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脉决定竞争力
“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当今的竞争,就是人脉的竞争!一个人在人脉网络上的优势,对自己的发展和成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光有事业,没有人脉,个人竞争力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若是再加上人脉,个人竞争力便是“一分耕耘,数倍收获”。
1.当今竞争乃人脉的竞争
一说到“人脉”,很多人不屑一顾,甚至把它与“讲人情、走后门”串连在一起。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我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人脉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血脉是人生理生命的支持系统的话,那么人脉便是人社会生命的支持系统。
在美国的好莱坞,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
寇克·道格拉斯是美国著名影星,但他未成名之前,生活窘迫不堪。有一次,他乘火车去外地,途中遇上一位女士,两人遂攀谈起来。没想到,这一聊却聊出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没过几天,他就被邀请到某制片厂报到。原来,这位女士就是一位著名制片人。
美国斯坦福研究中心调研表明:“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关系即人脉竞争力,是指一个人在人脉网络上的优势,它对一个人的成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光有事业,没有人脉,个人竞争力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若是再加上人脉,个人竞争力便是“一分耕耘,数倍收获”。
因此,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我们就一定要打造出一个像样的人脉,包括工作关系、友情关系、家庭关系等等。只有在良好的人脉氛围中,我们才能心情愉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事业中去。非但如此,积极和谐的人脉关系还有益于心理健康,给人以支持的力量,同时还能满足人的归属感、安全感、自尊、自信等多种心理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以诚待人,乐于助人,有助于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无论在哪个行业,也无论在企业里抑或是在合作中,说白了,人与人之间都是某种利益关系在维系着。换句话说,人脉就是能直接产生“名”与“利”的东西。构建人脉网络,挖掘人脉资源,就能扩大你自身的能量。常言道,花花轿儿众人抬,其实说的就是人脉的重要价值,即在关键时刻,是否有人肯抬你的轿、买你的账。
一方面,我们在工作需要搞定的事情很多,比如处置突发事情、预知竞争对手情况、学会应用新技术等等。在应付这些事情时,若是单打独斗,结果定然是糟糕的。也许事情能办好,但等办好了,时间早已过了三秋。俗话说,人多好办事。倘若周围有很多有能力又愿意帮助你的人,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所以,拥有人脉资源对职场中人来说,尤其重要。要想比别人做得更出色、更成功、更加有效率,你必须拥有好人脉,这样你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现如今人才的流动性加大,跳槽已成为职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此企业不给合适的平台,或者说没有了发展空间,想必你会毫不犹豫去另投新的“明主”。在这个过程中,人脉、信息都会成为重要的砝码、重要的资源,甚至你在某个圈子里的“名”都有可能转化为“利益”和“机会”。
所以,现代竞争尤其是职场竞争的重心,归根结底是看你是否有人脉资源,有多少人脉资源,即看你有没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2.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
良好的人脉关系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基石!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人脉的建立也是这样,必须从一点一滴着手,依靠平日的积累。正如古人所说:“积上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只有通过不断的构建和巩固,人脉关系才能牢固。有了“铁”的关系垫底,何愁求助无门?
