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处世哲理故事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立仁立信 至诚至性

故事1 忠信仁义:孔子五品分人

【金玉良言】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故事精选】

孔子认为人可分为五品: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鲁哀公问孔子道:“请问如何行事就算是庸人呢?”孔子回答说:“我所说的庸人,嘴里说不出有道理的话,心里不知思虑;不懂得选择贤能善良的人,把自己托付给他,让他分担自己的忧困;行动没有目的,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每天都在忙于选择事物,却不知道什么东西可贵,盲目跟从外物的驱使,却不知自己应该有个什么归宿;放任利欲侵害自己的本性,心情日趋败坏。像这样行事的人,就算得上是庸人了。”鲁哀公说:“好。请问如何行事算是士呢?”

孔子回答说:“我所说的士,虽然不能穷尽各种道术,但总要有所遵循,虽然不能事事做得尽善尽美,但总要能够落实。所以士对于知识并不求多,而是追求所掌握的知识达到精深的程度;他们对于言语也不求多,而是追求使自己讲的话精当;他们还不妄求多做,而是追求用最恰当的方式来做事。所以对于他们,知识既然已经取得了,言语既然已经说出来了,行为既然已经发生了,就好像是生命、肌肤不可改变一样。因此,富贵并不足以替他增加什么,卑贱也不足以损害他什么。能够这样行事的人,就称得上是士了。”

于是鲁哀公又问孔子如何行事才算是君子。孔子回答说:“我所说的君子,说话讲求忠信,但内心并不以道德高人一等自居;行为讲求仁义,但并不露出得意的神色;思考问题明白练达,但言辞并不锋芒毕露。这样就让人觉得谁都能够比得上他似的,这就算是君子了。”

尔后,孔子又向鲁哀公讲了贤人的标准,就是“行动合乎规矩,又不觉得本性受到压抑;言语足以为天下效法,但却能保证自己不为人言所伤;掌握着天下的财富,但却没有不义之财;恩惠遍及天下,而自己又不用为贫困所忧虑。能做到这些,就算得上贤人了”。

接着孔子又向鲁哀公讲述了大圣的标准,他说:“我所说的大圣,是通达大道、有无限的应变能力,明了万物情性的人。大道,就是借以变化而造就出万物的法则;情性,就是生来如此,难以变换的本性。所以,他要做的,是辨别天地间的万物,他对事物的明察洞悉就好比是日月,他还要像风雨一样普施于万物。他的态度虽说是平平和和,但他的行为是不可仿效的,就好像是天的儿子,他的行为是人们不可理解的,百姓们浅薄,所以不可能认识到他所从事的事情。这样的人,就叫做大圣了。”

孔子对于人物的这段品评,最基本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人能不能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识大体。以此为根据,孔子把人分为庸人、士、君子、贤人、大圣五个层次。应当看到,在这些层次之间有精与粗的差别,更有大道与小道的差别。其实,在孔子看来,鉴别人的标准与一个人自我修养的标准是一致的。孔子树立起这个一般的对人的衡量标准,实际上在于他期望人们对于人生都有一种理性的自觉。

【处世妙方】

子张问孔子怎样提高道德修养,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可以提高道德修养。奉行中庸之道就要做到仁爱和诚信。”

古语云:“德不高则行不远”,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与他人患难与共,共担荣辱。修养是“仁”的前提,“仁”又是言行举止的前提,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运用中庸思想,将“仁”用最佳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人交往,那么,人际关系也会达到最佳的境界。

故事2 仁德无敌:羊祜被人尊敬

【金玉良言】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故事精选】

西晋时代,有一个被后人认为是可以同孔子的得意门徒颜回相媲美的大臣。他就是定计灭吴的荆州都督羊祜。当时西蜀已灭,羊祜驻守荆州,与他对垒的是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他们是对手,又是相互敬重的朋友。陆抗曾称赞他说:“羊祜的德量,可与乐毅和诸葛孔明相比。”作为敌手,这种对敌方仁德的称赞,在历史上实属少见。这足以看出羊祜品德之高尚及感召力之强。

羊祜为政宽柔,为人朴实。他治理荆州,体恤民情,爱民若子,而自己又立身清价,为民表率,所以极受敬重。他拒绝晋武帝司马炎在洛阳为他建宅。女婿劝他购置产业以为年老所养,他说:“作为大臣去谋私产,必然损公,这是最要切忌的。”

对于下属,他与之同甘共苦,时常一身便服,与士兵交谈。一与昊相抗,在暂无并吞可能时,他以仁德与之友好相处。军队入吴境,割了庄稼,他让入留下价值相等的绢作为补偿;在边境打猎,遇到禽兽为吴人所伤,掉在晋国境内的,他都派部下包好送给对方。

与陆抗交战,他从不为偷袭之计。部下提奇策,他常顾而言他,把话题扯开。陆抗敬佩其德量,一次送酒于他,别人怕有毒药,他饮之不疑。后来,陆抗生病,羊祜送了药去,告诉说:“这是我刚配好的药,还没有来得及吃,听说你得了病,先给你送去。”陆抗吃用不疑,并对劝诫他的人说:“羊祜不是会下毒药的小人。”

