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胸壁、胸膜及肺部疾病
一、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tension pneumothorax)也称活瓣性气胸或高压性气胸,是指肺裂伤、气管支气管裂伤(断裂)或食管裂伤,裂口与胸膜腔相通,且形成单向活瓣。吸气时胸膜腔内压降低,活瓣开放,空气从裂口进入胸膜腔;呼气时胸膜腔内压升高,活瓣关闭,胸膜腔内空气不能排出,致使胸膜腔内气体不断增加,压力不断增高,使患侧肺严重萎陷,丧失换气功能,并将纵隔向健侧推移,挤压健侧肺,导致呼吸通气面积减少,同时,胸膜腔内高压及纵隔移位引起上下腔静脉扭曲,使回心静脉血流受阻,心排量减少,从而造成严重的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
【病因】
张力性气胸指胸膜腔的裂口形成单向活瓣,吸气时活瓣开放,气体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活瓣关闭,气体不能由胸膜腔排出,致使胸膜腔内气体不断增加,压力不断增高,故称活瓣性气胸和高压性气胸。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极度呼吸困难、烦躁、大汗淋漓。
2.严重者可出现发绀、昏迷,甚至窒息。
3.颈静脉怒张,多有皮下气肿。
4.伤侧胸部膨胀,肋间隙增宽,胸廓活动度减低。
5.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二)辅助检查
1.胸部数字化摄影(DR)
可见大片无肺纹理的均匀透亮区,提示胸膜腔大量积气,肺可完全被压缩,纵隔结构内气管和心影偏向健侧。
2.胸部CT扫描
较DR更具有优势,不受影像重叠的影响,能够清晰显示胸腔积气的量、范围以及肺组织被压缩的程度。
(三)诊断标准
1.根据外伤史及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
2.伤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行胸腔穿刺可抽出气体,见高压气体将针筒芯向外推,提示胸膜腔内压力显著增高。
【病情判断】
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救治,可很快导致患者死亡。社区医院在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情况下,应当紧急处理后送往上级医院。
【治疗】
1.紧急处理
可先用粗针头在伤侧第2肋间锁骨中线处穿刺排气,针尾连接水封瓶引流或穿刺针尾端拴以橡皮手套指套,其顶部剪一小口,使气体能够排出但不能进入胸膜腔,这种方法有利于现场救治与转运。
2.胸腔闭式引流术
在第二肋锁骨中线处插管,导管接水封瓶,必要时行负压吸引。待肺膨胀,漏气停止24~48小时后即可拔管。
3.急诊手术治疗
经胸腔闭式引流排气后,呼吸困难不见改善,仍有大量气体排出,肺未能膨胀者,应考虑有严重肺裂伤或气管支气管破裂,应尽早开胸探查,根据术中所见,进行相应的处理。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无论是否手术,均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吸氧,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注意其他部位有无合并伤。
【预防保健】
多数张力性气胸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术,病情可以得到控制,肺复张后,应行胸部CT检查,若发现肺大疱,应在胸腔镜下将其切除,避免气胸再次复发。
二、开放性气胸
开放性气胸(open pneumothorax)是指各种外伤造成的胸壁缺损致使胸膜腔与大气相通,且漏气通道呈持续开放状态,空气可随呼吸运动自由出入胸膜腔。
【病因】
引起开放性气胸原因多为胸部创伤,常见于刀刃等锐器伤、车祸伤、坠落伤以及火器伤等造成胸壁缺损,胸膜腔和外界大气相通,使空气经胸部缺损处,随呼吸自由进出胸膜腔,造成正常负压消失,伤侧肺受压萎陷。吸气时,由于健侧胸腔内仍为负压,双侧压力不平衡,使纵隔向健侧偏移,健侧肺也受到一定压缩,严重影响通气、换气功能;呼气时,伤侧胸腔内气体可从胸壁缺损处逸出,而健侧胸膜腔压力增大,引起纵隔偏向伤侧。这种纵隔随呼吸来回移动称之为纵隔摆动。由于胸膜腔负压受损及纵隔摆动引起心脏大血管来回扭曲,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心排出量减少,引起严重的循环功能障碍。同时,通过胸壁创口,大量热量及体液散失,同时带入大量细菌,加之受伤时可能有异物及弹片遗留,易引起胸膜腔感染,并发脓胸。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显著的呼吸困难、发绀,颈静脉怒张、血压降低,甚至休克。
(2)胸壁可见开放性伤口,呼吸时空气经胸壁缺损进出胸膜腔,发出“嘶-嘶”的吸吮样声音。