如今,生活节奏比较快,大家没有多少时间坐在一起交流,天长日久,许多原本牢固的人脉关系就会变得松散起来,朋友之间就会渐渐淡漠。这是件很遗憾的事。宝贵的缘分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别忘了经常联络,即使你很忙,也应如此。
一位去过美国的朋友,曾讲过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他说:“我刚到的时候,没有什么社交活动,难得看看朋友,这主要是因为初到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认识的朋友又不多。但是,我听说其他的人也一样……”
“在那儿,每周工作五天,周六和周日大家都去郊游,这是一种家庭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去郊游只跟家人呆在一起。因此,我不能利用周末时间去拜访朋友,因为周末大家都不在家里,除非他生病了。”
“而周一到周五的时间,我也不可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探望朋友,因为那里的交通实在太挤了。但我和朋友经常通电话,这是我与朋友唯一的一种交际方式。我没有什么事也打电话给他,哪怕是寒暄几句,或者是聊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然而,遇到有事情时,我们会立刻走到一起。比如说,有一次,我的儿子突然叫肚子疼,我急忙拨通了一位大夫的电话,这位好友当即就从50公里外的诊所开车到我家。他诊断后认为,我儿子患的是急性盲肠炎,他又马上开车把我儿子送到了医院……多亏了这个大夫朋友的帮助,要不然我儿子会有危险的。事后我回想,这真是托了朋友的福啊……”
人就是这样:当别人有困难时,你尽力去帮助他;而当你有事相求时,别人就会竭力帮你。“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别人对你有恩,即便是轻如鸿毛,你也应当加倍报答;但你对别人有恩,虽是小小的举手之劳,别人也不会忘记。为人处世,很讲究礼尚往来。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别人就会备感诚服。当有朝一日你求助于他时,他岂有不搭手之理?
不过,很多人或许有另一种体会:当自己遇到某种困难,想找人帮忙解决时,却突然想起,过去很多时候本该去看对方的,结果都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时才去拜访,会不会太唐突了?在这种情形之下,是该有些后悔“平时不烧香”了!
中国有句老话,很有讽刺意味:“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真正善于营造和利用人脉的人,都有长远的眼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在急时就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张老先生曾是某市的司局级干部。在位时,每每逢年过节,礼品和贺卡就像雪片一样飞来。可一刚退下来,给他送礼品和贺年卡的就寥寥无几了。真有点“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悲凉!正当老先生深感寂寞的时候,以前的一位下属带着贺年礼物来看他了。在职期间,老先生并不怎么器重这个下属,可现在来看望的却只有他一人,不由得让他老泪纵横。
一年后,老先生被原单位返聘做顾问,很自然地,他就极力重用这位下属。老先生说:“他的这位下属能在没有利益关系的情况下登门看望自己,由此,这位下属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更让自己产生了‘有朝一日,一旦有机会,一定得好好回报’的想法。”
这就是“平时多烧香”的好处。
3.借“名人效应”提升人气
“人气”是你交际中受欢迎的程度,是你人脉资源的品质标杆,它具有促使你事业成功的能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人气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借力提升人气,就是指借用朋友、同乡、同学、师生等各方面的力量,也包括借用名人的声望地位,来解决你所遇到的各种社交关系,提升你的个人竞争力,从而达到事业成功的目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有这样的心理:名人生活的环境是非凡的地方,与名人有联系的东西必定是不一般的。基于这样的心理,人们纷纷追逐和效仿名人,所以与名人沾边的商品也就容易成为热点和卖点。
