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自从高中开始钟情于中医,1991年入读北京中医药大学,就此开始中医生涯。毕业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属的医院从事肿瘤临床工作,在此期间获得大量的临床机会,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之后定居北美,一直从事第一线的中医临床工作,在30年间,和患者一起,经历了太多的疾病和生死,一次次深深体会到仲师在《伤寒论》序言中对于宗族亲戚十之七八死于伤寒的痛惜心情。面对现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发的肿瘤、免疫系统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肺病及其他各种疑难杂症等,虽然通过自己的治疗能够使患者疾病的症状有所缓解,但对于根本病机的认识,疾病进程的阻断甚至是逆转也曾经束手无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信任我的患者和家人等不及我的进步,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每每令我扼腕长叹。可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传承了两千多年,有完整理论、诊断、治疗体系的中医学的信心。我一直坚信,只要方法得当,不放弃寻找和学习,一定能够在我们的中医宝库里获得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
非常幸运的是,一路走来,我一直都受到优秀的明师们全面而无私的指引。其中的两位老师,对于我的方脉应用又尤其有帮助。沈-汉默现代脉诊系统(飞龙脉法)的传承人里昂·汉默医生,无私地将秘传于孟河医派的部分脉法公之于众,在他及其系统内认证老师们手把手的独创方法教授下,我才能快速走入中医脉诊世界,并能在此基础上回归中医经典中记载和传承的传统脉诊系统,重新获得中医这门独立而完善的医学体系的诊断技巧,使我有了真正进入传统中医世界的钥匙,可以从中医的诊断体系角度而不是西医的诊断学角度,全面认识疾病本来的面目。更荣幸的是,在我尝试将传统脉诊诊断方法与临床实际中的理、法、方、药应用相结合的关键时刻,遇到了如今已九十高龄的杨老师,正是杨老师无私的倾囊相授,才为我打开了眼界,从他的教授中开拓了更广的思路,加深了我对于复杂病机联合致病以及现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的厥阴病系列的认识,诊断治疗思路也更加清晰。在我终于一步步回归了伤寒与经方系统以后,才极为高兴地发现,我对中医的坚持和坚信一点也没有让我失望,几乎所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可以在中医的世界里找到思路和希望。当然,对于疾病的治疗,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中医领域,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进去,众志成城,才能造福更多的人。
本书的写作,得到很多同仁的鼓励,特别是夏一天在文字方面的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在此特别表示感谢。限于篇幅和文字,只能跟大家分享关于传统脉诊与伤寒诊治的部分临床心得。本书的书名为《脉解伤寒》,也只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跟大家一起,从独特的视角重新认识中医世界。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分享更多的内容,也希望能有更多同道和我一起投入到中医传统脉诊诊断疾病,发现病机,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来治疗疾病这个充满希望的世界。
除了特别感谢诸位恩师以外,还要特别感谢这三十年来一直信任和支持我的患者们,没有你们的信任和配合,也就没有我走入真正传统中医世界的今天。将我收获的医术和治疗方法回馈给你们,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唐绍华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