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处世哲理故事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藏锋露拙 明哲保身

故事1 顺宗守拙成大业,杨晾显能遭废弃

【金玉良言】

藏锋露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锋芒引伸指人显露在外表的才干。有才干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恰当的场合显露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露才一定要适时、适当。时时处处才华毕现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导致做人及事业的失败,不是智慧者的所作所为。

【故事精选】

唐代的顺宗在作太子时,亦好作壮语,慨然天下为己任。太子有能名,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先决条件。但太子能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所以又会常遭父皇的猜忌而废默。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顺宗作太子时,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王叔文于是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敏感问题,你若过份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灌耳,于是立刻闭嘴默言。

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了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而隋炀帝的太子杨晾就没那么好的涵养了,一次父子同猎,扬帝一无所获而太子满载而归,扬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求晾罪失”,把杨晾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处世妙方】

顺宗和杨晾同是太子却下场迥异,进退取舍之间智慧无穷。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俗语日: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养壮了,必定是一刀的结局;人出名了,必会招人侧目而视,是惹祸的根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学会保全自身,不能过于冒进,不能偏激,要时时处处掌握好这个度。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中间的“不得不”就是迫不得已的意思,如果强出头,后果就是“头破血流”,谁也不会傻到这样的地步。其实,说起来都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这就需要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要懂得运用“中庸”万事不可偏激,不可走极端的思想态度,做到恰当地处理方式,“退进”都能合乎“中道”。

故事2 范蠡勇退保身,文种居功惹祸

【金玉良言】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故事精选】

范蠡作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二十多年,功勋卓著。

早在勾践三年,越王听说吴王夫差正日夜练兵要来攻打越国报父仇,便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兵讨伐吴国。范蠡苦苦劝阻,勾践不听,结果被困会稽山。生死存亡关头,勾践向范蠡认错,并求教解围的办法。范蠡献计委曲求全,以图东山再起。

求和成功回国后,越王要把整个国政托付给范蠡,范蠡对越王说:“带兵打仗文种不如我,治理国政我不如文种。”把治国大权让给文种,自己却主动争取去吴国作卑贱的人质,受尽屈辱,两年后才回到越国。

回国后,范蠡又辅佐越王励精图治,转弱为强,后来终于大败吴军,困吴王于姑苏山。当吴王派使者前来求和时,范蠡劝越王毋忘当年会稽之耻,不许求和。结果,吴王自杀,越国取得了彻底胜利。

越王勾践在灭吴之后,横行于江、淮地区,各个诸侯都来朝贺,号称霸王,勾践成为春秋战国之交争雄于天下的佼佼者,范蠡也由于出谋划策,立下功劳而官封上将军。

有一次,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同乐,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看到后,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他想:越王勾践为争国土,不惜死伤无数,而如今如愿以偿了,便不想论功行赏。常言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安。到现在,我已经给越王深谋远虑了二十多年,既然已经功成名就了,不如趁这个机会激流勇退。想到这里,他毅然向勾践告辞,请求辞官回乡,过归隐的生活。

勾践面对这个请求,不由得很是为难,迟迟说道:“先生要是留在我身边,我将与你一起分享越国,但是倘若不按照我说的做的话,就一定身死名裂,妻离子散。”政治头脑十分清醒的范蠡,对于世态炎凉,体味得格外透彻,明知“共分越国”绝对是一句空话,不敢对此心存奢望。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

事后,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属与家奴,乘船过东海,来到齐国。范蠡跳出了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还在越国,就写了一封书信,劝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一闻此言,如梦方醒,便假托有病,不去上朝理政。没想到,越王的手下大将樊笼业早有所防备,再不容他展翅起飞。不久,有人诬告文种图谋作乱,勾践不问青红皂白,赐予文种一剑,说道:“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已灭吴,其四深藏先生胸中。先生请去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这分明就是赐死的意思。再看越王所赐之剑,就是当年吴王命伍子胥自杀的“属镂”剑。文种眼看事已至此,一腔孤愤难以言表,无可奈何,只得引剑自刎,含恨而死。