美国某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压在手中久久卖不出去。一天,他忽发奇想:给总统送去一本书,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公务繁忙的总统不愿与之多纠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他便借总统之名大作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一抢而空。过了一阵子,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了,他又给总统送去一本。总统吃过一次亏,想奚落奚落出版商,就说:“这书糟透了。”出版商闻之,脑子一转,做起了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很快售罄。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汲取了前两次教训,便不默不作声,出版商却又做起了文章:“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书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出版商却善借总统之名大发横财。
1959年,世博会在莫斯科举行,为进军苏联市场,百事可乐公司董事长唐纳德·肯特亲临现场。他凭着当时和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私交,请求尼克松在陪同苏联领导人参观时,“想办法让苏联总理喝一杯百事可乐”。尼克松同赫鲁晓夫打过招呼,因此赫鲁晓夫在路过百事可乐公司的展台时,拿起一杯百事可乐品尝,顿时各国记者的镁光灯大亮。这对百事可乐来说,无疑是一个特殊而又影响力最大的广告。借助这件事,百事可乐抢在可口可乐之前,在苏联市场站稳了脚跟。
5年后,尼克松在大选中败给了肯尼迪,百事可乐公司认准尼克松的影响力,以年薪10万美元的高金聘请他做公司的顾问和律师。尼克松接受聘请了,利用他当副总统的老关系,周游列国,积极兜售百事可乐,使百事可乐在世界上的销售额直线上升,尤其是他还帮助百事可乐占领了我国的台湾市场。
人们对“伯乐相马”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了。从前,有个姓徐的马商,一天他从山西买进了一批好马。这些马能征善战,可谓是些“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骏马。然而,这批马在洛阳马市买了好几天,一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普通人很难看出优劣。然而,马商急着用钱,为此,他眉头紧锁,急得团团转,可又无计可施。想把它们贱卖掉吧,又亏大了,显然贱卖不是一个好办法。
晚上,这位马商找到好友帮忙,朋友给他出了个主意。他听后喜出望外,原来马商的朋友认识一个鉴马高手,在洛阳马市小有名气。经介绍,马商拜访了这位鉴马高手。第三天,正逢赶集,鉴马高手来到马市,悠然自得地来回度步。最后,他来到姓徐马商马群的旁边,绕着马转了一圈,赞赏式地点了点头,还不时地用手捋捋胡子。临走时,还一步三回头,显得有些留恋。人们蜂拥而上,观看他相马,胆大的人还向他问这问那。他都嫣然一笑,一言不发地离开了马市。
这时,围观者越来越多,纷纷请姓徐的马商介绍这批马。徐马商求之不得,他像背书似的,从马的原产地、脾性秉性、体质特征等各方面逐一做了讲解。顿时,马价上涨了好几倍,人们纷纷抢购,许多人因未买到这批马,还失望不已……
世界上有不少产品都是这样的,它默默无闻地在某个地方呆了多年,偶然一次经名人推介,身价便陡然倍增,名扬海内外。这些产品的功能,在名人使用以前已经存在,并非是在名人使用时提高的,为什么同一商品在这前后身价就大不一样呢?这是名人的人气起了大作用,从而树立起了商誉,大大地提高了其身份。
处理与协调人脉关系是商业竞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要花费经营者的很多精力,有时甚至严重困扰经营管理者。如何提升处理人脉关系的能力,已越来越为众多的经营管理者所重视。长袖善舞、营造良好的人脉资源,已成为竞争获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4.得人脉者,方能得天下
有了人脉才好办事,因为有了人脉才好说话。试想,不建立人脉关系,不善于建立人脉关系,又怎么会把事情顺利地办成呢?更不用说办难事了。其实,人脉关系网的建立并不难,只要你平时多留意生活。
现实生活中,不管这个人多么地六亲不认,在熟人面前他也会“心太软”。有了熟面孔,才会人情,才好说话,也才能把难以办成的事给办成了,这就是人脉的魔力所在。实际上,人脉还是你与他人开展竞争的动力,它驱动着你一步步地迈向事业的顶峰。
元朝末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农民起义队伍。正当他前往郭子兴军营的时候,被守城将士误以为是元军的间谍,差点儿被错杀了。郭子兴救下了他,把他编入步兵队伍。
