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你的欲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敞开成就欲望的大门

是的,人的欲望的成功,不仅要有能力,还要有“我很聪明”的信念。如果信念碰上了机遇,哪有不成功的呢!成功的机遇是不会自动上门的,只有你自己敞开大门随时接住机遇!

1.别对成就欲望的机遇关上门

韦纳于1971年提出人的欲望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他认为,造成欲望行为成败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它在我们生活过程的每一特殊阶段都各有差异。不过,经过详细分析可以把它们确定为来源于内在和外在的稳定、不稳定的而相互交错的两大范畴(见下表)。

控制点 稳定程度:稳定 稳定程度:不稳定

一、内部的 能力 努力

成功 “我很聪明” “我下了功夫”

失败 “我很笨” “我实际上没下功夫”

二、外部的 任务的难度 运气

成功 “这很容易” “我运气好”

失败 “这太难了” “我运气不好”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欲望行为的成败,可从两方面分析其原因: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稳定经常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偶然发生的,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程度。研究发现:在通常的情况下,稳定的内在因素是个人的能力,稳定的外在因素是工作任务的难度;不稳定的内在因素是个人的努力,不稳定的外在因素是来自个人的运气。1972年韦纳发表论文指出:一个人的当前成败和他自己过去的成败不一致,也和其他人的成败不相同时,那么,一般地说,可将其归因于不稳定的内在因素。而一个人的当前成败和自己过去的成败相一致,和其他人的成败也一样时,那么,就可归于工作任务的难度了。当一个人当前成败和他自己过去成败相类似,和他人成败不同时,那么则可以归因于他的能力。例如,某学生以前考试所得的都是优等成绩,这次考试也得了高分,其他同学没有考好,那么,可以归因于他是一个比较聪明而且能力强的优等生;如果其他同学考得也很好,那么,一定是这次考试的题目容易。相反,如果一个学生以前的考试成绩都很差,这次考试成绩却很好,而同班的其他同学考得并不好,那么,我们一定会认为他是运气好碰上的。1979年韦纳又提出关于欲望“控制维度”概念,指出能力、注意、他人帮助等可以按个人的意志来控制的因素作为一个维度,而能力、运气和心境等不能由个人控制的因素则属于另一个维度。此外,他还提出文化背景、社会思潮和个人的知识技术、人际关系等作为成败的因素。

下面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柴智屏,毕业于台湾一所名牌大学,却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戏剧编剧助理的工作,却发现整个公司除了老板只有她一个员工。累死累活干了3个月,只拿到一个月的工资,于是她炒了老板鱿鱼,开始游荡,帮人写短剧、写电影,只要按时收到钱就行,前途茫茫,她期冀着奇迹发生。

一次机缘巧合,她应聘到电视台当了编剧。半年后,在一次制作节目时,制作人不知为什么突然大发雷霆,说了句:“不录了!”就走了。几十个工作人员全愣在那儿不知怎么办,主持人看了看四周,对她说:“下面的我们自己录吧。”

机会只有3秒钟,3秒钟后,她拿起制作人丢下的耳机和麦克风。那一刻,柴智屏清楚地对自己说:“这一次如果成功了,就证明你不仅是一个只会写写小剧本的小编剧,还可以是一个掌控全场的制作人,所以不能出丑!”

慢慢地,她开始做执行制作人。当时,像她那个年纪的女性能做制作人,是相当罕见的。

几年后,柴智屏成了三度获得“金钟奖”的王牌制作人。

回首往事,柴智屏爽直地说:“机会只有3秒,就是在别人丢下耳机和麦克风的时候,你能捡起它。”

这个实例告诉我们,人的欲望的成功,不仅要有能力,还要有“我很聪明”的信念。如果信念碰上了机遇,哪有不成功的呢!

不幸的是,有的人把机遇关在门外的事也比比皆是。下面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香港的一个医生为了提高医术决定去学习整容技术。

“我能看你做手术吗?”他问整容医师。

“明天,”整容医师说,“早八点,行吗?”

