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痈

【概述】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病位表浅,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相当于西医学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主要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邪毒,或皮肤受外来伤害感染毒邪,或过食膏粱厚味,聚湿生浊,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痈肿。

【辨证注意点】

临床根据病变部位、病程阶段、兼夹之邪的差异,辨证有所侧重。发于头面部者,多夹风温、风热;发于下肢者,多夹湿火、湿热;发于中部者,多夹气郁、火郁。

【辨证思路】

一、 明确诊断

1.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

2.初起在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表皮焮红。成脓约在发病后7天左右,局部肿势高突,疼痛加剧,若按之中软有波动感,为脓已成熟。溃后脓出多稠厚、色黄白。

3.一般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数等全身症状。

4.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增高。

二、 与脂瘤染毒、有头疽、发相鉴别

1.脂瘤染毒 患处平时已有结块,与表皮粘连,但基底部推之可动,其中心皮肤常可见粗大黑色毛孔,挤之有粉刺样物溢出,且有臭味。染毒后红肿较局限,化脓约在10天左右,脓出夹有粉渣样物,愈合较为缓慢,全身症状较轻。

2.有头疽 多发于项背部肌肉丰厚处。初起有一粟米样疮头,而后肿势逐渐扩大,形成多个脓头,红肿范围往往超过9~12cm,溃后如蜂窝状,全身症状明显,病程较长。

3.发 在皮肤疏松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范围较痈大,3~5天皮肤湿烂,随即腐溃、色黑,或中软而不溃,并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三、 辨证论治

四、 注意事项

1.本病初起尚未化脓阶段,当折其毒势,“以消为贵”。

2.化脓阶段,若化脓迟缓,气血充实者,当透托,促其早熟、早溃;若脉沉数或沉数无力,局部散漫,色现暗红,痛不甚剧,为气虚不能托毒成脓外达,宜补托;若毒聚脓熟,应及时切开,外用提脓祛腐之品。

3.溃后若气血充沛,肿消痛减,脓出黄稠者,可单用外治,予生肌之品外用即可;若溃后身热不解,局部红肿不消者,宜清补;若疮口敛迟,气血虚弱,宜补益气血。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李某,男,34岁。2004年6月2日就诊。患者2日前右小腿出现结块,红肿疼痛。发病前有右小腿外伤史。

查体:右内踝上5cm处有一结块红肿,范围约4cm×4cm,光软无头,色红,灼热,触痛明显,质地尚硬,无波动感,周围皮肤大片瘀紫。舌质红,苔薄腻,脉滑数。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发病前有外伤史,发病部位在体表,结块光软无头,红、肿、热、痛,可以初步诊断为小腿部痈,并应与脂瘤染毒、有头疽及发相鉴别。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明确感染的程度,应当做血常规检查,同时为了解结块成脓与否,可做肿块部B超。

第三步:进行分期。本病初起,局部肿块没有波动感,故属初期。

第四步:进行辨证论治。小腿结块红肿热痛,为体表直接受到损伤,局部瘀阻络脉,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痈肿。证属火毒凝结,治拟清热解毒,行瘀活血,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处方:金银花 15g,赤芍 9g,当归 12g,川牛膝 9g,黄柏 9g,萆薢 12g,苍术9g,象贝母 9g,生甘草 3g。

第五步:辨证选择外治法。病在初期,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外敷药宜紧贴患处,比肿起范围略大;忌烟酒,忌食辛辣、鱼腥发物;抬高患肢,并减少活动。

(自拟医案)

【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 经验方

1.消痈汤(《中医外科学》)

功能: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主治:痈之火毒凝结证。

组成:金银花 15g,白芷 6g,当归 9g,赤芍 9g,大贝母 9g,天花粉 9g,炙乳没各4.5g,皂角刺9g,炙穿山甲片9g,生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2.和营消肿汤(《中医外科学》)