朱元璋是个有抱负的人,他明白郭子兴对自己的将来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千方百计拉近与郭子兴的关系。梦想着自己的未来,朱元璋做事就更加卖力了,还不时地表现一下自己的才华。
那时,入伍必须练习武艺。在队长的带领下,朱元璋每天都与别人一起训练。训练中,他总比别人认真刻苦,而且训练的时间还最长。没过多久,他就成为了队伍里的佼佼者。由于这些,郭子兴很看重朱元璋,几乎每次出兵打仗都会把他带在身边,而朱元璋也总是小心翼翼地护卫着郭子兴。朱元璋作战十分勇猛,每次他都会斩获不少的敌人。
因为出类拔萃,朱元璋不久就被调到了元帅府,做亲兵九夫长。一旦遇上重要事情,郭子兴总忘不了征求一下他的意见,而朱元璋也尽心尽力地谋划。这使郭子兴越来越感觉到,朱元璋是一个有胆识有勇谋的将才。
后来,郭子兴就让朱元璋单独带兵打仗。在疆场上,朱元璋总是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面,所获的战利品他分文不取,全部分发给部下,因而部下都非常拥戴他,自然也都肯拼命杀敌。郭子兴见朱元璋所率部队的凝聚力空前增强,战斗力大为提高,于是就更加器重他,把他当成自己的心腹对待……
据资料显示,现今社会,在资金、技术、人这三种要素当中,人的要素正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人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得首先聚集人气,有了人气才会有霸气。
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就结束了。在充满挑战的当代,要想提高你自己的竞争力,想要打拼出自己的一块“地盘”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并依靠好人脉。朱元璋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关键是他能把人脉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依靠人脉去打拼自己的事业,远远胜过自己苦干、拙干。
5.人脉是职场晋升的保障
你要想做出一番非凡的事业,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是很不够的,你还必须寻找机会,谋求别人的帮助,也就是说,要善于利用你自己的人脉关系。
人一生中不可能不有求于人。必要时,只有求助更多的人,利用更多的人脉关系,才会有成功的收获。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忙,即使近在咫尺的胜利也难以获取。所以,建立适当的人脉关系网,获得别人适当的帮助,才会有成功的回报。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虽然有较高的智商,但不懂得这个浅显的道理。他们为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但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而不断地疏远他。很自然,这些人的人脉会越来越差。其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快煮熟的鸭子”都会飞掉。这种事例在生活和工作中并不鲜见。
良好的人脉也是职位晋升的资本之一。可以说,在晋职路上,得人心者才能得升迁。上海某广告公司的一名市场部主管辞职下海了。主管的职位空缺了,部门经理想从现有员工中提升一人补这个缺位。而提升的条件是德才兼备。
在公司大会上,部门经理推荐了两名候选人,希望有关决策人员讨论决定。然而,上司们都沉默不语,其中有两位上司想发表意见,但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会后,部门经理找这两位上司私下交换看法,结果发现这两名候选人都令正副总经理不满意。
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位候选人特别善于溜须拍马,爱给有地位的上司戴高帽子,而与下属和同事的关系很糟糕,尽管他的业务能力无可挑剔,却不适合这个职位。另一位候选人虽有研究生学历,表面上看来和一些同事相处得还算融洽,但他喜欢拉帮结派,制造“小圈子”,对大多数同事却冷漠得很。
事后,部门经理也从公司其他人那里也得到了证实,便决定不再提拔这两个人,而从人才市场招聘了一位处世风格适宜的女士担纲部门经理。
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良好的人脉关系,与同事相处不融洽,纵然能得到上司的赏识也无济于事。有些人却不懂其中的学问,就像故事中那两个候选人一样。这两个候选人自认为,只要能做出好的业绩来,讨得上司的欢心,或者拉帮结派,建立起自己的“小圈子”,在晋升的时候就足以获得成功。可是他们想错了,事情的结果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这个故事还启示我们,为了能往上晋升而忽略他人的重要性,即使私交再好,也是不得人心的,这样的人不会受到提携,更不可能得到重用。
