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处世哲理故事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端庄沉稳 守善持中——奉行中庸修身自省的故事》:不偏不倚 顺势而为

为人处世,应该积极进取,还是要消极避世?应该铁骨铮铮,还是要唯唯诺诺?应该与人为善,还是要唯利是图?应该凡事争先,还是要与世无争?应该诚信为本,还是尔虞我诈?应该绝对周全,还是留有余地……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意思是说,立身做人最好的原则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保持相对完美而不求尽善尽美。中庸处世原则是最受中国古人推崇的立身原则,秉承这一原则,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和尺度,就能使自己立于左右逢源、进退自如的不败境界。

奉行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内心正直、仁爱为本,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在跟人相处的时候,特别要求我们要转换立场,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最后,要真不断反省和改进自己的行为与过失,在思索与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故事1 恰到好处的中庸哲学

【金玉良言】

人在处世过程中要学会运用“中庸”思想,万事之前,权衡两端,透析明辨,把握其中症结,找到正确方向,用变通的技巧,“不偏不倚”“深中肯綮”的方式,去区别对待。这样,在与人交往中就能够实现双赢,人际关系就会达到最佳的效果,人与人之间也就会更加和谐。

【故事精选】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夏问老师:“颜回这人怎么样啊?”孔子说:“颜回呀,他在诚信上超过我。”

又问:“子贡这人怎么样啊?”回答说:“子贡在敏捷上超过我。”

又问:“子路这人怎么样啊?”回答说:“子路在勇敢上超过我。”

又问:“子张这人怎么样啊?”回答说:“子张在庄重上超过我。”

子夏站起身,问孔子说:“那么这四位为什么都拜您做老师呢?”

孔子说:“坐下吧,我告诉你。”

“颜回虽然诚信,却不知道还有不能讲诚信的时候;子贡虽然敏捷,却不知道还有说话不能太伶牙俐齿的时候;子路虽然勇敢,却不知道还有应该害怕的时候;子张虽然庄重,却不知道还有应该诙谐亲密的时候。所以他们才认我做老师啊!”

【处世妙方】

现在有不少人将“中庸之道”视为贬义词,并攻击它腐朽没落。这是对中庸的不了解或曲解,“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中庸思想要求做人处世不能偏激也不要走极端。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孔子都发现了道德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偏激,一是退缩。而又同时认为在上述两种错误倾向之外,惟一正确的行为是“中庸”即“适中”。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意思是说立身做人最好的原则是不偏不倚,保持相对完美而不求尽善尽美。中庸原则是最受中国古人推崇的立身原则,秉承这一原则,凡事求得和谐、维持平衡,把握好做人做事的分寸和尺度,就能使自己立于左右逢源、进退自如的不败境界。

故事2 尊重规律的中庸之道

【金玉良言】

孔子云:“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那究竟什么是中庸的本意呢?“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就是指合理、适当、协调、恰到好处、不走极端。庸,就是要坚持原则,尊重规律。

【故事精选】

有一只美丽的海鸟,飞到战国时期鲁国京城的郊外,停在一棵树上。京城的人谁也没见过这种鸟,都以为是一种吉祥鸟。

鲁国国王看到了,也高兴得不得了。心想:“飞来了神鸟。这可是个好预兆,看来要有大富大贵降到我的头上。”他就叫人把那鸟逮住了。怎么喂养呢?鲁王又想:“神鸟可不能像一般的鸟那样,关在笼子里养着。我一定要让它的生活跟我的一样。否则,让神鸟怪罪下来可不得了。”

