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余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天才洛白

洛白是家里的大哥,有个小不点弟弟。母亲是个性要强的女人,父亲退伍后进了一家不错的机械公司。

虽然,母亲出生在农村,却担任村里的妇女队长。自古美人,不是温雅秀美,便是娇艳姿媚,洛白的母亲却是美丽之中,更带着三分英气,三分豪态,同时雍容华贵,自有一副端严姿态,令人肃然起敬,不敢逼视的女人。

六十年代末,母亲与父亲经他人介绍认识。那时,经济还待复苏,他们婚后生活较为拮据,唯有一间小屋片瓦遮顶。母亲与婆婆都是急性子,又都是乡里出了名的能干人。她们之间总为了一些琐事磕磕碰碰。父亲忙于工作,回家的时间不多。婆婆与媳妇之间的“战争”父亲向来充耳不闻。洛白自小老担心她们之间会发生不好的事,故而时刻盯紧母亲,一旦有摩擦出现,他小小的身子立即站在母亲一边。记忆里弟弟榆舟出生后,洛白被送到姨母家之前,就有母亲好几次寻死觅活的闹腾。当时洛白只有抱着母亲的大腿哭泣。

去姨母家是因为母亲工作太忙,忙着挣公分补贴家用。姨母是一名小学教师,也是个美人,白净的脸像一朵绽开的白玉兰,笑意写在脸上,嘴角有上扬的美丽弧度。白玉兰优雅的开,沉静的落,它的绽放是那么的安静,宠辱不惊,每一朵花都渲染一份心情,一份雅致而又寂静的心事。

姨母家有个姐姐和妹妹,姐姐已经念一年级,妹妹还是小小的人儿。姨母带着洛白,成天带在学校转悠。那年洛白五岁,但特别喜欢学校里的孩子。于是,姨母就把他安排到自己上课的班,成了理所当然的“旁听生”。可他没有书本,也不闹,认真的听老师讲课。一学期完了,他悄悄对姨母说自己也要考试。姨母惊愕,以为自己听错。要知道洛白才五岁,普通的孩子还在田边街头玩泥巴。姨母不信,就凭他课上那点时间,竟要学大孩子考试?但出乎意料他这一考竟考了双百分。

姨母深知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一个人如果光靠天赋而不靠后天的努力也是难以成才的。所以立即给洛白交了学费,让他成了一名一年级的正式学生。

虽然洛白年纪小,但很懂事。他深知这样来之不易的机会,一定要努力学习才对得起姨母。小学五年,初中三年,最终十三岁就以优异成绩考上县重点高中。

高中时期洛白有位同桌子楚,家庭条件不错藏书也多。熟悉之后,洛白开启了金庸先生“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武侠梦,还有琼瑶阿姨的青春梦。唐代孟郊有诗云: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记得前段时间看过杜南发的访谈录《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里有几段被人引用过多次的对话,金庸在里边提到了两个很耐人咀嚼的话题:“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无论是巴金、茅盾或是鲁迅写的,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中国的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有人常问我,为什么武侠小说会那么受欢迎?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不过,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而中国人当然喜欢看中国形式的小说。”

故而,八零年代起就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争看武侠小说狂潮。正如金庸先生所说:“武侠小说所继承的,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就内容而言,武侠小说和《水浒传》差不了多少,当然写的好与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国的形式,是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所以,鲁迅先生在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也得提到《七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诚然,一个真正有思想的巨人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

这是后话,洛白当年也不懂金庸先生故事里的深意。他只看到书中江湖恩怨、门派斗争、武林纷争、男女爱恨、兄弟情义。不过,因洛白喜欢古诗,对金庸小说行文时夹用的诗词、歌赋、联句;在语言上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他觉得特别新奇。例如:元好问的《摸鱼儿》、丘处机的《无俗念》、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侠客行》等都运用得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再说《天龙八部》四十一——五十回的回目:“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枯井底/污泥处/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霞/敝履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这一曲气吞万里如虎的《水龙吟》于细微处峰回路转,英雄侠义与儿女情长互为映衬,真是“虎啸龙吟,换巢鸾凤,剑气碧烟横!

他就此迷上了金庸先生写的每一部小说,故事里的语言不仅借助白描和心理刻画,还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修饰手法。将语言升华成性格,性格升华成命运,而命运反过来又影响语言,如此循循导之,步步深入。这致命的吸引,为他快节奏的人生注入了一股活力。在那浪漫主义建构的艺术画廊里,是乔峰大战少林、聚义庄之时;是郭靖华山论剑之日;是令狐冲挥舞独孤九剑之间;是杨过携手小龙女的刹那;是李莫愁引吭高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瞬间;是韦小宝脚底抹油的顷刻……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金庸武侠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在于此。

洛白虽痴迷于先生的武侠世界,但他也没忘掉自己的学业。三年勤奋,参加高考,换得一纸金榜题名-成都建工学院,那年洛白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