功能:和营清热,透脓托毒。

主治:痈之热盛肉腐证。

组成:当归 9g,赤芍 9g,桃仁 9g,红花 9g,山栀 9g,大贝母 9g,天花粉 9g,丝瓜络9g,木通6g,炙穿山甲片9g,炙乳没各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 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清解片、六应丸、六神丸、新癀片、小金丹、西黄丸、银黄片。

(向寰宇)

颈 痈

【概述】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其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主要病因病机】

1.外感风温、风热

风温、风热之邪外受,蕴而化火,挟痰壅结于少阳、阳明之络。

2.肝胃火毒上攻

情志内伤,七情郁结,气郁化火,结于少阳脉络;或喜食辛辣等,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结于阳明而成。

3.内挟痰热

过食膏粱厚味,脾胃传化失司,生痰生浊,化热化火,邪气留阻肌肤。

4.毒邪流窜

因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等感染毒邪而诱发。

【辨证注意点】

1.注意辨肿块之成脓与否。若4~5日后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为欲成脓,至7~10日,按之中软而有波动应指者,为内已成脓,可予切开引流。

2.注意辨肿块之性质,排除非颈痈之肿块。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多见于儿童,发病前多有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部生疖肿等,或附近皮肤黏膜有破损病史。

2.多生于颈旁两侧的颌下,亦可见于耳后、颈后、颏下。

3.初起时局部肿、热、痛而皮色不变,肿块边界清楚,多具有明显的风温全身表现。

4.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增高。

二、与痄腮、臖核相鉴别
1.痄腮

发于腮部,常双侧发病,色白濡肿,酸胀少痛,颊黏膜腮腺开口处可有红肿,进食时局部疼痛,一般不化脓,1~2周消退,有传染性。

2.臖核

虽也多由头面、口腔等部疾患引起,但结核肿形较小,推之活动,很少化脓,一般无全身症状。

三、辨证论治
四、注意事项

1.本病可形成锁喉痈,甚则危及生命;或形成慢性迁延性炎症。

2.掌握切开排脓的时机。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刘某,男,6岁。2002年10月31日就诊。患儿2日前右颌下出现结块肿痛,伴发热,体温38.8℃,纳呆。发病前有乳蛾病史。

查体:右颌下触及一肿块,约3cm×3cm,皮色不变,灼热,触痛明显,边界清楚,活动度不大。舌质红,苔薄腻,脉滑数。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儿发病前有乳蛾病史,发病部位在颌下,局部肿、热、痛而皮色不变,肿块边界清楚,具有发热等全身表现,可以初步诊断为颈痈,并应与痄腮相鉴别。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明确感染的程度,应做血常规检查。

第三步:进行分期。本病初起,局部肿块没有波动感,故属初期。

第四步:进行辨证论治。颌下肿块色白濡肿,其形如卵,发热,为风热夹痰蕴结少阳、阳明经络,气血凝滞。证属风热痰毒,治拟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

处方:荆芥 6g,薄荷(后下)3g 牛蒡子 9g,象贝母 9g,桔梗 3g,杏仁 6g,赤芍 6g,僵蚕 6g,连翘 12g,生甘草 3g。

第五步:根据兼证对上述方剂进行加减。患儿热甚,加黄芩9g、生山栀3g、生石膏15g清热泻火;肿块坚硬,加丹参9g、皂角刺9g祛瘀消肿,去荆芥、薄荷、牛蒡子。

第六步:辨证选择外治法。病在初期,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第七步:调摄与生活指导。外敷药宜紧贴患部,比肿起范围略大;敷金黄膏而引起皮肤发红,或起丘疹,或发生水疱、瘙痒等异常,甚则湿烂者,可改用青黛膏或青黛散麻油调敷;饮食宜清淡、松软;忌食易滞难化之品;保持大便通畅;劳逸结合;积极治疗原发病。

(自拟医案)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
1.唐汉钧医案(《唐汉钧谈外科病》)

吴某,女性,6岁。左颈部结块肿痛伴发热3日。5日前接种乙脑疫苗后,次日高热,伴头痛咽痛,纳食不佳,2日后出现左颈部结块肿痛,发热不退。在外院曾用青霉素等静滴消炎,颈部红肿疼痛仍逐渐加重,影响进食;舌质淡红,舌苔薄腻,脉细数。