“我一定到。”这位医生说,“早八点。”

他的确守信,早上八点就到了。看过手术,他说:感觉奇妙极了,真是大开眼界。他想当整容医师的学生,整容医师也答应教他。

他又来了几次,啧啧夸赞,坦言整容手术怎么让他无比惊叹,如获至宝。他还说这个机遇真是太好了,要是学会了,他也可以当整容医师了。

整容医师很高兴他有这么高昂的热情。

可是有天早上他没露面。

第二天早上他又缺席了。

好几天之后,整容医师走进办公室,看到他在那儿。“你去哪儿了?”整容医师问。

“我睡过头了几次,”他回答说,还有点懵懂不醒,“我一觉醒来,一看时间,已经迟到了,就没来。”

“你这么学可不行。”整容医师还是很温和地说。

“我知道。对了,你有没有下午的手术。我真的起不来,下午对我更方便一些。”

“对不起,我总在早上做手术。病人刚醒,我得找对病人最好的时间。”

“哦——”他说。

然而整容医师就再也没有见他的踪影了。

这名医生对整形手术有很大的兴趣,这对他来说代表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机会。可惜他没有坚持,就因为早上起不了床,他把向自己敞开的机遇大门给关上了。他有欲望但没有资格成功,因为他用自己不肯下工夫的方式拒绝了成功。

精要提萃

人的欲望的成功,不仅要有能力,还要有“我很聪明”的信念。如果信念碰上了机遇,哪有不成功的呢!

2.根据自己的特长,确定方向和目标

可以这样认为,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在几乎一切工作上都能得到满足,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只有很少的工作(如马路清扫工作)是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即使是马路清扫工作这种几乎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工作,也并不能给所有的人(甚至不能给多数人)带来满足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总有一些事业更适合他的特点;对于大多数事业来说,也总有一些更适于承担之人。但是,为了获得人生的成功,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和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更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是优化欲望的因素之一。

演技派电影明星达斯丁·霍夫曼在“金球奖”的颁奖典礼上接受终身成就奖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30年前,有一次,他为电影《毕业生》作宣传,碰巧与音乐大师史达温斯基一同接受访问。主持人问起史氏,何时是他一生当中最感到骄傲的时刻——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还是掌声四起?史氏都予以否认,说:“我坐在这里已经好几个小时了,这之间,我一直不断地在为我新曲中的一个音符绞尽脑汁,到底是‘1’比较好?还是‘3’?当我最后找到那个音符的一刹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最骄傲的时刻!”霍夫曼说,他被大师感动得当场哭了起来。

如同伟大的作曲家心无旁骛、孜孜不倦地寻找一个最能感动他的音符一样,不管是从事何种行业的人,都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否则就很可能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人的兴趣、才能、素质等都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有将自己的所长利用起来,你所从事的事业需要的素质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从事你最擅长的事业,你就会获得成功。

著名物理学家汤姆逊就是个善于扬长避短的人,他知道自己“那双笨拙的手”,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缺少才干,因此他的早年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物理,较少涉及实验物理,并且他找了一位在做实验及处理实验故障方面有惊人能力的年轻助手,这样他就避开了自己的短处,努力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珍妮·古多尔同样也是一位非常善于给自己定位的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过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动物方面,自己有超人的毅力、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干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没有去攻数学、物理学,而是走进非洲丛林里考察黑猩猩,终于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要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发展方向。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应努力寻找有利条件;不要抱怨运气不好,坐等机会到来,应努力去发现机会。

精要提萃

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观察事物,也要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你追求成功的欲望。