同事是你获得帮助的朋友,是你通向未来的桥梁,也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从长计议,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利用好这些关系,你才会有丰厚的回报。
6.人脉宽广,事业兴旺
人脉关系固然需要有一定的宽度,但并不是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要善于把它运用好,要在人脉中寻找出对自己有较大帮助的人。有了这些人的支持,才有助于你成就成功梦想。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因为善用人脉关系,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脚踏实地,从自己的艰辛路上一步步迈向成功的殿堂,难道仅仅是他们鸿运高照吗?如果是,这样的鸿运也是他们善用人脉的结果。
事业上的成功首先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如环境、机遇和个人素质等等,另外还要良好的人脉关系,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既要结交朋友,又要善用朋友,谁能把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处理好,谁就能借助八方朋友的力量,来成就一番自己的伟业。
理查德·萨耶是从做小生意起家,一步步成为美国著名百货公司萨耶·卢贝克公司的大老板的。此人一生最大的长处,也是他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他善于寻找和利用朋友。
萨耶创业初期,在铁路上做运送货物的代理商。做这种生意有个共同的烦恼:有时客户嫌货不好,拒收送到的货物;若再将货物带回,就会倒赔一笔运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萨耶想出了一个新招——邮寄。这样,不仅退货率大为降低,也为买主增加了便利。这种邮寄货物的方式,使他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萨耶知道,邮寄生意必须扩大规模,否则,别人利用他的创新经营方法,很可能赶到他前面去。中国有句老话:掌柜好当,伙计难找。萨耶也饱尝了伙伴难找的滋味。他雾里挑兵选将,五年后的一个晚上,这个注定要在他事业中起关键作用的人,才自己骑着马赶来。
此人叫卢贝克,到圣保罗去买东西,不料中途迷了路,饿得人困马乏。在皎洁的月光下,正在散步的萨耶看见了卢贝克,他邀请卢贝克到他的小店中休息。两人一见如故,然后隔着桌子热烈地拥抱在一起。以两人姓氏为名的“萨耶·卢贝克公司”在拥抱中诞生了。
合作带来了新的财力和机遇,萨耶如虎添翼。第一年,公司的营业额就比他单干时增加了将近10倍。第二年发展更快,这种发展速度不仅是二人始料不及的,而且使他俩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
卢贝克说:“何不请一个有才能的人打点我们的生意?”萨耶一直把当年发现卢贝克视为一大幸事,对他的这个建议由衷地赞许道:“好吧,我们为我们的生意找个老板。”
为上百万元的生意找个经理人,实在比找伙伴要难得多了,不久他们就灰了心。这种将才实在是人中豪杰,本来就很稀少;即使真有这种人才,恐怕也早被别人拉走了。两人几番谋划,决定开阔视野,到一般的小商人中去寻找。因为大公司的经理们一般不屑于经营“杂货铺”,而在平凡的人物中选拔适当人才委以重任,他们一定会尽全力工作,不会像重金礼聘的知名人物,即使请来了,也只是抱着“帮帮忙”的心理。
终于有一天,一位布店老板进入了他俩的考察视线。那天,两人正好路过一家布店,只见人群拥挤,争先恐后地在抢购。等他俩走近一瞧,才知道店主的主意绝伦无比。店门前的告示写道:“衣料已售完,明日有新货进来。”那些抢购的女顾客,唯恐明天买不到,在预先交定金。伙计解释说,这种法国布料不多,难以大量供应。萨耶知道,这种布料不多并不是因为缺原料,而是因为销路不好,没法再继续进口。看到布店老板对女人心理揣摩得如此精准,以缺货来吊时髦女性的胃口,萨耶实在觉得店主的手法高人一筹,令人折服。
“虽然不知他长得什么样,也不知他是老是少,但我几乎可以肯定,这人就是我们要找的人!”两人都这样认为。然而,当他俩与店主见面时却大出意外,不禁面面相觑。原来,对方就是经常到他们公司来贩布的路华德。彼此间已认识好几年,但从没有深谈过,路华德也从未有过什么特别的举动,因此没有对路华德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直到这一次,他们把对方细细打量一番,才发现他的目光中有一种说不出的神采,给人以精明能干的感觉。
