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阅读:掌控知识的魔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假象1 “速读”的谎言

即使快速阅读,也无法提升阅读能力

我每天会读10~20本书。

如果我在采访中这样说的话,就很有可能会被问道,“是速读吗?”确实,人们有“要想多读书,就必须快速阅读”的想法很正常。

我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亲身实践,并检验其效果。所以,我几乎试遍了所有的速读法。

从结论来说,无论是“一分钟可以读完一本文库本”的方法,还是“将所看到的内容用如同拍照的形式使其停留在自己的潜意识中”的方法,都达不到热心推广这种方法的人所说的效果。直言不讳地说,这些都是骗人的招数。

假设一分钟可以读完一本书,那么即使中间稍微休息一会儿,一小时也能读完40~50本书。如果我掌握了这种如同魔法般的速读法,然后专心阅读,我就可以凭借从书中获得的大量知识在商界取得成功。

至少我是不想做速读法的生意。对比通过教大家速读法来赚钱,我认为,以大量知识为支撑的生意更容易赚钱,也更能对社会作出贡献。

我所敬爱的立花隆先生曾说过,“将某一类书籍摆放在一起,当你所阅读的数量达到1.5米的长度时,你就可以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了”。如果一分钟读一本书的速读法是真实有效的,那么几个小时就可以成为某领域的专家了。

如果是这样,世界上的最强大脑可以瞬间诞生了。

一味地追求快速阅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实际上,各大学的研究者们也对速读的效果进行了验证。平时追求阅读量的研究者们也曾经对此抱有希望:“如果一分钟能读一本书的话……”但是,结果却让大家的期待落空了。

201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根据之前的145项研究数据对“速读是不是可能的?”进行了调查,并得出了如下结论:

提升阅读速度会导致对内容的理解程度降低(理解和速度是无法并存的关系)。

在决定阅读速度和阅读时间的要素中,眼睛的转动以及周边视野所占的比例不到10%。

也就是说,若用看照片那样的方法来读书的话,基本是没有效果的。在使用快速阅读的读书方法时,书的内容几乎不会留在大脑中。

据说在速读协会主办的速读比赛中,冠军获得者用47分钟读完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

当被问到读完这本书的感想时,这位冠军总结道:“这是一本让人停不下来想要继续阅读下去的好书,书的内容真的非常有趣;这是一本在孩子们之中也很有人气的书,书中有很多孩子们喜欢的场景,但是,也有比较悲伤的场景。”

总而言之,作为技巧的速读法,实际上只不过是跳跃式阅读罢了。

使用这种阅读方法所能收获的也只是读完之后的心情而已。速读大赛的冠军还沉浸在用47分钟读完这么厚一本书的喜悦之中,但他几乎没有掌握这本书的内容。因此,他只能说出不涉及书中人物名字和故事高潮的感想。

提升阅读速度,就会降低理解程度。这也意味着能够快速阅读的书,其内容都很简单。

读书本来应该是为了接触自己未知的世界和思考方式而采取的行动。如果书的内容比较简单,并且大多是一些大家已经知道的内容,那么就可以快速地阅读。

相反,如果一本书花费一整天时间也读不完,甚至一天只能读10页,在读完全本书之后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我希望大家能认识到,阅读速度和读书收获是两者不可兼得的关系。

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快速阅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比阅读速度更重要的阅读技巧是什么?

还有一个与阅读速度有关的令人震惊的事实。

某研究结果表明,阅读速度和与生俱来的基因有很大关系。

2010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以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为对象,调查了读书能力与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阅读文章的速度,3/4由基因决定

也就是说,我们身边那些十分少见的,不仅能够快速阅读,而且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很高的人,他们原本就拥有与读书能力有关的优秀基因。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

那么,并不具备这种优秀基因的我们就只能放弃快速阅读并理解内容的想法吗?

不是的,现在还不是放弃的时候。即使没有与生俱来的才能,也会有技巧让我们通过实践提高阅读能力,这个技巧就是“选读”。既然无法实现快速阅读,那就减少需要阅读的地方。

前文中否定了速读可能性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指出,“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前提下,唯一可以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就是进行练习。换言之,接触越多的词汇,对文章的处理能力就会变得越快。通过熟读大量不同种类的文章,我们会逐渐熟悉各种风格的语言和词汇。这样一来,我们对于书籍的认知处理速度就会不断提高”。

坦率地说,这个建议告诉我们,必须专心致志地进行阅读才行。

当你听到这个建议时,心中是否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如果我能做到专心阅读,就不会苦恼了”“我连一本书都读不完,即使你让我专心阅读,我也做不到啊”……