检查:体温39.2℃,左颈部结块5cm×4.5cm,质地中等,皮色鲜红,扪之灼热,压痛明显,未有波动感,边界清楚。

治拟疏风清热,解毒化痰。

处方:柴胡 9g,牛蒡子 12g,全瓜蒌 15g,菊花 12g,金银花 12g,连翘 12g,板蓝根 15g,夏枯草 9g,僵蚕 9g,玄参 12g,桔梗 6g,赤芍 9g,白术 9g,生甘草 3g。另予静滴清开灵、大观霉素。外敷金黄膏。

用药3日,高热消退,肿痛减轻,又过5日,疼痛全消,左颈部肿块缩小至1cm×1.5cm,皮色正常,质软有轻压痛,进食正常。嘱再以上方巩固治疗1周。

按语:接种疫苗当属外感特殊之毒,故出现高热、头痛、咽痛等风热外感症状,风热之邪最易侵犯身体上部,夹痰阻于少阳之络而出现颈部结块红肿。方中柴胡疏散少阳之风热;牛蒡子、全瓜蒌、菊花、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夏枯草疏风清热,解毒散结;僵蚕能加强化痰之力;玄参、桔梗清热利咽生津。外用金黄膏清热消肿止痛。由于治疗及时,热毒得以消散于成形之时,未有化脓。病后因局部结块尚未全消,故仍需继续服药数日。

2.夏少农医案(《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曹某,女,2岁。

头部原有暑疖,引起颈部臖核,暑热之邪,尚未化脓,加以风痰凝聚,引起右颈部核形肿大,皮色不变,经用青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肿势反增,历经周余,以防化脓,治宜祛风清热化痰法。

处方:大力子3钱,薄荷1钱半,青蒿梗4钱,天虫3钱,荆芥1钱,鲜荷叶1角,夏枯草3钱,赤芍3钱,桑叶1钱,蝉衣3钱,桔梗1钱半,甲片3钱,杏仁3钱。2剂。

外用:金黄膏加红灵丹。

二诊:用上方后,痰块迅速消小,再以原法,2剂。

三诊:肿块已消退八九,此症风散、热退、痰化矣,治疗不需改弦易辙。

按语:急性淋巴结炎中医称为“痰毒”,本案患儿曾因使用多种抗生素无效,改用中药以祛风、化痰、清热之法治疗,肿块得以消散。

二、经验方

颈痈方(《中医外科学》)

功能: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主治:颈痈。

组成:牛蒡子 15g,僵蚕 12g,蝉蜕 6g,金银花 15g,连翘 15g,夏枯草 15g,全瓜蒌 30g,贝母 12g,赤芍 30g,皂角刺 15g,玄参 18g,生牡蛎 3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六应丸、六神丸、清解片、新癀片、小金丹、西黄丸。

(向寰宇)

腋 痈

【概述】

腋痈是发生于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发热恶寒,上肢活动不利,约2周成脓,溃后容易形成袋脓。相当于西医学的腋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主要病因病机】

常由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有疮疡等病灶,毒邪循经流窜至腋部所致。或因肝脾郁热,兼忿怒气郁,导致气滞血壅,经脉阻滞而成。

【辨证注意点】

1.本病的发生多与上肢皮肤破损有关。

2.注意辨腋痈成脓与否。至10~14天肿块中间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明显时,为内脓已成,宜切开引流。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上肢活动不利,2周左右化脓,易敛。

2.伴有发热恶寒,口渴胸闷等全身症状。

3.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增高。

二、与腋疽相鉴别

腋疽:腋部肿块初起推之可动,疼痛不甚,约需3个月化脓,溃后脓水稀薄,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收口缓慢,可伴有午后潮热等症状。

