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慈禧敛财揭秘
“老佛爷”即慈禧太后,她原是清王朝咸丰帝的妃子,同治皇帝载淳的生母,是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她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29日)。满洲镶黄旗人,姓叶赫那拉氏,小名兰儿。咸丰元年(1851年)例选秀女,十六岁的那拉氏被选中,第二年五月入宫。她入宫后,深受咸丰皇帝奕的宠爱,被封为兰贵人。咸丰四年(1854年)晋封为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生了载淳(即同治帝,咸丰的独子),“母以子贵”,于是又晋封为懿妃。翌年,更晋封为懿贵妃。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于逃难途中的承德避暑山庄。死前,遗诏立年仅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七月十八日,那拉氏以嗣皇帝生母的身份与咸丰的正宫皇后钮祜禄氏同被尊为皇太后,钮祜禄氏称“母后皇太后”,那拉氏称“圣母皇太后”,合称“两宫皇太后”。九月,恭上两宫皇太后徽号,钮祜禄氏为“慈安皇太后”,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此后人们习惯称那拉氏为“慈禧太后”。由于她曾住在紫禁城内西宫,因而又俗称“西太后”。
慈禧在咸丰皇帝死后,利用皇帝年幼的有利时机,诱胁慈安太后,勾结恭亲王奕等人,发动祺祥政变,从诸王公大臣手中夺取朝政大权,慈禧一跃成为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她曾总揽同治、光绪两朝的军国政要,主宰大清国的一切。其统治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是仅次于康熙、乾隆而位居其三的清代统治者。
慈禧在她统治的半个世纪期间,干了大量祸国殃民的坏事,罪行累累,真可谓罄竹难书。
以下是她几个利欲熏心、聚敛财富的秘史,在此曝光,让我们更清晰地看看她的真面目——
一、幕后老板
慈禧太后是个非常贪财的人,到了晚年尤其厉害。她常常和太监李莲英谈起前门外的“万元号”和东四牌楼“四大恒”的事。
提起前门外的万元号,它是鸦片战争后,北京最早开办的一家专门经营洋货的商店。它的资本雄厚,洋货齐全。当时所有从外地运往京城的洋货,都先运到万元号的货仓。经过挑选以后,剩下的再让给其他洋货店销售,万元号实际上就是北京最早垄断洋货的货庄。至于“四大恒”,它们是开设于东四牌楼的四大银号,因为店名起首第一个字都是“恒”所以叫“四大恒”,在清朝末年京城的金融界中很享盛名。由于“四大恒”信誉好,所以官私汇兑多由它们来承担。它们的银票甚至可以在广州、上海这样大的商埠流通。更让“四大恒”获利的是它们兼办捐纳这桩极肥的差事。
当时清朝外省的官吏和海关常常以进奉的名义贿赂慈禧太后,如珍奇洋货和银币这类东西。然而这些进奉之物的进京都瞒不过万元号和“四大恒”的耳目。所以慈禧太后常为它们知道自己进财的底细而苦恼。可巧这时候西城有一家山西商帮开的老银号泰源歇业了,于是李莲英就私下和慈禧太后商量准备把这家银号接收下来。由于慈禧碍于清代家法不准皇室经商的规定,因此便让李莲英出面,以他的名义接着开这家银号而且仍用泰源老字号。泰源银号的本金三百一十万两,而其中李莲英只有十万两,其余都属慈禧太后所有。泰源重新开业后,慈禧太后暗示了内务府,于是不久原由“四大恒”承办的捐纳和宫廷的汇兑业务,则都由泰源一家银号承办了。不仅这样,慈禧还在前门外廊坊二条开了一家洋货绸缎店,并仍由李莲英出面,店号用泰昌,这是慈禧亲自定的,据慈禧说因为前号有源字,后号必要有昌字,这样才会财源不断,年年昌盛。万元号得知泰昌是李莲英的买卖,于是只好退避三舍了。
自从慈禧太后这两号买卖开业后,外省官吏向慈禧以进奉为名的贿赂就专由泰源和泰昌经手了。因为有慈禧太后做后台,买卖也就越做越大。然而正当这两号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义和团进了北京,庚子年五月大栅栏的一把火,烧尽了泰昌洋货绸缎店。西城的泰源当八国联军进京后也遭到了大肆抢劫。“四大恒”遭抢时,联军用了三天时间才把抢得的银子运完;而泰源遭抢时,联军也用了近两天时间才把银子运走。泰源和泰昌就这样在外国列强的掠夺下结束了生命。即便受此大劫,慈禧太后还是通过它们赚到了成千上万两的银子。