3.想赢得赞许,就要有个积极的心态

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出生于维也纳,1920年在格拉茨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到柏林进行博士后研究时接受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1930年海德移居美国任教。海德认为,人有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的需要,这是普通人都会承认的普通理论,每个人都像是个心理学家,为此他的心理学理论有“朴素心理学”之称。这是他在1927年就已提出的思想,只是没有为人们所注意。1958年他写了《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书中正式提出社会行为中的因果关系概念。他说,通常我们的反应行动并不是对实际的刺激作出的,而是对被我们认为是引起那些现象的东西作出的反应。例如,妻子用不说话的办法使丈夫生气,丈夫可能会想: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她恼火,或者是否有别的什么原因。这样丈夫的行动就不取决于妻子生气的直接原因,而是归因于生气背后是什么样的思想,这就是一种归因的基本观点。我们只要找到了原因,也就不会去钻牛角尖,把问题扩大化了。海德还把原因区分为二:一是内在的个人原因,二是外在的环境原因。人们对这种归因思想十分赞同,认为这些归因知识将会增加我们对人类欲望行为的预见性。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在海德归因论的基础上,提出他们的“相应推断”理论。这种理论指出,人的外显行为是由行为者的内在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因而个体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应该相一致。个体之所以有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以,只要了解某人行为的真实目的,那么推断出其人格的特质是会比较有把握的。例如,说某人经常和別人抬杠,是由于他的脾气倔。这就是采用了相应推断的步骤得到的结论。相反,如果我们知道他有倔脾气,那么,见到他经常和人抬杠,也就见怪不怪了。为此,琼斯和戴维斯提出,要从一个人的行动推断他的人格特质首先必须考虑社会赞许欲望这个要素。

社会赞许欲望,即这种行为是能为社会上的一般人所期待、希望和接受得了的。凡是大多数人越喜欢的行为,受社会的赞许就越高。但是,人为了获得社会赞许,那些表面上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并不一定反映他的人格特质。例如,我们常说的“口蜜腹剑”就是这个意思。通常,把一个人的越轨行为,看做是他的个性特征,其实不然,这不过是他被欲望所指使。例如,《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越轨行为,仅仅是为了一点对食物的欲望。冉阿·让本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的人。他穷困潦倒,度日艰难,为了不让家人挨饿,迫于无奈,他偷了一个面包,被当场抓获,判定为“贼”,锒铛入狱。

出狱后,他到处找不到工作,饱受世俗的冷落与耻笑。从此,他真的成了一个贼,顺手牵羊,偷鸡摸狗。

警察一直都在追踪他,想方设法要拿到他犯罪的证据,把他再次送进监狱。他却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了。

在一个大风雪的夜晚,他饥寒交迫,昏倒在路上,被一个神甫救起。神甫把他带回教堂,给他吃的,让他住下。但他在神甫睡着后,却把神甫房里的所有银器席卷一空,因为他已认定自己是坏人,就应该干坏事。

不想,在逃跑途中,被警察逮个正着,这次可谓人赃俱获。当警察押着冉阿·让到教堂,让神甫认定失窃物品时,冉阿·让绝望地想:

“完了,这一辈子只能在监狱里度过了!”

谁知神甫却温和地对警察说:

“这些银器是我送给他的。他走得太急,还有一件更名贵的银烛台也忘了拿,我这就去取来!”

冉阿·让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警察走后,神甫对冉阿·让说: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新开始吧!”

从此,冉阿·让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努力工作,积极上进。后来,他成功了,毕生都在救济穷人,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这说明,想赢得社会赞许的欲望,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要能够优化自己不合社会规范的欲望行为。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临。两国素有敌意,在边境上各设界亭(哨所)。两边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里都种了西瓜。梁国的亭卒勤快,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国的亭卒懒惰,不锄不浇,瓜秧又瘦又弱,惨不忍睹。

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风高,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扯断。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非常气愤,报告给县令宋就,说要以牙还牙,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

宋就说:

“楚亭的人这种行为当然不对。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就更不对,那样未免太狭隘,太小气了。你们照我的吩咐去做,从今天开始,每晚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也长得好。而且,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后觉得有理,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亭卒把这件事报告给自己的县令,楚国的县令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上报楚王。楚王深感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以示歉意。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邻邦。

《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里的“变”,正是指自己“变”——调整自己的欲望状态。

改变自己的欲望,实质就是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但凡持有社会赞许欲望的人,都像是一个经过修炼的禅者,也像是一个“朴实的心理学家”。诚如美国一些学者所研究的结果:“一种真正以友谊待人的态度,引起对方友谊反应的比率高达60%~90%。”这实际上就是想获得社会赞许的心理反应。