寒喧之后,萨耶开门见山,对路华德说:“我们想请您参加我们的生意,坦白地说,想请您去当总经理……”当上总经理的路华德,为报知遇之恩,工作非常投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萨耶·卢贝克公司声誉与日俱增,十年后,营业额竟增加了600多倍。一时间,该公司已拥有30万员工,每年的销售额将近70亿美元。对于零售业来说,这简直是个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
萨耶借着朋友之力,取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从中可以看出,萨耶最大的优点,也是他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他善于寻找和利用朋友来帮忙。试想,当年萨耶不利用人脉关系来发现人才,不与卢贝克和路华德合作,他能有后来的辉煌吗?恐怕就不好说了。
社会上的能人基本上都能把事情圆满解决,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事业的成功者。究其原因,主要是伙计不易找,而一个运筹帷幄的朋友就更难求了。寻找一位能独当一面,协助自己成功的朋友尤为困难。其实,很多成功人士本身并不一定有什么出类拔萃的才能,说不定还是个很平凡的人,只不过是他们善于笼络人并为己所用罢了。所以,从广义上讲,无论是朋友还是对手,都可以借用他们的资源来成就你自己的事业。
7.借助人脉关系好办事
能否经营好人脉关系,能否利用好人脉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人有无竞争力以及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基于此,要提升个人竞争力,应在人脉关系好好去做文章。
人缘好的人,他有很发达的情商,拥有广阔的人脉资源。在平常的时候,这种优势可以让他获取快捷的资讯,从而转化成难得的先机;而在危机时刻,它往往发挥着转危为安或临门一脚的作用。
当今社会,商场、职场竞争十分激烈,若是没有一点牢固的人脉关系还真玩不转。但有人脉关系,你也应该知道怎样去利用它。民国年间,刘鸿生巧用同乡关系办成水泥厂一事,就很有说服力。
一战后,中国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各行各业也在大兴土木,水泥需求日益俱增,价格也随之暴涨,由5元涨到12元,但仍然供不应求。此时,刘鸿生敏锐地察觉到水泥工业有利可图,于是决定办一家水泥厂。
经过一番紧张筹备,其他诸条件都具备了,但还缺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民国时代办厂子,需要一个地位高、名气大、资历深的大人物出面支撑局面。这是因为,当时的水泥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麻烦事很多。虽然说刘鸿生已小有名气,但毕竟还是年轻资浅。为此,他想起了老乡朱葆三。
于是,刘鸿生特意前往朱府,拜访这位同乡朱葆三。一番寒暄之后,刘鸿生简明扼要地说明了造访的来意。朱葆三不动声色地问刘鸿生:“小老乡要办水泥厂,这个念头是怎么想出来的?”
刘鸿生答道:“这是形势所需。据晚辈近期考察,我国建筑方式逐日西方化,而水泥则是西式建筑的主要材料,不但道路、桥梁、堤坝等建筑需要大量的水泥,就是日后的民宅、公馆也需要大量的水泥。由此可见,我国建筑市场对水泥的需求必然会日益增加,前景十分看好。”
接着,他又向朱葆三详细地介绍了当年中国的水泥生产商、产量、需求量和发展概况。一战前,我国所需水泥均来自于进口,一半是来自西欧诸国,一半是来自欧美附属国以及其设在我国境内的几个厂家。一战爆发后,国外的水泥供应锐减,国内始得自产。刘鸿生还说:“据晚辈考察,国内目前有5个厂家自产水泥,年产量只有130万袋左右,而目前国内年水泥使用量已经超过230万袋,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晚辈与诸君好友萌发办水泥厂的念头,实为市场所需。”
这时,朱葆又三不动声色地问道:“如今,欧洲战事结束已两年有余。若国外水泥再次大量卷土重来,不知小老乡将如何应对?”其实,刘鸿生对此也早有准备,遂从容不迫地说:“洋商的水泥均在万里之外,且多凭水运。一是路途遥远,运费甚高,即使成本再低,运到中国也加高数倍。二是水泥笨重,又忌潮湿,重洋远渡,难免受潮降质。而国内自产,得地利之便,成本低质量优,即使与洋商抗争,亦能稳操胜券。为此,晚辈以为国外水泥即使大量卷土重来,也并不可怕。”
朱葆三听后不觉点头道:“所言极是。水泥新业,潜力巨大,上海更无厂家,实乃一大缺口。只是……”老谋深算的朱葆三又提出新的问题:“只是中国人通此技术者寥寥无几。若无技术保证,质量就有问题;若是质量上不去,怎能与洋商抗争?”