二、贪索洋货
土产品进贡朝廷历代相沿,早在战国时的著作《禹贡》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后来史书中专辟“方物志”一目备查。朝廷漫无止境地索需,必然会成为扰民的苛政。清代中期广西的桂圆、新疆的哈密瓜,都因为路途遥远,运费过高,经过边疆大臣的启奏而罢贡了。可是到了慈禧太后三次垂帘时,虽然她年事已高,但奢侈之心不衰,又加之海、陆交通比以前方便多了,于是像福建的荔枝、江苏的蜜桃、安徽六安州的茶叶、楚皖的冬笋,真是不一而足,无奇不有,应时按景地送到了京城。慈禧得到这些东西总是非常欢喜的。
这些珍奇异物都是通过朝廷的命官以鱼肉百姓的手段而得到的。他们表面上说是向百姓买来的,实际上所给的价钱只不过十之二三,有时连这十之二三都不给。像福建的佛手、盛京的香水梨实际上就是地方官一文不花从百姓那里白拿到手的。外任官吏为了取悦慈禧太后,常常从当地百姓手中夺土产品,交内务府代为进奉。其代进的种种费用,都为内务府官员中饱私襄了。一年到头都有各地官吏的进奉,因此内务府官员的收入只此一项就十分可观。由于有势力的太监对此事不能插手获利,于是他们便另辟一条路,想将此项财源独揽到手。这条路便是他们通知江浙三织造(三织造,为南京、杭州、苏州三处所设之官,其官都为太监充当,专管织造之事)以及粤海、淮安两关,说明日后如奉慈禧太后之旨采办贡品输送来京,应直接向敬事房交纳(敬事房为康熙十六年所设,它是首领太监的办事处)。同时解释说这样做可以又快又省事,避免许多周折。敬事房承接此项差使后,各地官员纷纷将贡品托它代为进奉,认为这样可以直接交给慈禧太后。于是内务府的这项外快就十去其八了。
有权势的太监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还广泛地购买津沪之地的各种新闻纸(报纸),专门浏览报纸上的广告。凡见有精奇的舶来品,就请慈禧太后传谕购买,而又以江海、津海两道经手其事。留声机初到上海时,唱盘中所灌的多半是舞曲、广东戏曲和上海名优唱的京剧。当时的价钱很高,大号的留声机价钱得百两以上银子。当时驻上海的苏松太仓道员料到慈禧太后见报后必要购买,于是他便急忙买下四台,并配以小洋狗四头,这些专门驯练过的小狗能随留声机放出的舞曲翩翩起舞,很是逗人喜欢。道员派专人随北上轮船运到京城,同时一面打电报给敬事房,请求代向慈禧进奉。
慈禧也就在这个时候,从报上见到了留声机这种洋玩意,正要询问左右怎么买到。李莲英便以驻上海的苏松太仓道员电奏告知了慈禧。没过几天,留声机的声音便传遍了宫院。当时那位道员正因营私舞弊被人怀疑参奏。但由于留声机的传声,洋犬的摇尾,使得慈禧太后最终免予对他的追究。由此可见晚清政治是何等腐败。
三、挪用军费
颐和园的石舫,有两层楼那么高,是整块石头雕成的。它的东边是听鹂馆和百丈亭,南面是昆明湖。
当年,慈禧太后为了过五十大寿,说要修万寿园。这事她让贴身太监去筹办。这个贴身太监一见是慈禧太后的差事,哪敢怠慢!可是这样一个大工程,去哪里找钱呢?他就和慈禧太后商量。慈禧太后说:“去找军机大臣。”
贴身太监心想:这就怪了,修万寿园是内务府的事,怎么找军机大臣呢?可是太后说了,不找也不行呀。他就去找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为何许人也?正是光绪他爹。军机大臣原来是一个亲王,因为同治死了没有人继位,就从他家里把个四岁的光绪选进宫里。这个没有实权的亲王,一下子当上了军机大臣。他为了讨好西太后,一上任,就大修“三海”,这三海就是前海、中海、后海,还设立海军衙门,总理海军事务。
贴身太监找到他,一说这修万寿园的事,他就明白了。他想,这是叫我用海军军费修园呢。可是动用海军军费,总得有个幌子呀。他脑袋一晃,想出了一个主意,干脆就说训练海军得了。
于是,就打着训练海军的旗号,拨了海军费。慈禧太后知道后,满心高兴,又增加海军费一百万两,准许他连海防捐、海关税都可动用。
这工程一修可就大了。整个颐和园,修得山上山下一片辉煌。修完,就挂出一块牌子叫水操学堂。弄了些水师学员,在昆明湖上折腾开了。
这天,慈禧太后的生日到了。整个颐和园张灯结彩,钟鼓齐鸣,文武百官都来祝贺。西太后头一个犒赏海军衙门。然后带领百官出去观赏湖光山色。
走到长廊西头,过了听鹂馆,穿过百丈亭,一看,这儿有个石头大兵船,上头有石缆石炮,很是威武,就是炮口正对着万寿山。慈禧太后一看,就恼了:“怎么在这儿修了这么个怪物,赶紧给我拆掉!”
