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告别:让爱与和解相伴左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一〕
那些被惯性忽略的人与事,才是生命的本质

阿伦·沃菲尔特(Alan Wolfelt)说:“陪伴是保持静止,而非急着向前行;是发现沉默的奥妙,而非用言语填满每一个痛苦的片刻;是用心倾听,而非用脑分析;是见证他人的挣扎历程;而非指导他们脱离挣扎;是出席他人的痛苦,而非强加秩序与逻辑;是与另外一个人一起进入心灵深处探险,而非肩负走出幽谷的责任。”

哀悼,是种回应失落的分享。不愿进入哀悼的人,也难愈合。

作者服务于癌症心理领域,是陪伴当事人哀悼的心理工作者。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或者能放心,把自己内在的悲伤展现于外。

“陪伴病人去谈自己的无力感是我工作中与病人会谈的重要内容,唯有看见自己的无力感,才有可能慢慢地调适心理状态……”

有时候靠个人的力量,去面对可能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现实,那股压倒性的哀伤,让人却步。然而,自己内在的无力感不被接纳,心理上的调适就不会那么顺利,那么,自己跟自己的关系,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将连带着受到影响,包括辛劳疲惫的看护者。

死亡教导我们的是,几乎所有的事都能喊暂停。它的现身,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之前我们到底活成了什么样子。

“将近四十岁左右的姗姗,被诊断出肾脏癌末期,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她自认为从小就是家里最听话、最累的那个,忙着照顾父母的情绪,没有自己的生活。姗姗没有所谓的好朋友,也没有伴侣,在心理需求上无人可倾诉,这几年是藉由不断赚钱来弥补内心的失落。在她这样说的同时,我心里想的是——这不也正是许多人的写照吗?”

大部分的人,或者有伴侣,或许有些友谊,然而依旧不能理所当然地在人前呈现真实的自己。即使在喧闹的人群中,也有人同时怀抱着寂寞。

当我们从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之后,我们才发现,我们原来遗失了身边的关系。

“我知道,疾病只是额外的压力源,让他最感困惑的都不是这些,他是透过疾病理解到自己内在一直以来最重视的东西——亲情。”

我推荐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提醒了我们一些重要的事情——那些重要,但又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人与事。有好几个故事,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述说。

死亡也像警报器,它告诉我们,我们的内在疏于整理,我们的眼光一直向外而移不回来。要移回来,有些重要的事,等着我们处理。譬如,对生之眷恋,对我们紧紧抱持着的种种“应该”,要试着一点一点放下了。

这是一本面对生死议题,或者陪伴他人度过失落阶段的重要范本。有故事、有常识、有眼泪、有专业,跟各位朋友分享。愿我们藉着此书,更明白怎么活,更懂得把握。

著名临床心理师

洪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