刘鸿生深知朱葆三的厉害。幸好他早有精心准备,这才不慌不忙地道出一个水泥专家来。这个专家便是德国人马礼泰,时任湘北华记水泥厂工程师,与刘鸿生本人交情甚厚。只要刘鸿生一办厂,他即应聘前来,并可帮助刘氏企业派人去德国考察见习,并为其购买设备和培训人才。
关于资金方面,刘鸿生经过几年筹集,已征得80万元以上,不过还有20~40万元的缺口,但问题不大。朱老能出多少算多少,不作强求。最后,刘鸿生说:“现今已经万事俱备了,只要凭朱老一言定乾坤了,这水泥厂您说是办还是不办?”
朱葆三捻须笑道:“既然你筹谋得如此有方,胜券在握,我答应出面就是了。”
刘鸿生这次与朱葆三会面是很重要的。由于有朱葆三的出面主持局面,兴办水泥厂的一切官方手续,包括登记、注册等等,都办得非常顺利。同时,由于朱葆三出面斡旋,清末状元、大实业家张謇愿意出资入股,补足了办厂资金的不足。
办厂消息传出后,怡和洋行想给刘鸿生找麻烦。这家在上海垄断经销水泥的洋行,对刘鸿生软硬兼施、百般阻挠,但并没有收到什么效果。无奈之下,他们看在朱葆三这块金字招牌的份上,也只好不了了之。
刘鸿生利用自己与朱葆三的这层同乡关系,先叙乡情,再顺水推舟,提及请求之事,双方既增进了友情,又做成了事,这就是人脉的力量效应。他借着同乡关系,顺利地开办了水泥厂,并成功地解决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纠葛,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其实,不管是同乡关系也好,还是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也罢,总之,如果办事求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只要你用心去办了,再难的事情也可以解决。然而,如果平时结交了有地位的人士,把他纳入人脉圈里,在重要时刻,再让这样的人扶你一把,那么,你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8.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成功人士大概都有这么一个的规律,即他们必定借助其他人的力量——也许是现有的成果,也许是共同的思考。
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限度,善于与人合作的人往往能够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达成自己原本达不到的目的。这样,我们成功的几率会更大。
正如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十分现代、十分摩登的世界里,各技术部门的分工使我们个人的能力相形见绌,要取得成功,除了合作,别无他法。”合作之所以需要,首先源于你的能力有限。
以开放的心态做事,以包容的心境与人相处,你就有可能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实现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实现的理想。
先看看大雁编队飞行吧。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南方越冬。到了第二年春天,它们又经过长途飞行,返回到西伯利亚生活,并在此繁殖它们的下一代。
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时速能达七八十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程一个把月时间就能抵达。在长途飞行中,雁群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总是排成“八”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一边不断发出“嘎——嘎——嘎”的叫声。大雁的叫声激情四射,能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
那么,大雁保持严格整齐的队形即排成“八”或“一”字形又是为了什么呢?原来,这种队型在飞行时可以省力。最前面的大雁拍打几下翅膀,会产生一股上升气流,后面跟进的大雁可以利用这股气流,因而飞得更快更省力。科学家发现,“八”字形大雁要比独自飞行的大雁多飞行约70%的路程。
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八”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种集群防御本能的表现,因为这样更有利于防御敌害。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领队”,飞在队伍的前面。在飞行中,带队的大雁体力消耗得很厉害,因而它常与别的大雁交换位置。幼鸟与体弱的大雁,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而当它们停歇下来觅食水草时,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倘若孤雁飞行或者单独去觅食,就有被敌害吃掉的危险。