范蠡在齐国海滨自食其力生活,因为贤达而声名远播,齐国人又要请他为相。他坚辞不受,再次远走高飞经商,号陶朱公,成为当时天下第一的亿万富翁。

【处世妙方】

《越绝书》卷六评曰:“(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又云:“始有灾变,蠡专其明,可谓贤焉,能屈能伸。”现在看文种、范蠡两人的不同结局,可知这话一点都不假。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范蠡深谙天道,功遂身退,可以说是明智得很。这种明智从哲学上说,是基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走上顶峰以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的发展。所谓乐极生悲,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都是说的这个道理。

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就是说:局势危急的国家不能进入,局势混乱的国家不要在那里生活。天下有道的地方,就去施展你的才能,不讲道行的地方,就应该隐居而不出。孔子的这句话就是要让人认清局势,在乱世要采取全身而退的方略。在面对危急、混乱情况的时候,也要做到该退则退,该忍则忍。

故事3 “聪明”杨修遭妒被杀,“愚钝”僧虔平安无事

【金玉良言】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故事精选】

杨修是曹营的主薄,他在三国一书中,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四十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悼入帐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薄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悼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悼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撞关,到蓝田访蔡邑之女蔡琰。蔡邑是曹操的好友,盛孚才名,但因哭董卓之尸被王允下狱绩死。

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葫茄十八拍》,流传入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琐。凶奴王惧曹操势力,送蔡琰还汉朝。曹操把蔡琰许配董祀为妻。曹操当日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羹臼”八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未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行三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辤”四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巫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

曹操怕人暗杀他,常盼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然后又上床睡。不久他起来后,假意问谁人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

那么,曹操斩杨修对吗?不对,因为曹操挟怨杀人,是带着积怨公报私仇的。“门”内添“活”事件,曹操对杨修是“心甚忌之”;“一口酥”事件是“心恶之”;梦中杀人事件是“愈恶之”。一次比一次憎恨杨修,借着乱传军令,曹操名正言顺斩了宿怨。故此,这不是从大局出发,从严令军纪上杀杨修的,他之开杀戒,开得不对。

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第一,才不可露尽。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我看过的一些资料说,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好写诗,写过数万首诗。他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都很聪明,明明知道那是很浅的学问或狗屁不通的对联,也不说破,故意苦思冥想,并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果然喜孜孜的皇帝说了出来,于是大臣一片礼赞之声,把个皇帝老儿喜得不得了。

杨修犯的正是这禁忌,你处处出尽风头,那魏王还能英明得了吗?这不是叫人赞扬你而冷落了主人么?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第二,事不要点破。譬如鸡肋,曹操正苦思于此,不知如何解脱,你捅穿这层薄纸,就是羞辱了他。这是杨修死因之二。

以上两点,是杨修的死因,也是为人在世要吸取的教训。

同杨修相比,僧虔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然而相比杨修的“聪明”,僧虔却显得有些“糊涂”。

南朝刘宋王僧虔,东晋王导的孙子。宋文帝时官为太子中庶子,武帝时为尚书令。年纪很轻的时候,僧虔就以善写隶书闻名。宋文帝看到他写在白扇子上面的字,赞叹道:“不仅是字超过了王献之,风度气质也超过了他。”当时,宋孝武帝想一人以书名闻天下,僧虔便不敢露出自己的真迹。大明年间,常常把字写得很差,因此而平安无事。

所以有才华的人必须把保护自己也算作才华之列。一个不会自我保护的人有才华,却使才华过早的埋没,而不能为社会作更多的事。

【处世妙方】

一个人的聪明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如果用的恰当就能帮助自己完成许多的事,或者在社交过程中处在有利的位置,但这把刀子的使用也有它的规律,比如在切菜的时候,要按顺序来切,不能乱切一通,要不然也会划伤你的手。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推此及彼,在待人处世的时候也不能锋芒毕露,不要咄咄逼人、放任自己而口无遮拦,更不要自作聪明,若不然会聪明反被聪明误,给你带来许多无味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