事实确实如此,很多人苦恼于无法做到专心阅读。

所以,我推荐的是“选读”,这是一种有科学依据的“速读”。快速阅读的好处是可以分辨出某本书是否值得一读。

比如,拿到一本书之后,只需大致地看一下,就可以知道“这本书中有自己想了解的内容,所以要认真阅读才行”“这本书中都是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所以浏览一下就足够了,甚至连浏览的必要也没有”。

如果能够拥有这种选读的能力,就可以大幅地缩短阅读时间。

从堆积如山的书中找到值得阅读的那一本

那么,我来说明一下选读的操作方法。

首先,在读书之前请仔细思考你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收获什么。然后,将原本想要阅读的地方减少到1/10。关于有效的“事前准备”会在第2章中涉及。

需要注意的是:书的封面、腰封、目录和某一章。

如果是实用书或商业书的话,一本书大概有10万字。如果从头到尾对这本书进行选读的话,需要高强度的注意力。

因此,首先选读书的封面。在很多情况下,书名都是作者和出版社绞尽脑汁从整本书的内容中提炼出来的要点。也就是说,书名是由10万字压缩而来的。

在了解了书名、书的宣传语以及腰封上所写的介绍文字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了。

接下来,就开始选读目录了。

大家平时读书经常会忽略书的目录,但其实目录里包含了这本书的结构和框架,具体内容我会在第2章进行说明。只有选读了目录,才能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

最后,让我们对书的某一章进行选读吧。

选择最开始的第1章也可以,选择在浏览目录时感到有兴趣的第3章或第5章也没问题。如果抱着想要读完整本书的想法,就会消耗很多的专注力。所以,选择自己想要阅读的那一章,然后开始阅读吧。

如果是初学者的话,可以选择带有图表或黑体字的章节来阅读,实际感受一下选读所带来的速度感。

通常是按照封面、腰封、目录以及正文的某一章的顺序来进行选读,但我经常会选读一本书最中间的那一章

我自己在写原稿时,也会为了让书的前言或某一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在其中加入一些十分有趣的素材。同时,为了能让读者在看完我写的书之后有一个好的读后感,我通常还会在书结尾的那一章节前后多下功夫。

虽然不同种类的书,结构不同,但大体上是相似的;虽然并非作者偷懒,但书中间部分的内容大多是一些重要却没有吸引力的内容。

因此,如果你在选读了一本书的中间章节后,仍然觉得有趣、易懂、很感兴趣,那么这本书很有可能就是适合你的一本书。

要有看不下去就扔到一边的勇气

如果一本10万字的书由5章构成,那么每一章大概有30~40页。就从这些章节里选择某一章开始阅读吧。

如果你阅读的时候没有遇到不懂的单词和难懂的表达方式,可以顺利读下去,就说明这一章对你来说很简单。但是,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书上写的都是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或者内容过于简单的话,很有可能当你读完之后也没什么收获。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跳过这一章,选读其他章节,或者换一本别的书。如果你觉得一本书还没读完就扔到一边很可惜,那么我向你推荐Kindle Unlimited。因为Kindle Unlimited可以免费阅读,所以你可以在上面轻松地尝试选读。

相反,如果你在阅读时遇到了很难的表达方式或者从未听说过的专业术语,那就说明这是一本对你来说难度很高的书。即使你勉强熟读这本书,也很可能会白费时间,受到挫折。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能够顺利阅读书中80%的内容,仅被剩下20%的内容所难住,这种难易程度的书是最适合维持读者继续读下去的动力的。

但这个比例也不是绝对的,80%和20%的比例也会随着读者本人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而发生变化。

在选读的阶段,如果遇到对自己来说很难理解的书就可以原封不动地合上,然后选读其他的书吧。

先熟悉文章的“结构”再进行阅读

再稍微说一下我的阅读方法吧。

在前文中,我曾说过读黑体字和图表多的书更容易有选读的感觉。但我自己在阅读时,会着重阅读每一章节最开始的部分,即导入的部分以及最后的结论。

为什么我选择着重阅读导入和结论呢?这和文章结构有关。

如果想知道一本书的概要和概论,那么通过读导入和结论就可以抓住书中的要点。在结论部分中,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大多位于“但是”“总之”这种连词之后。比如:

但是,如果认为是××的话,就可能会看错事情的本质。

总之,是××的问题。

在特意换行的“但是”“总之”之后的文章中,通常会有作者想要传达的数据和信息等。我把它叫作“但是、总之阅读法”。

此外,如果想知道实验数据(数字)或典故出处的话,就继续阅读具体事例。具体事例是为了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或进行更通俗易懂的说明而存在的,所以如果读不懂结论的话那就阅读一下具体事例吧。我在能读懂结论的情况下通常会略过具体事例。

明确优先顺序,可尽早作出判断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书中非常罕见地将某个著名人物的轶事作为具体事例写了出来。当时我想,这个事例可以在发布视频时使用。于是读得十分认真,并记忆非常清楚。

在记住结论之后,我也会顺便记住典故。我在读书时会寻求科学的依据(evidence),所以在阅读实用类书籍时,我会同时记住结论和典故。如果能意识到为什么要读那一部分,就可以在翻开书之后立刻判断出需要阅读的地方,阅读速度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养成习惯之后,只需要看一眼目录,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有必要阅读某个章节。

在翻开书开始选读之前,先决定好你想获得的知识和想要达成的目标吧!