精要提萃

要想赢得社会赞许,就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要能够优化自己不合社会规范的欲望。纠正、修正错误的欲望,也就是优化欲望。

4.知心懂欲才能进步成长

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从简单的感觉、知觉到复杂的想象、思维、动机、兴趣、注意、情感、意志、性格等,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但是,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是死板、机械地如同镜子照映物体一般。人对当前现实的每一种欲望的反映,都是同他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个性特点、知识经验、世界观等相联系的,都是同他当时的心理状态相联系的。因而,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外界影响的反映不尽相同。比如同一班学生,听同一教师讲同一节课或看同一部电影,各人对教材的掌握和对电影的理解都是不完全相同的。现实是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人们对同一客观现实的反映却依个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世界观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也可以说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欲望反映总是通过具体人实现的,总是带有个人特点的。人的反映、人的心理的这种主观性(病理状态的除外)绝不是人的心理、认识的弱点。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人对当前事物的每一反映都有过去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参与而起作用,从而保证了人的认识、反映的不断深入。

人的心理欲望所反映的是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源泉。对人来说,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自然环境:天地日月、山岳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这既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环境,是人改造的对象,也是人的心理欲望的源泉。社会生活:名望地位、城市乡村、街道房屋、生产劳动、工具厂房、人际关系等,则是人心理的更重要的欲望源泉。

1920年印度人辛格一次在狼窝里发现两个小女孩。小的约2岁,很快死去了。大的约8岁取名卡玛拉。卡玛拉用四肢行走,用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她舔食流质的东西,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从不吃人手里拿着的肉。她害怕强光,夜间视觉敏锐,每到深夜就号叫。她怕火,也怕水,从不洗澡。白天蜷伏在墙角里以腰臀部着地睡觉,即使天气寒冷她也撕掉给她御寒的衣服和毯子。

经过辛格的悉心照料与教育,她两年才学会站立,4年才学会6个单词,6年才学会直立行走,7年才学会45个词,到17岁临死时只有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水平。卡玛拉失去了社会生活条件,没有言语交际,没有劳动工具,从而失去了通过言语交际或制作运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劳动以及其他社会生活以获取人类知识经验的可能性。因此,尽管她是人生的孩子,具备产生人的心理的物质前提——人的大脑,但她只是生活在动物生活的自然环境里,她就没有人的心理欲望追求,经过多年的教育和训练,17岁的卡玛拉仍只有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水平。

可见,社会生活条件在产生人的心理欲望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心理欲望,应当是根据对现实的反映来行动的。不必说复杂的生产劳动依存于人对材料、工具的性质的反映,即使极其简单的饮食活动也是在心理反映调节之下完成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甚至人吃饭喝水,也是受了反映在他头脑中的饥渴感觉之影响而来的;停止吃喝,则是因为饱的感觉反映在他的头脑中。”

正是在人按照自己对现实的反映而行动的时候,人对现实的欲望反映的正确与否,人的认识是否同一于外界,将受到行动的检验。恩格斯说:“当我们按照我们感知的事物特性来利用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让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如果这些知觉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关于这种事物可能有什么用途的判断,必然也是错误的,而我们的尝试就必然要失败。可是,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它的观念,并且产生我们所预期的目的,那么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关于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是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相符合的。”

“狼孩”卡玛拉之所以没有人的欲望心理,归根结底是她脱离了人类社会,没有条件从事人的实践活动。而后来的十年卡玛拉之所以“恢复”了几分“人性”,学会了直立行走,学会了一些单词,则是她回到了人间,开始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结果。事实上,人们的欲望需求不仅对心理欲望的发生发展有利,而且对心理的物质本体——大脑本身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人脑的正常发展也是在人的后天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的。

认知心理过程,是知己知彼、战无不胜的“尽心知性”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人成熟、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因此,古今中外名人志士,在学业上、事业上有造诣的人,莫不具有这方面的学问。

中国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自我剖析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从15岁开始致力于学习,到70岁时还说出“假我十年学《易》”的话来。《易》是什么书?《易》是中国玄学,也是涉及个人与国家的得失兴亡史,中国许多有智慧的人物,莫不从中学会了“功成身退”、“变动不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精神。

