初大抵是最让人感慨与反思之际,也只有在这时,才会深刻体悟孔老夫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亦会感叹何为“年年岁岁景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二十九年前,1982年,我八岁,那是一个物质匮乏但快乐无限的年代。故乡是江汉平原上一个并不富裕的偏僻乡村,一条弯弯的大河从家门口穿流而过,家的后面是一亩方塘和看不到边的庄稼地。穿过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地,便是我曾就学的乡村小学。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放学后趴在学校河边的石头上迅速写完作业,和小伙伴一路追逐打闹地回家,胡乱扒上几口饭,就拿起网兜、鱼叉结伴去追蜻蜓、抓鳝鱼、挖泥鳅。更别提在炎热的夏日,和一群孩子整天猫在河里,乐此不疲追逐嬉闹的快乐了!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那年秋天,父母费尽周折将我转到城里的小学插班读书。从乡村到城里虽然每天都要坐船渡过家门口的那条大河,路途甚是辛苦,但总算可以每天回家了。虽不能如从前那般每天放学后快快乐乐地玩上一阵,但每逢周末,欢乐还是可以继续的。
就在我的学习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国家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改革”“开放”等字眼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前在供销社工作,无忧无虑的父亲也被要求“下海”。竞争、压力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此起彼伏。由于兄弟姊妹多,且随着孩子们的年龄增长,家里的开销进一步加大,生活的重负像大山一样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也促使我一夜长大,誓要“好好读书,决不能对不起父母的辛苦”,这也成了我,一个农村孩子为改变命运所确立的座右铭。就是带着这股劲头和每个乡村子弟都会有的梦想,我开始了艰辛却始终保持昂扬斗志的求学历程。
十九年前,1992年,我十八岁。带着收获的喜悦,我告别了生活了十八年的故乡,来到武汉上大学。此时的我踌躇满志,把“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作为新的座右铭,在全新的世界不断挑战着自己。
大学生活是丰富而又激荡心灵的。在这里,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知疲倦地锻炼身体,充满激情地争取每一个发展和充实自己的机会。如果有人问我,在大学里学到的最有用东西是什么?我要说,一是那段学习的经历让我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条旅途,否则,我还会在农村,可能还和那些幼时的小伙伴一起,每天迎着朝阳下地劳作,顶着晚霞牵牛而归;二是接触学习了哲学,让我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这纷繁的世界。虽然,南方谈话的春风伴随春天的故事开始吹遍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我家的生活却因父亲下岗和几个妹妹没有着落的大学学费变得举步维艰,可我从未放弃过心中的梦想,是自信带我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九年前,2002年,我二十八岁。这年年初,我收获了上天赐予我的最好礼物——儿子出生了。此时,我已经历了若干次工作变动,落脚到省城一个环境较好的单位工作。身为农家子弟,我已感到非常满足,但过于优越的环境和因对工作熟悉而产生的惰性,让我突然意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于是自我加码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学业,并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改变。
机遇说来就来——这年年底,我被调到北京。一下子离开爱妻幼子,舍弃优越的工作环境独自北上,心中难免会有些怅然若失,但想到“青山何处不埋忠骨,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言壮语,内心也就释然了。面对陌生的一切,我又把“天道酬勤”作为新的座右铭,有赖领导和朋友们的关心帮助,我逐渐安定下来,在北京迎来了家人团聚的幸福生活。
2011年,我步入了三十八岁的年龄段。回想这些年的拼搏,有得到、有失落,有欣喜、有泪水,有得意、有失意,对识势与适时、坚持与创新、恕人与释己、外化与内守这些关乎人生的哲理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我把“提升付出的价值,享受人生的快乐”作为座右铭。这世间,再大的权力、再多的金钱,也不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快乐。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道理,很多人知道却不一定能真正做到,我可能也是其中一个,但会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在未来的一个九年,无论对工作还是对生活,我愿遵循这个座右铭,看是否一如已过去的几个九年所确定的座右铭那样,能够指引我获得不一样的人生!
(此文写于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