至于全部都想记在大脑里的优秀书籍,是值得反复阅读的,所以原本就不是你选读的对象。重要的是要能够明确区分那本书是熟读的对象还是速读(快速阅读)的对象。为区分一本书中重要的地方和不重要的地方,让我们快速阅读这本书,并反复熟读书中重要的地方吧!

在读书时,可以以一种轻松的姿态来面对,如果有必要的话就再读一遍好了。就像查字典一样,这样才能更好地记住书中的内容。在这里我再强调一遍,单纯地追求阅读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掌握所读图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

要想使选读达到预期效果,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要具备那本书所涉及领域的基础知识。

所谓选读是指对书中词语的含义进行筛选,并分辨其对自己来说是不是必要的知识。因此,如果是自己完全不了解的某种类型的书籍,是无法进行选读的。

下面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中的一章为例,来进行说明。

在谈到预测理论时:

“他比较倾向于风险回避,所以如果不是非常有利的机会,他都会拒绝。”

“她很富有,所以她觉得在乎一些小的得失并没有什么意义。”

“他把损失看得比利益更重要,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

第27章 禀赋效应——以使用为目的的财产和以交换为目的的财产

就算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应该也见过被称为两种财产的“无差别曲线”图表。

比如说,在看到这篇文章时,如果你不知道“风险回避”这个词,那么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正确解读;如果你也不知道“禀赋效应”和“无差别曲线”的含义,那么你大概就无法理解这篇文章了。

因此,为了能够进行选读,在选择书籍种类时,要以自己知道其基本的词汇和语言使用方法为前提。

那么,阅读什么可以掌握基础知识呢?

当别人这样问我时,我会回答说,“刚开始的时候读一些基本的书籍,比如教科书、入门书之类的图书”。虽然并不是从伊索寓言《龟兔赛跑》中总结出来的教训,但若想达到操控知识的水平,循序渐进是非常重要的。

比起这个也得读、那个也得读这种不管不顾的读书方法,一开始应该先阅读那个领域的教科书和入门书,打好基础。在刚开始接触某个领域时,无论翻开哪本书都会看到很多专业术语,因为书中的思考方式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方式不同,所以无法提升阅读速度。

对于不同领域,我所推荐的书也是不同的。如果让我推荐心理学书籍的话,像《西尔格德心理学》(ヒルガードの心理学)这种教科书是比较好的。这本书很厚,有1000多页,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读起来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但实际上这本书中的字体很大,插画和图表很多,所以大家在阅读时可以像读资料集一样享受其中。

“即使这样我还是觉得这本书太厚了,不想读。”对于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我推荐类似《心理学趣谈》(心理学·入門 心理学はこんなに面白い 改訂版)这种面向入门者的读物,在读过一两本之后,你应该就会逐渐对其产生兴趣。

就这样,当你孜孜不倦地阅读教科书和入门书时,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会在你头脑中不断积累,你也会开始习惯阅读该领域的书籍,并增长知识。于是,当你遇到一本新书时,就可以分辨出书中哪些内容是自己已知的,哪些内容对现在的自己来说是没必要阅读的。这样,你就可以缩短阅读一本书所花费的时间了。

顺便提一下,除了《西尔格德心理学》之外,《心理学大图鉴》(心理学大・鑑)这本书也像资料集一样通俗易懂,特此推荐。

“速读”的结论

让我来总结一下以上内容吧。

掌握所选择的那本书所涉及领域的基础知识。

通过选读,决定可以忽略的部分,决定需要集中精力阅读的书籍或某一部分。

这两点是科学、正确的阅读技巧。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只阅读需要阅读的部分,才能使快速阅读成为可能。

如果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就可以判断出书中需要阅读的部分,还可以预测其内容。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快速阅读了。

此外,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之后,你也会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值得阅读的书其实也没有多少

实际上,现在市面上所售卖的书籍,其内容构成大多是:沿袭过去的知识+作者的意见(占10%~20%)+新的事实(占10%~20%)。有研究数据表明,已掌握某类书籍基础知识的读者在阅读该类书籍时,对于该读者来说,每本书值得精读的部分只占该书的7%~11%。

这种寻找值得阅读的部分的方法就是科学且正确的速读技巧。

要点

一味地追求快速阅读并没有什么意义,比速度更重要的是选择值得阅读的部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