三、辨证论治

本病基本病机为肝郁痰火,故基本证型为肝郁痰火证。

四、注意事项

本病脓成切开时,要循经直开,低位引流,切口要够大;若有袋脓则可做辅助切口或配合垫棉法;疮口将敛时需外盖棉垫,紧压疮口,加速愈合。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范某,男,64岁。1997年3月26日就诊。右腋下肿痛2日。患者2日前右上臂划伤,疼痛渗流滋水,同时右腋下亦出现肿痛,内服六应丸,症情不减,疼痛日增,伴发热,纳呆。

查体:体温37.5℃,右腋下漫肿,范围约6cm×6cm,触痛明显,质地偏硬,皮色如常,肤温高,右上肢活动不利,另见右前臂有一处皮损,长约6cm,宽约0.5cm,有少量渗出,触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患肢原有感染病灶;腋下结块肿痛,灼热;患肢活动不利,可以初步诊断为腋痈,并应与腋疽相鉴别。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明确感染的程度,需查血常规。

第三步:进行分期。本病局部肿痛,但中间尚未变软,故属初期。

第四步:进行辨证论治。腋部属肝,肿痛、灼热均为火热之象。证属肝郁痰火,治拟清肝解郁,消肿化毒,方用柴胡清肝汤加减。

处方:柴胡 9g,黄芩 15g,山栀 9g,连翘 12g,赤芍 12g,川芎 9g,牛蒡子 12g,防风9g,生甘草6g。

第五步:辨证选择外治法。病在初期,用金黄膏外敷。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用三角巾悬吊患肢;饮食清淡,忌食鱼腥、辛辣、肥甘厚腻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自拟医案)

【医案及经验方】

一、医案

清·高憩云(《高憩云外科全书》)

一妇人四十外,腋间结肿,根盘大如覆碗,坚硬异常,疼痛夜甚,手难举扬,微有寒热,脉见滑数,势将造脓。外贴文八将散膏。

内进:黄芪3钱,角针2钱,当归3钱,赤芍酒炒2钱,白芷8分,陈皮7分,连翘3钱,瓜蒌根2钱,川芎1钱,生甘草1钱,自穿蚕茧1枚。

此方连服二剂,头已高耸,用火针刺之,脓稠黏且多。外用升丹捻。

内进:角针5钱,瓜蒌根2钱,醋香附2钱,陈皮7分,泽兰叶2钱,酒炒杭白芍3钱,川芎1钱,生甘草8分,全当归酒炒3钱。

此方二剂,脓少肿消。仍照前方去角针,加柴胡5分,黄芪3钱。又二剂,疮已流黄水。再用升丹捻换之,三月后不药而愈。

按语:腋痈根据疾病发展不同阶段施治有所区别。病之初,注重清肝消肿化毒促其早期消散;病之中,需注意清火透脓托毒;病之后期,当益气健脾,扶正固本。

二、经验方

顾氏腋痈方(《中医外科学》)

功能:清肝解郁,消肿化毒。

主治:腋痈。

组成:当归6g,赤芍4.5g,泽兰4.5g,金银花6g,生薏苡仁9g,带皮茯苓9g,大贝母 9g,橘络 2.4g,丝瓜络4.5g,生甘草 0.9g,西黄醒消丸(吞)1.2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向寰宇)

脐 痈

【概述】

脐痈是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脐部微肿,渐大如瓜,溃后脓稠无臭则易敛,脓水臭秽则成漏。相当于西医学的脐炎,或脐肠管异常、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

【主要病因病机】

多先有脐部湿疮出水,复因搔抓后染毒;或先天脐部发育不良,又有心脾湿热,下移于小肠。致使火毒结聚脐部,血凝毒滞而成。若日久不愈,可致心脾两伤,气血耗损,余毒难尽,而成脐漏。

【辨证注意点】

1.辨虚实。病之初,以实证为主,疮口久不收口,则多为虚证。

2.注意有无成漏。

【辨证思路】

一、 明确诊断。其诊断要点是脐肿外突,疼痛剧烈,发热恶寒,溃脓稠黄,或夹有粪汁,排出尿液,久不收口。从瘘口注入造影剂做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

