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光(上)
光,明也……光,远,而自他有燿者也。
曾几何时,在大哥觋贤早夭之后,争子仿佛就是巫子世界里仅存的那一道光,清澈、通透、温暖入心……照却了独自默默承受着丧兄之痛的巫子心底里的暗郁。
远远地,望眼欲穿着,巫子挨着个在参差不齐的“人头”之间看来看去,并没有在与妇好随驾回朝的车马队伍中看到争子的身影。
但,或许是这一次的战时拉得着实有点长,分别得太久,一时之间,人多眼花,自己没认出来混在其中的争子,大概错过去了,也说不定。
随即,巫子赶紧找了个腹痛出恭的由头,借故离开了武丁王的身侧。
赶紧从后门转出,挤进了大殿外、正在鼓乐欢庆迎接凯旋将士的人群之中,逢着个脸熟的人便一把拦住,上前询问争子的下落,不厌其烦地……
然而,所有的回复,都基本一致地让他大失所望。
不论,争子是在战争中不幸丧生,或者是返殷途中遭遇了什么不测,作为他唯一的家人,巫子肯定会先于妇好回都述职的大队人马、提前得知噩耗的。
如果,争子有什么事情给耽搁了,也至少会信鸽传书,抑或是,遣个信差快马加鞭地赶回武馆和觋氏府邸来报个平安的。
既然,这些天,一直都相安无事,什么不好的消息也没有;而且,巫子最近也没有贞得任何一条有关于争子不祥的卜辞卦象,每一贞的结果,都是吉兆、吉兆、吉兆……
因此,这个节骨眼儿上,见不到争子的人,自然,巫子难免有点心急如焚的模样。他的脸色,紧张得通红。整个人,虽然看起来,完全不像是在祭祀坛上那种精神反常,可是,也的确失了很多在平日里一如既往的那种淡定和坦然。比那一年见到昔迩伤了腿骨之后的心情,还要显得更加火急火燎的程度。
“圭圭,如果,换做是你不见了、消失了,你们家巫子也会这么上心吗?”小兕望着刚刚突然闯进密窖里寻找争子的巫子离去的背影,问了我一句。
其实,我也有那么一瞬间的怀疑,还有那么一股隐隐的自卑感和失落感,甚至,在游魂出离体外的恍惚之时,腹甲忽然阵痛,登时又升起了那么一丝小小的嫉妒。然而,痛定思痛过后,我起伏不定的难安情绪才冷却了下来。
自己不过是一片南域方国进贡而来的、再普通不过的龟甲,像我这样的卜材,在整个殷都的地界上,几乎是数不胜数的。更何况,每一年的春季,不知道巫子陆陆续续还会收到多少同类、不同类的卜材。
也就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腹甲上,曾经被巫子镌刻过一条王卜贞辞,才会一直被保存在巫馆密窖里。
我深知,未来,等待我的命运,不过是,会和那些正在为武丁王、妇好后修建王陵墓的设计师和工人们一样,被一起陪葬于其中,而已。
“活着”,人类世界里的这两个字,对我而言,同样,是无价置换的弥足珍贵。
当然,于“生”的界里,在我被南域方国使臣礼官千里迢迢送到了殷都之前,我早就已经“死”了。而,眼下,只剩下一片腹甲的我,居然想要,于“死”的世界里,寻找如何能够“生”的、那一点点渺茫的希望之光,并且如何能够“重生”得让自己更加“死得其所”而意义非凡……倒是,有点“痴龟说梦”了呀。
或许,我更应该感激的,是那一条王卜的贞辞吧。
想到此处,我掩饰着那一份“生而为龟”的悲哀和“向死而生”、“死而后生”的悲壮,以腹甲上的裂痕硬“拼”出了一笑,反问小兕,道:“难道,你不应该将重点关注在,你们家的争子,他人现在何处,这个问题上吗?”
“嘿嘿嘿~~~你说的,也是啊……”小兕憨憨地笑着,似乎是有点忘记了,她与争子已经分别一年又四个月了,既像是若有所思、可语气却听起来若无其事地自言自语了一句,“你说,争子他会在哪儿呢?”
“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更不是无所不在、能照进各处现实的太阳光,我怎么会晓得啊?”无可奈何之余,我发现了似乎隐藏于小兕话语背后的潜在之意。
想必,争子所处的境况,她是知道的,只是,她故意不告诉我。
莫非,就单单是因为那一份如此特殊而别致的“爱意”,才会让身为独角雷兽的小兕,拥有了和争子隔空千里、却仍然能够保持着心灵相通的能力吗?!
如果说,“爱”的瞬间感觉,就像是被“电”到了一下,那么,“爱”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就犹如是“光”,“明也”!
这也正所谓是,心中有爱,目中有光,人生才有希望吧……
【本章附:】
甲骨文的“光”,究竟为何意?究竟一种残酷“火刑”,还是一种光明的象征?
光:会意字。始见商代甲骨文,有三种前后变化的字形,但,基本上看起来,都像是人的头顶上着了火的图形。
近现代有学者认为,在古时候,“光”,最开始应该表达的是“火焚人头的一种刑罚”,而且,应该是“凶险”的“凶”是异形的同字。
但是,《说文解字》中曰:“光,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与此同时,就算是,倒退回先秦的诸多经典文献之中,也没有找到,把“光”释成“凶”的足够佐证。
不过,从“光”在甲骨记录上的各种字形来看,古人们早就已经知道,火可以用来照明使用。火焰自然是不能用头顶着的,但是,可以以柴火、火把的工具形式,被人们高高举过头顶、或者悬挂在高处,即,头顶上有火,就有了光明。
反对“光”是“火刑于头”一说的学者认为,远古时期,人类取火不易,保护火种不易,但是,失火却总是极容易发生的。为了让火既不熄灭、又不蔓延,便需要专人看守火苗、或者是保护火种。而且,对火焰的崇拜,以及关于炎帝、燧人、祝融等火神的传说以及祭祀风俗、护火行动,也是屡见不鲜的。而,“光”的字形,恰恰正是反映了人类与“火”的这种关系。
所以,也就是说,“光”字,并不是指人头被火烧了,而是,以火在上、人在下的形式,表达了人跪拜在地、以祈求上天赐予火种常在、光明永存。
后来,商周两代的金文,“光”字上部的“火”形,又进一步讹变。商末周初“夨令方彝”里的“光”,“火”不仅有三道火苗,而且,在“火”字的左右两边还多出两点火星。西周晚期“毛公鼎”的“光”,左右边上的两道“火苗”,笔画已拉平近于横线,“人”字形,也不是跪姿了。
或许,那个时候,人类已经发明出了“以火照明”的更多方式,使用场景也不再只是跪拜祈“光”了。
再或许是,“光”字的语境和含义,也越来越丰富,不再只是“人用两手举火以照明”了,比如,本义是明亮,又可以引申为光线、亮光,光荣、光彩。也表示增光、发扬光大。此外,由于光滑、裸露的东西容易反光,还可以引申为光滑、平滑。再有,就是山水风景明亮光鲜,因此,风景也叫风光。
再后来,到了秦代篆书,“光”字,“火”下“人”的形体,已变得和金文全不一样了。到了汉隶阶段,“光”字的讹变更大,已把上部的“火”变为了“⺌”,下部的“人”变为“儿”,再往后就以汉隶为基文,发展成为楷书的“光”字。故而,“光”的异体字,还有:灮、炗、炚、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