这时,贴身太监说:“老佛爷息怒。这兵船不能没有。不然这海军军费可不好……”
正说到这里,军机大臣也凑上来说道:“老佛爷,这无非摆个门面罢了,请不必介意。”
慈禧太后想想也有道理,可就是感到这个兵船放在这颐和园里太难看,就说:“把炮拿掉吧。”
大臣们都清楚,慈禧太后要的是雕楼画舫,自己好饮酒作乐。这样,就把石炮拆掉,重新修成一座十分豪华壮观的石舫。
慈禧太后这回可乐了。后来,她索性又把水操学堂也给摆弄出去了,使颐和园变成了她的独享园林。
四、巧立名目
据说,颐和园修成以后,慈禧要求在万寿山上、佛香阁西侧,用纯铜铸造一座亭子。她的想法是:万寿,就是长生不老;“铜”字与“童”字谐音,“铜亭”就是“童亭”,寓有永远年轻的意思。但是,当时连续向外国侵略者割地赔款,搞得国库空虚,百姓贫困,要这么多的铜是十分艰难的;不过,慈禧不会管这么多。李莲英知道了慈禧的想法,就献计说:“俗话说,积少成多,滴水成河,何不向官民募捐?”慈禧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一是民众铜钱不多;二是即使民众有铜钱,也不会献出来。至于那些当官的,个个都只知道搜刮,不愿拿出半个铜子来。”
“老佛爷放心,只要有一个巧妙的名目,民众再没有钱,也会捐的。”慈禧盯着李莲英,示意他继续说下去。李莲英接着说:“这个名目,就是:‘国难当头,爱国义捐’。”
慈禧笑了:“没有想到,你这小脑袋瓜儿还有点用处。”
“全靠老佛爷教诲。”李莲英嬉皮笑脸地说。
就这样,慈禧下令在颐和园东宫门外摆设九口大缸,经由此处的行人,进出此处的官员,都必须往缸里投捐铜钱,不过说法不同:对老百姓说是“爱国义捐”;对官吏则说是为慈禧捐献,要是“爱国捐”,就没有几个官吏愿意出了。
旨谕一出,附近的老百姓怨声载道。他们想,朝廷修颐和园花了那么多的钱,却要逼穷苦民众拿出活命的铜钱去“爱国”,谁相信这种鬼话?但是,王法大如天,再苦也得出。有的人为了躲避那有如拦路虎一样的大缸,只好绕远道走。官员们,特别是那些阿谀奉承的官吏,真把铜钱一袋一袋地倾倒进缸里,不到一年,九口大缸,都装满了铜子和制钱。一过秤,四十万斤还多。
铸铜匠根据画好的图样动手铸造。这时,阴阳先生提出,既然要铸造“童”亭,亭柱的基础应该用两对童男童女来垫。慈禧便下令在颐和园所处的海淀区抓来四个童男童女,给他们灌满了水银,埋在铜亭的四根柱脚下面,上面用汉白玉雕凿成四个须弥山形的铜柱基础。
一座别致的建筑物修成了,梁、柱、椽、瓦、檐、匾、楹都是铜铸的,但看上去却全像是硬木制的。慈禧高兴地来看这个含有让她“童年永在”寓意的亭子。凤辇来到亭下,她望了一下耸立在危崖上、似乎泛着绿光的飞檐,心里忽然想起埋在下面的四个孩子,耳边也似乎听到了孩子临死前的哀叫,眼前晃动着孩子们拼命挣扎的形象,顿时浑身瘫软,头昏眼花,直叫:“快回去!快回去!”侍从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得后队变前队,怱怱赶下万寿山。
从这以后,孩子们撕裂人心的喊叫声,总萦绕在慈禧耳边,使她惶惶不可终日。她下令在铜亭坐落的崖后悬挂了一幅一丈多高的佛像,每逢月初、月中,都请和尚在这里焚香念经,超度亡灵。又在亭子背后更高的崖上盖了一座“五方阁”,像是一座招待所,让“五方”怨鬼、幽灵,都来这里安居,不要惊扰慈禧,保佑慈禧福寿康宁。这当然无济于事,不久,她便怀着恐惧的心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