二、 辨证论治

三、 注意事项

1.脐痈分单纯性脐部感染和脐部畸形继发感染两种,临证不仅要查局部肿痛,还必须结合病史,以明确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感染。

2.清热利湿药多苦寒,当中病即止。

3.对溃膜成漏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成某,男,26岁。1998年10月12日就诊。脐部反复渗流滋水2周。2周前患者脐部出现红肿,略有疼痛,自行用金霉素眼膏外涂,内服抗生素(具体药名不详)红肿消退,但其后脐部时有滋水流出,味臭,曾用酒精清洗,症情未见缓解。发病期间否认发热等不适。

查体:脐部稍肿硬,肤色略暗红,脐窝中央有一小孔,用球头银丝探针探查,斜向左下方伸入约4cm,有滋水流出,色黄,味臭秽,有触痛。舌质红,舌苔薄,脉濡。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脐部肿痛,后反复流滋,可以初步诊断为脐痈。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了解感染程度,应查血常规,同时为明确患部的深度及走向,以及是否与内脏相通,应当做X线造影。

第三步:进行辨证论治。脐部红肿疼痛,溃后脓出臭秽,为湿热之象。证属湿热火毒,治拟清火利湿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

处方:金银花15g,黄连3g,茯苓12g,白术12g,泽泻15g,白花蛇舌草15g,黄柏12g,皂角刺9g,生甘草6g。

第四步:辨证选择外治法。本病已成漏,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敷青黛膏,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

第五步:调摄与生活指导。保持脐部清洁。

(自拟医案)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

石芷卿骤患腹胀,旬日后脐间出脓,外科视为肠痈,与温补内托之药,遂咳嗽不眠,腹中绞痛异常,痰色红绿,大便不地,乃延孟英商之。脉弦细以数,舌绛而大渴,曰:察脉候是真阴大虚证,芪、术、归、桂皆为禁剂。以甘露饮加西洋花粉、贝母、杏仁、冬瓜子投之,痰咳即安。外科谓此恙最忌泄泻,润药不宜多服。孟英曰:阴虚液燥,津不易生,虽求其泻不可得也,恶可拘泥一偏而不知通变哉!故以前法去杏、贝、花粉,加知母、百合、合欢为方,并嘱其另邀老医朱嵩年敷治其外,如法施之,果渐向安。久之当脐痂落,如小儿蜕脐带状,脐内新肉莹然而愈。

二、经验方

解毒利湿汤(《中医外科学》)

功能:清火利湿解毒。

主治:脐痈之湿热火毒证。

组成:黄柏12g,苍白术各9g,生薏苡仁9g,土茯苓15g,泽兰泻各9g,黄连9g,赤芍 30g,金银花 15g,连翘 12g,生甘草 3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六应丸、六神丸、清解片、银黄片、新癀片、小金丹、西黄丸。

(向寰宇)

委 中 毒

【概述】

委中毒是发生在腘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初起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屈伸不利,愈后膝关节可有短期屈曲难伸。相当于西医学的腘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主要病因病机】

1.湿热下注

胆经移热,膀胱湿热结聚,壅而不行,阻于脉络所致。

2.破损染毒

因患肢破伤、足跟皲裂、冻疮溃烂、脚湿气、湿疮等感染毒邪,以致湿热蕴阻,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3.寒湿下受

寒湿之邪,自下先受,循足少阳,入于腘中,蕴积化生湿热,气血为之阻隔,而毒成脓生。

【辨证注意点】

1.注意辨肿块之性质,排除腘窝部位其他肿块。

2.注意辨肿块成脓与否,若肿痛加剧,身热不退,约2~3周后则欲成脓,脓成不宜过早切开。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发病部位在腘窝。

