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背起书包上学堂,孩子们讲着露香园的故事迈入了万竹小学(8~9点)
坐落于上海老城厢西北部露香园路上的上海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沪上名校,它的前身是诞生于1911年的万竹小学。一百多年来的无数个早晨,孩子们就是在这条露香园路上肩并着肩,讲着露香园的故事一同在欢声笑语中迈入这所在他们心目中意义非凡的学校,这样温馨的场面一直延续至今。
露香园路与万竹小学旧址
万竹小学旧址
昔日的上海老城厢曾经存在过不少由官宦人家建造的私家园林,除了我们现在依然能够看到的豫园之外,还有如露香园、日涉园、也是园、半淞园等也都曾经在老城厢中闻名一时。我开头所提到的那条露香园路即因这一片过去曾有露香园而得名,当我们漫步在露香园路上时,细心的朋友们一定不难发现,在这条道路的周边还散布着一些诸如万竹街、阜春街、青莲街的小路,这些小路名称的由来其实也与昔日露香园中一些景点雅称有关。
露香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中晚期,以当时在任道州太守的顾名儒在此地兴建“万竹山居”为始,后来其官至尚宝司丞的弟弟顾名世又在原有园林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因据说在“万竹山居”旁开凿池塘时发现一块刻有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篆书“露香池”的石头,故而此园便被取名为“露香园”。整个露香园造园工程约历时十年,鼎盛时约占地40亩,其中有阜春山馆、万竹山房、碧漪堂、露香池、青莲池、分鸥亭等景致。“万竹小学”的校名应该就是来源于过去露香园中的“万竹山房”,而至于这“万竹山房”与之前由顾名儒兴建的“万竹山居”是否为同一景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鼎盛时期的露香园以水蜜桃、顾振海墨、顾绣三物最为知名。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中曾对该水蜜桃有诗云:“水蜜桃推雷震红,闻雷见一晕红浓。露香园种今难觅,都向黄泥墙掷铜。”据说该桃皮薄浆甘,每过一次雷雨后便会生出小红晕一点,故得美名“雷震红”。
万竹小学旧址内的楼梯
露香园主人顾名世的次子顾斗英(字仲韩、号振海)因善于书画故常以松烟、油脑、紫草、珍珠、金箔等合捣成墨、名曰“海上顾震海墨”。顾斗英常自诩此墨胜于当时的制墨名家方于鲁与程君房,一般只送不卖。
“顾绣”则是露香园能够闻名遐迩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顾氏家族中,几代女眷都善于刺绣,在以顾名世的长子顾会海之妻缪氏、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以及顾名世曾孙女顾玉兰三人为代表的接力传承以及精益求精下,“顾绣”在当时曾一度名扬天下,并对苏湘粤蜀“四大名绣”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顾绣”的特点在于高雅脱俗、针法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常以古代名画真迹为绣稿,故也有“画绣”之雅号。
明末顾氏家族衰败后,露香园日益荒废。清代前期时,这片曾先后驻扎过水师、被用作过义仓。晚清道光年间,为加强海防在园内又设立过“火药局”,后来因管理不慎,导致园内火药爆炸从而殃及全园,露香园也就此彻底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之后,露香园遗址在清末还曾被作为演武厅、校场使用,因据说该校场约占地九亩[1],故而这一片从此也就被俗称为“九亩地”。辛亥革命中的“上海光复”、闻名梨园界的“新舞台”、振兴民族实业的国货品牌“冠生园”都曾在“九亩地”中留下过深深的印记。
教育家李廷翰与其妹妹李廷慧
诞生于1911年的万竹小学是由教育家李廷翰(又名李墨飞)与其妹妹李廷慧受当时的上海自治公所委托,在露香园万竹山房的遗址上创办的一所面向普通民众子女的新式学堂。在李廷翰看来:“国之富强,不在于少数之特别人才,而在于多数之普通国民,而养成国民者实责在小学”。在这一办学思想的影响下,他在创办万竹小学后即首先把贫民作为了学校招生的主要对象。
为了能让更多的贫民子女来校接受新式教育,身为学校首任校长的李廷翰与其同事们在招生方式上也是动足了脑筋。由于当时的贫儿父母们多目不识丁,因此用一般登报亦或是张贴招生告示的方式显然会收效甚微,于是在经过李廷翰等人的反复思考后,一种由教师亲自上门进行宣传的招生方式在当时学校周边的大街小巷中渐渐地开展起来——由学校挑选出一批相貌端正、举止和蔼可亲的教师们亲自上门,并向贫儿的家长简单介绍“万竹小学不收学费,有儿尽可前往就读”。这种新颖的招生方式果然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经过数月的努力,万竹小学终于迎来了第一批贫儿学生。