精要提萃

认知心理过程,是知己知彼、战无不胜的“尽心知性”的过程。谁掌握了心理学的话语权,谁就可以在人生的竞技场战无不胜。

5.时刻以健康向上的标准要求自己

一部人类史,就是欲望牵引着人类不断进化、不断发展的历史。几乎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生命都是有欲望的,所不同的,只是在需求层次上有复杂与简单、原始与高级之分。人的欲望主要由生理的与精神的两方面构成,满足正常的欲望,是人类文明的表现。然而,欲望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却是恶魔,一旦失控,就会把人引向邪恶。胡长清、成克杰是如此,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也是如此。

古人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都是欲望惹的祸。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问题是看追求什么。若是追求获得更多的知识,追求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就是一种崇高的追求;追求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追求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也是人之常情;若是一味地追求名利、地位、女色,则就十分危险了。人一旦陷入追逐金钱、权力、美色的旋涡,就很难自拔。这两年告破的几起特大腐败案中,几乎都与女色牵连——为了满足无止境的情欲,就得不择手段地捞钱。欲望绳索的两端,一端是享乐,另一端是死亡;从享乐开始,以死亡结束。正是因为欲望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所以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不断完善着伦理道德、法律法规,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束缚邪恶的欲望。

老子说人“无欲则刚”。这多半是夸大了欲望的负面影响。铁石心肠,无私无畏,哪怕是天仙下凡,他亦无动于衷。这样的人固然不可战胜,但恐怕世上少有。这种禁欲主义的思潮,古今中外都曾有过,实践证明,它是违反人类本性的,是不人道、不文明的,因而也是要坚决反对的。“文革”10年,禁欲主义再度猖獗,连男女青年拉个手、亲个嘴,都被列入“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之列,仿佛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仿佛无产阶级就不能要富裕的物质生活,就不能有男女之欢。这完全是反人类的逻辑。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人们正当的欲望开始得以满足,并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有些人则跳出禁欲主义的火坑,又陷入纵欲主义的泥潭,成天热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沉湎于腐朽的生活方式之中。他们大概忘了,欲望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失控,会要了自己的命。

人的欲望是多方面的,是多层次的,我们提倡尽可能地满足正当的、高层次的欲望追求,以期不断完善自我。欲望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使欲望朝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轨迹运行,就必须每时每刻以高尚的伦理标准要求自己,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自己。

精要提萃

做人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而驾驭欲望这匹烈马,是做人的基本功,因而,每个人都得好好修炼才行。

6.大凡成功者,优化欲望必先修炼做人

蒙泰湟说,人是“不可思议的,自负、浮躁和不稳定的,很难对他们作出任何可靠的、一致的判断”。

大多数社会学家则强调人的行为的规律性、某些社会性行动的反复发生,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生活中的条理性和可测性。因此,社会学家说人是有社会习惯的生物。社会学家争论说,如果人当真像许多人文主义者所描述的那样,那么我们就根本不会有我们所熟悉的这些制度,也不会有任何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了。

精神分析学固然不强调人多变的、反复无常的品质,但它也不会把社会冲动称为人类行为中最常见的一种倾向。更确切地说,它认为人是受根深蒂固的生物驱力所支配的,受到不断要求得到满足的、本能的贪婪的欲望所支配的。这个概念把人置于跟社会对立的地位。它认为人不过是一种受到松散束缚的动物,人的本性随时都可爆发出对社会来说是破坏性的行为。弗洛伊德在写给范·埃登博士的一封信中,将这个观点总结为:“精神分析学的结论是……人类原始的、野蛮的和邪恶的冲动并没有在任何人身上消失,而是继续存在着,尽管是在一种被抑制的状态——在无意识中……一有机会它们的活动就会表现出来。”

精神分析学的研究表明:我们的才智是虚弱的、从属的东西,是我们的冲动和情绪的玩物和工具;我们每个人的举止是机灵还是愚笨的,就得看我们的心情和内在的阻力是如何命令的了。