羊祜这种以德仁为政的品格,后入曾为之感慨不已。历代诗人如陈子昂、李白、杜甫、范仲淹、苏轼等都对这位前贤怀着深深的敬意,留下过咏唱他的诗篇。

羊祜逝去时,他从政十年的荆州一带,人们感激他的恩德,自动罢市三天,以志哀悼,连东吴的边防将士,闻耗亦为之泪下。荆襄百姓为避讳其名字,屋室都以“门”相传。改“户曹”为“辞曹”,因为“屋”、“户”与“祜”字同韵。其仁德所感,竟至于此。对一个臣相来说,这当是最高的赞誉了。

欧阳修曾说:“叔子(羊祜字)以其仁令人思之尤深。”应该说,这是真正道出了羊祜的为政本质的。对于领导者,使人心神往而向之,以人格品德高尚而引人怀念,这既是一种理想,也应是一种现实的努力方向。

【处世妙方】

度量小就难以容人容物,心志小就难以廓然而大公,见识小就难以高远而悠久。执小就陷于自私,自私就一事无成。执私就拘泥于私,执亲就拘泥于亲,执戚就拘泥于戚,执于师友就拘泥于师友,执于党派就拘泥于党派,无所不执就无所拘泥。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际交往是互动的、双向的,所以,一个能以仁爱之心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就用仁爱之心爱他;一个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要想得到别人的敬爱,就必须首先敬爱别人。

故事3 仁者爱人:子产受人爱戴

【金玉良言】

何为“仁”?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旨归;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故事精选】

子产不仅是孔子的弟子,还是春秋时期郑国卓越的政治家,被推许为“春秋第一人”。复姓公孙,名侨,出生于郑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子国是郑穆公的儿子。公元前554年,子产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子产一直致力于外御晋楚、内抑强宗,匡救风雨飘摇的政治危局。披斩盘根错节的社会荆棘。他有着很强的“人道”思想,认为人道先于天道,为人廉明奉公,豁达宽容,很得民心。

有一天。从晋国来了一位说客,对郑国宰相子产说:“丰卷过去反对过你,并且曾率兵攻打过你的家,他那次失败后逃到了晋国,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丰卷近来悔过自新,想回到自己的祖国来,却又怕你不同意。”

子产说:“对于我这个人,丰卷是知道的呀。平时,我只嫌朋友太少,丰卷要是能成为我的好朋友,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啊。”

没过多久。丰卷回到了郑国,受到子产的热情接待,还对他委以重任。子产正是凭着这样的心胸和度量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爱戴和合作,被评价为“德过管仲”。后世的相国、辅政大臣很少有能够及得上他的。

仁者爱人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对待民众也需要以仁义为本。刘邦入咸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广施仁德。

刘邦的军队先入关中,目标直指咸阳。即将给垂死的秦王朝最后一击。

楚军到达灞上的时候。离咸阳还有数十里远,秦朝宫廷就已发生内变。秦王子婴杀死了大奸臣赵高,带着皇帝的玉玺符节,亲自向刘邦投降。秦朝国祚至此而亡,距始皂帝统一六国算起,仅仅享国十五年。

秦王投降之后,许多人建议杀了他。刘邦说:“当初楚怀王之所以会选我另率一路楚军,从西方进攻关中,就是因为我和其他将领不同,待人温和,处事宽大,善于抚慰民心。况且子婴自动投降,如果杀害他,这是最不义的事。”

于是将子婴交由属下看管,然后进人咸阳城。

咸阳乃天下第一大城,秦朝搜括的民脂民膏几乎都聚集在此。看到那阿房官的富丽堂皇,以及后宫上千嫔妃佳丽,刘邦一入皇宫,就再也舍不得出来。但这时樊哙和张良却很清醒地劝阻刘邦,刘邦于是封闭秦国的重宝财物和府库宫殿,把军队带回灞上驻扎。

刘邦又召集关中的百姓,宣布说:“秦朝的律法十分严苛,说句秦朝坏话就要被灭族,私下交谈就要被处死刑。根据楚怀王所下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所以将来我就要成为关中王了。现在我在此宣布:杀人者处以死罪。伤人和抢夺财物者依法判刑。除了这三条法令之外,其余秦朝的旧法全部作废,百姓和以前一样正常平安地生活,不需要再担心了。”

百姓们知道了,无不感佩刘邦的宽仁。

刘邦并且派人随同秦朝的宵吏去其他乡县传达他的指示,百姓们都很高兴,争相带善牛羊酒食来给军士们享用,刘邦却拒绝不受,说:“军中的食粮还很足够,我不想增加百姓的负担。”

百姓们听了刘邦的话,非常感动,生怕到时候这样仁慈的人不能当他们的王。刘邦赢得了关中百姓的向心,对日后的统治有很大的助益。

【处世妙方】

古语云:“德不高则行不远”,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与他人患难与共,共担荣辱。如果事事都要计较得失,心胸狭小,就会使得一些小的恩怨成为仇恨。如果把一切恩怨放一旁,一心扑在事业上,就很容易化敌为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德不孤”,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无援的,形单影只的必定是品德败坏的人;“必有邻”,人们愿意与有道德的人交往,而且有道德的人要尽量去结交那些与自己道德品质相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