对于李廷翰这种广收贫民子女的做法,当时社会上也有不少文化人提出质疑,在他们这种“贫儿不可教”观点的压力下,李廷翰坚定地回应道:孩子们来自贫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窘迫,父母长辈为谋生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教育本来就是教化人的工作,所以我们的工作对这些孩子而言意义是巨大的。想想我(李廷翰)自己,也是因为有了教育才知书达礼的。李廷翰校长的大爱与坚持让无数个贫民家庭从此燃起了改变命运的希望火焰。
李廷翰在学校管理中的“十忌”是他在贫民教育实践中的主要亮点,通过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倡导“忌快、忌粗、忌刻、忌乱、忌呆、忌轻、忌强、忌偏、忌怒、忌尽”这“管理十忌”,许多贫儿学生在万竹小学的课堂上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树立了人生的自信,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心而论,李廷翰的这“十忌”在如今的教育领域也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比如“忌快”,这里面就包含了教学不宜过快而应该循序渐进的导向;又如“忌轻”与“忌强”,这两项提醒着教师们需要时时自我检点及有错不可强辩;还有如“忌偏”,在我们如今的课堂上不乏存在有部分教师偏爱个别学生的情况,李廷翰早在百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可个别偏爱”的教育理念,不得不令人感到佩服。
此外在万竹小学老校友徐昭侯所写的《李墨飞和万竹小学》一文中还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务实”与“爱国”的李校长。该文中写道:“李墨飞(李廷翰)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他看到上海商业发达,考虑到将来的出路,有意授学生以人生必须知识技术,使终生可无冻馁之虑,因而把高小(小学六年中的后两年)改为乙种商业学校……学校附设有万竹商店,凡高小学生都必须在课余到商店参加实习锻炼,藉以增进商业知识……我在乙种商业学校两年,学到许多商业知识,李墨飞经常教育我们做生意要讲究商业道德,不能唯利是图,对顾客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强调人无笑脸休开店,板起面孔不赚钱……李墨飞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倡以用国货为荣。报纸每有重大新闻发表,他都能鲜明地表示自己的立场、态度、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一点不含糊……”
万竹小学的优质教学在当时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越来越多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闻得学校的美名后,都争相把自己的子女送进万竹小学来就读,以至于在学校专收贫民子女的头几年中,竟然还出现过不少家境较好的家庭通过让孩子“装扮贫困”的方法进入万竹小学的情况。在这其中就有我家族的几位长辈。当时我们家族虽已迁居“租界”内好多年,但祖父为了磨练他的几个孩子,还是把我的父辈们都先后送往了这所位于“华界”内的名校就读,可谓也是一片良苦用心。对于这些李廷翰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但他依然始终坚持贫民教学的教育理念,万竹小学也在1919年被当时的教育部评为全国11家优良小学之一,从此更是声名远扬。曾经在这里就读过的各界名人有:科学家周培源、“金星金笔厂”创办人汤蒂茵、画家陈秋草、评弹表演艺术家蒋月泉、外交家施燕华等,最有名的当属蒋经国和蒋纬国。
露香园路附近的青莲街
万竹小学旧址的水磨石地坪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万竹小学曾以“私立阜春小学”之名屡易校址,并在现复兴中路、威海路、合肥路等地都留下过办学的印记。1945年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露香园路校址并再被改名为上海市第三区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后也使用过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的校名。现校名上海市实验小学为1956年时改名至今。
[1]1亩=666.6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