于是,好心的鲁王就吩咐仆人,把那只鸟供养在庙堂里。每天叫人吹乐打鼓给它听,献出最好的美酒请它喝,杀猪宰羊,把最肥最鲜的肉献给它吃。对鸟照顾得够好了,可是那只鸟却一点儿也不领鲁王的情,吓得惊慌失措,在庙堂的顶棚上,一会儿害怕得飞来飞去,一会儿恐惧地躲藏起来。什么美酒啊,肥肉啊,音乐啊,它根本不知道那是鲁王专门献给它的。一天,两天,海鸟不吃也不喝。到第三天,那只海鸟就死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外表再美丽的鸟。它的本质仍然是鸟,而中庸的境界如同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一般,不会违背事物的本来面貌和自身规律。这样做才符合中庸之道,才是不会破坏大自然的无为之道。百姓也同样会安贫乐道,天下也自然太平和乐。下面这个故事正说明了尊重规律的重要性。

孔子到吕梁山游览,见一男子在那里游水,便赶上去问他:“吕梁瀑布深几十丈,流水飞沫远溅几十里,鱼鳖也不能浮游,刚才我看到你在那里游走,以为你是有痛苦而寻死,便打发学生沿着流水来救你。你游出水面,披头散发,一面走,一面唱,我以为你是鬼怪,但仔细观察,还是人。请教你,到这深水中去有什么办法呢?”那男子说:“没有,我没有办法。水回旋,我跟着回旋进入水中,水涌出,我跟着涌出水面。顺从水的活动,不自作主张,这就是我能游水的缘故。”所以,随机应变,与物迁移,不固守一端,不固执一辞,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会儿前,一会儿后,这就是真正的通达之士了。

【处世妙方】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做事时要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顺乎事物的自然秉性。既然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为人处世中以之为标准就是自然而然的行为,不应该是什么难事。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然而,对顺乎自然的本性做事情,决不可以理解为什么事情也不去做了,干脆守株待兔、听天由命。顺乎自然地做事情,只可以理解为是我们为人处世的“隐规则”,是以“做”事情为前提的,凡事不能蛮干,不要做与本性相违背的事情,不自以为了不起而做事张狂,不逞强好胜地扭曲自己的本性,这才是顺乎自然的真正寓意。

故事3 顺应天道的中庸智慧

【金玉良言】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故事精选】

楚国人士尹池为楚国出使到宋国去,宋相司城子罕在家里宴请他。子罕故意让士尹池观看他家院子周围的情况。南边邻居的墙向前突出却不拆了它取直,西边邻居家的积水流过子罕的院子却不加制止。士尹池询问这是为什么,司城子罕说:“南边邻居是工匠,是做鞋的。我要让他搬家,他的父亲说:‘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现在如果搬家,那么宋国那些要买鞋的,就不知道我的住处了,我将不能谋生。希望相国您怜悯我。’因为这个缘故,我没有让他搬家。西边邻居院子地势高,我家院子地势低,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没有加以制止。”

士尹池回到楚国,楚王还要发兵攻打宋国,士尹池劝楚王说:“不能攻打宋国。它的君主贤明,它的相国仁慈。贤明的人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别人能为他出力。楚国去攻打它,大概不会成功,而且要被天下人所耻笑!”由于士尹池到宋国进行了调查研究,因而阻止了楚王攻打宋国。世人沿着合乎天理的大道前进,人们的胸襟自然恢宏开朗,自己前途光明无限。宋国国相子罕,以正治国,以德为本,必然得到人们的拥护,而且以自己的仁德阻止了楚国攻打宋国。反之,假如子罕充满了私欲,那么私欲的道路却是非常狭隘的,根本就谈不上个人的前途事业,只要往前走一步就会弄得满身污浊,久而久之会陷进泥潭中,也就无法以自己的仁德阻止楚国攻打宋国了。

【处世妙方】

像子罕这样顺应中庸之道行事的人,即便是敌人也对他肃然起敬。

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为什么连敌人都对子夏如此恭敬呢?是什么让子夏如何有魅力呢?一言以蔽之,是修养造就了子夏的魅力。这种修养正是奉行中庸之道的结果。修养不仅靠内心的领会,而且在行动上时时自我提醒,逐渐养成习惯、最终变成自己的一种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