2.局部木硬疼痛微红,渐肿硬化脓,溃后脓色质如蛋清状。

3.患肢成屈曲状,活动不利,伴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二、与胶瘤相鉴别

胶瘤:可发生于腘窝,结块如核桃大小不等,呈圆形,表面光滑,质韧或囊性感,局部可有微痛,不发热,不化脓,穿刺可吸出胶样液体。

三、辨证论治
四、注意事项

1.本病脓成切开后易袋脓,故需重视切开的方法及术后的处理,注意垫棉法的应用。

2.患肢活动不利,要排除膝关节病变,特别是病理性骨折,须做X线检查。

3.愈后患肢筋缩难伸者,可加强患肢功能锻炼,直至功能恢复。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李某,男,42岁。1999年11月25日就诊。患者3日前右腘窝部出现疼痛,伴发热,纳呆。有足癣史。

查体:体温37.4℃,右腘窝部触及一肿块,范围约3.5cm×3.5cm,皮色微红,边界尚清,扪之微热,活动度一般,触痛明显,质地尚硬,无波动感,右小腿屈伸不利。右足趾间皮肤糜烂。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根据患者有脚湿气史;右腘窝部结块红热疼痛;患肢行动不便;伴发热等全身症状,可以初步诊断为委中毒,并应与腘窝部囊肿相鉴别。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明确感染的程度,需查血常规;为明确病变部位是否形成脓肿,应做病变部位的B超。

第三步:进行分期。本案患者局部肿痛,质地尚硬,无波动感,患肢尚能屈曲,故属初期。

第四步:进行辨证论治。本案患者患肢感染毒邪,以致湿热蕴阻,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故见局部红热肿痛。证属湿热蕴阻,治拟清利湿热,和营活血,方用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

处方:当归 15g,赤芍 12g,桃仁 9g,黄柏 12g,金银花 12g,紫花地丁 30g,茯苓 12g,车前子(包煎)18g,苏木 9g,丹皮 9g,瓜蒌仁 15g,牛膝 12g,大黄 9g,泽兰9g。

第五步:辨证选择外治法。本病初起,用金黄膏外敷。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及时治疗足癣;愈后筋缩难伸者,做伸屈活动功能锻炼。

(自拟医案)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一、医案

顾筱岩医案(《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陈某 左膝后腘中结块赤肿,焮热疼痛,寒热交作,口渴烦躁,腿膝屈伸不利,步履艰难。苔黄腻,脉滑数。症由足跟破损,湿毒循足太阳膀胱经入侵,湿毒日久,已欲成脓。冀毒溃脓泄,拟和营利湿托毒。

当归3钱,赤芍3钱,丹参3钱,防己4钱,萆薢3钱,生米仁4钱,川牛膝4钱,忍冬藤4钱,炒车前3钱(包),皂角针3钱,炙山甲3钱。

二诊:委中毒,脓成已熟,切开排脓,脓出颇多。肿胀疼痛。步履艰难。苔黄腻,脉滑数。湿热余毒未清,筋脉失养。症非轻易。再以和营解毒,利湿通络。

原方去山甲、皂角针,加伸筋草、苍术、白术、丝瓜络。

外用:金黄膏、九黄丹纸捻线。

按语:委中毒由急性、慢性之分。急性多因湿热瘀滞,易自溃,收功亦易;慢性或由伤筋瘀滞,或由寒湿阻络。脓已成熟,应切开排脓。顾氏主张,此症开刀宜循经直开,切口宜在委中之下,切口宜大些,使流脓畅快,而易收功。但委中部位空如袋形。脓水易于下袋。如见袋脓,顾氏每每在切口下面袋脓之处,垫棉花二叠,用三寸阔纱布绷扎,再加小枕头垫平,不使脓水下流,则脓水易净,收口亦快。

二、经验方

和营消肿方(《中医外科学》)

功能:清利湿热,和营活血。

主治:委中毒之湿热蕴阻证。

组成:黄柏 9g,苍术 9g,生薏苡仁 12g,牛膝 12g,虎杖 15g,土茯苓 15g,当归 9g,赤芍 15g,丹参 30g,忍冬藤 15g,丝瓜络 12g,木瓜 9g,生甘草 3g。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常用中成药

可选用六应丸、六神丸、清解片、银黄片、新癀片、小金丹、西黄丸。

(向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