再看看“红顶商人”胡雪岩。此人虽然没有读过多少圣贤书,但他却能从生活中总结出一套实用哲学,就是“花花子人抬人”。胡雪岩的成功,在于他善于观察和揣摩世人的心理,在于他善施手段把各界人士都拢集到一起,并与这些人一块共同创业。
由于胡雪岩长袖善舞,所以很多人都愿意跟他联手做事。在合作过程中,他渐渐地树立了自己的信任。他与漕帮协作,及时地完成了交粮任务;他与知府王有龄合作,获得了一些难得的商业机会。这种互利互惠的做事方式,使得胡雪岩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小学徒工,变成了一个富甲天下的大商贾。
常言道:一支筷子很容易折断,但十双筷子却能牢不可破。一盘散沙难成大业,紧握拳头才有力量!合作共事者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战无不胜。大家团结一心,齐心协力,那么其所形成的合力,是胜过任何个人力量的。
很多聪明的商人都明白“生意不成情谊在”的道理,这就是“双赢”认识。从长远利益来看,我们应该活用巧用“双赢”策略,彼此相依相存,共图发展之利。在人脉关系上,彼此间和谐相处,互助合作。在面对利益时,与其独吞,不如共享。合作是一种良性的竞争态势,它更有利于相关利益方的共同健康发展。
9.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
物竞天择,竞争是生存之本。竞争,能使人充分发挥出才能,敢于追求成功。正当目的和手段下的竞争,能充分展现个人的才智,能促进个人的积极成长,能大大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
以强者为伍,向强者学习,进步才能快。有强者做竞争对手,能激发你的热情和斗志,使你不敢放松自已,不至于消沉堕落。从这一点来说,竞争对手无疑是你的朋友。在这种互相竞争中,你同时获得了更大的进步、更高的追求。
不过,面对竞争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应该既希望自己超越别人,又希望别人能得到实惠。竞争对手过招,胜负不是“终审判决”,别人胜了,你应去祝贺,这才能从中找出不足,以利于你日后的发展。
法国思想家卢梭有句名言:“人啊,把生活限制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你就不会再痛苦了。”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李斯不是这样看待竞争的。
战国后期,秦王嬴政为了得到韩非的辅佐,不惜派兵攻打韩国。无奈之下,韩国派出了韩非到秦国和谈。韩非到了秦国后,见到强秦之势,却忘记了自己的出使使命,反而上书秦王,陈述富国强邦之策。秦王看完奏折后,非常欣赏韩非的治国才学,于是封官留任了韩非。
然而,韩非在秦国受到重用,引起了昔日同窗李斯的极度恐慌。李斯深知,他自己的才华不如韩非,现在两人又共事一主,以后韩非必定出尽风头,而使自己当下的职位难以保全。
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过了一段时间,李斯进谏秦王:“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大王的事业是要吞并各路诸侯,统一国家,当我们要攻打韩国时,韩非一定会帮助他的国家。那时,韩非就会成为大王霸业的巨大障碍……现在大王既然不想用他,又让他呆在秦国,倒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以免为大王以后的霸业留下后患。”
秦王嬴政认为李斯说得在理,便借机将韩非囚禁起来。但李斯还是担心秦王惜才而把韩非释放了,于是派人用毒药毒死了韩非。像李斯和韩非那样,同行之间为了所谓的竞争,难道非得成为你死我活的冤家对头?难道竞争就非得让友情走开,让同事、同学成为你死我活的冤家对头?
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每个企事业单位都存在要晋升谁,要给谁加薪的问题。但竞争的存在又不是不择手段的理由,竞争应该是正当的、合理的。竞争中人人平等,有成功就有失败,胜要胜得光明磊落,输要输个心甘情愿。
是对手但未必是对头,对手强了,它能使人努力奋进、勇攀高峰,能让大家互勉共进、共同提高。正像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所说的那样:“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只有在能者面前暴露出弱点,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处理竞争上的人脉关系,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即竞争场上,大家是对手;竞争场下,大家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