过去,有三个普遍流行的关于人的概念,它们被称为霍布斯观点。在这个体制中支配着人的不是本能的性欲,而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性动力。人力求为他自己或他的群体尽可能多地攫取财富、权力和威望。他不照顾任何人,除非那个人是能使他的欲望得到满足所必需的一个条件。在这幅图画里,这个世界是被暴力和欺骗行为控制着的,每个人都与所有其他的人为敌。根据这个观点,只有国家的权力才能防止个人反对全体和全体反对个人的争战。

西方的(更不消说全世界的)政治哲学中所包含的人的形象,远远不止这三个概念,然而就我们的目的而言,以这三个概念作为代表性的观点就够了,我们可以把社会学中最流行的人的概念与它们相对照。

与受本能支配的人和无理性的人相反,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人的观点。社会人是其动物本能已被社会化过程驯服了、改造了的生物。大多数社会学家认为我们在各地见到的人,甚至在最原始的部落里,他们原始的、未开化的动物天性已被长期的社会学习过程压制住了。这就使他们的生物性动力能沿着社会所能接受的渠道发展,并且的确往往把他们受本能支配的精力改变成了最高尚无私的社会冲动。

那么,我们拿什么来优化本能欲望?

人们对本能欲望的追寻、发挥,直至取得丰功伟绩,都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其他实践中经常发生的认识活动。人正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各种认识活动,特别是通过思维活动,在头脑中不仅经常保持着对当前可感知的事物的状况和作用的辨认,而且还保持着过去曾感知过的事物的情况并推想将来会发生的事物的情景。这就是我们在头脑中经常会形成的关于客观现实的事物、感知到的事物以及思维到的事物(其中有些可能只是设想的)的种种映像。这就是一个人在清醒时的潜意识欲望情况。

然而,人们并不是冷漠地反映世界、认识世界的。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常常带着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认识世界的,而是常常根据一定的目的,为了一定的欲望的需要,或抱着一定的态度去认识世界的。人们对一定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就会对它产生一定的倾向或意向而有所作为。人们通过自己的意志行动,积极地去解决欲望或愿景,并在实践中获得了新的认识。人们的注意、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等欲望,正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这样或那样的具体形式所表现的心理倾向性和能动性。

但是欲望是主观的东西,正如列宁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同样,人的欲望有很多,但真正能够满足人本身的欲望也不是应接不暇,或说来就来。对此,为了达到目的,人们会去努力奋斗。

为某种欲望去努力奋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须有冷静的态度,容不得急躁和浮躁的举措。每个人在清醒时,他的头脑中总是进行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围绕着生命的主题:本能欲望。如果是早春已过的季节,你漫步在一个庭院里,阳光照到你的身上,你觉得温暖;春风拂面,你觉得凉爽;你听到枝头小鸟的叫声,闻到树丛中野花的香气,看到一丛翠竹的碧绿颜色。这些温暖、凉爽、叫声、香气、碧绿等,就是你通过你的感觉器官得到的各种感觉。在这些感觉的基础上,从当前你亲身接触的事物中,你一一辨认出这是阳光、那是风,这是小鸟、那是花、那是竹子等,这些就是你对事物的知觉。当你看到这一派暮春的景色,你也许自然而然地想起过去你读过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名句,这就是记忆。春去夏来,原来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的诗人却把这时令的更换说成是风雨把春送归去的;有的诗人还说是“三月柳花轻复散,飘扬淡荡送春归”的;更有的诗人说是“黄鹂啼得春归去,无限园林转首空”的——你知道,这是出于诗人的想象。又如,你早上醒来,推窗四望,见阴霾密布,燕子低飞,墙基石湿漉漉的,你由此间接地推知:周围的空气湿度大,气压低,快要下雨了。这是你开动脑筋进行思维的结果。

大凡成功者,皆能临事三思而后行。能三思,这正是人最重要的优化了的本能欲望。

精要提萃

为某种欲望去努力奋斗,须有冷静的态度,容不得急躁和浮躁的举措。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大凡成功者,皆能临事三思而后行。能三思,这正是人最重要的优化了的本能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