(3)患侧胸部饱满,呼吸运动减弱,叩诊鼓音,呼吸音减低或消失,甚至可听到纵隔摆动声。
2.诊断标准
(1)根据外伤、症状及体征。
(2)胸壁创口与外界相通伴有吸吮样声音。
【病情判断】
开放性气胸多由各种外伤引起,常常合并血胸,因此处理时不仅要同时处理气胸和血胸,还需要及时判断有无其他心脏大血管损伤、腹部器官损伤等多发伤和并发症。社区医院在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情况下,应当紧急处理后送往上级医院。
【治疗】
1.立即封闭胸壁缺损,使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然后按闭合性气胸处理。闭合创口可用多层大块凡士林油纱布,或其他无菌敷料包扎,急救时可采用塑料袋、衣物、碗杯等清洁物品制作不透气敷料及压迫物于呼气末封闭缺损处,保证密封不漏气。
2.氧气吸入。
3.立即输液,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防止休克。
4.清创缝合胸壁缺损,并放置胸腔闭式引流:①如无胸内损伤,无严重创口污染者,清创后予以缝合;伤口严重污染者,仅缝肌层,皮下、皮肤延期缝合。②如胸内损伤需行手术而创口污染不严重,且位置恰当者,可扩大创口行胸内手术,反之则需另做剖胸切口。③如果胸壁缺损过大,可用带蒂肌皮瓣填补法、骨膜片覆盖法,或人工代用品修补法等方法予以修复。
5.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预防保健】
处理开放性气胸,密切观察患者一般生命体征及引流情况的同时,重在防患意识,及时发现并处理合并的内脏及其他脏器损伤。
三、创伤性窒息
创伤性窒息(traumatic asphyxia)是闭合性胸部伤中一种较为少见的综合征,多见于胸廓弹性较好的青少年或儿童,发生率占胸部伤的2%~8%。它是由钝性暴力作用于胸部所致的上半身广泛皮肤、黏膜、末梢毛细血管淤血及出血性损害。
【病因】
引起创伤性窒息的原因多为交通事故挤压伤、塌方压伤及战场爆震伤等,伤者胸部或上腹部受到暴力挤压时,声门紧闭,呼吸系统内空气不能呼出,造成胸内压骤然剧增。由于上腔静脉缺乏静脉瓣,骤升的胸内压使右心房血液逆流挤回上半身,造成头、肩部及上胸部的末梢静脉及毛细血管过度充盈扩张并破裂出血,甚至小静脉破裂出血。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头、颈、胸及上肢范围的皮下组织、口腔黏膜及眼结膜均有出血性瘀点或瘀斑,以面部与眼眶部为明显。
2.眼球深部组织内有出血时可致眼球外凸,视网膜血管破裂时可致暂时性或永久性视力障碍;鼓膜破裂可致外耳道出血、耳鸣,甚至听力障碍。
3.颅内轻微的点状出血和脑水肿产生缺氧,可引起暂时性意识障碍、烦躁不安、头昏、谵妄,甚至肌张力增高、四肢抽搐,瞳孔可扩大或缩小。
4.若有颅内静脉破裂,发生血肿,患者可发生偏瘫、昏迷甚至死亡。
(二)辅助检查
1.胸部数字化摄影(DR)
影像学表现范围大小不一,程度各异。范围可局限于区域、一侧甚至双侧;程度可仅由斑点状浸润、弥漫性单肺或双肺浸润甚至实变阴影。
2.胸部CT
可见病变周围肺泡积血,而无肺间质损伤。
(三)诊断标准
1.根据典型的外伤史,有明确的致伤因素。
2.伤员面、颈、上胸部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的紫蓝色瘀斑,以面部与眼眶部为明显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病情判断】
创伤性窒息的病情严重程度取决于伤者所承受压力大小、持续时间长短以及有无合并伤等因素。大多数情况下,创伤性窒息本身疾病并不严重,更应注意颅脑、胸腔内大血管和腹腔其他脏器有无损伤及其严重程度。社区医院在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情况下,应当紧急处理后将患者送往上级医院。
【治疗】
1.吸氧、适当止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症处理。
2.皮肤黏膜的出血点及瘀斑多数于2~3周后自行吸收消退,不必特殊处理。
3.有合并伤者应针对具体伤情给予积极处理,包括防治休克、血气胸的处理以及及时的开颅或剖腹手术等。
4.少数患者在解除致病因素后可发生心搏骤停,应做好充分准备,随时抢救。
【预防保健】
创伤性窒息多见于胸廓弹性较好的青少年或儿童,虽然预后大多良好,但因致病突然,若合并颅脑损伤等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等后遗症,因此,有合并伤的创伤性窒息患者须及时救治,避免病情进展加重。
四、肋软骨炎
肋软骨炎(costal chondritis)分为非特异性肋软骨炎和化脓性肋软骨炎。其中非特异性肋软骨炎又称Tietze综合征,是指肋软骨与胸骨交界处不明原因发生的非化脓性肋软骨炎性病变。化脓性肋软骨炎是一种少见的外科感染,原发者多为血源性感染,继发者多见于心胸外科少见而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病因】
非特异性肋软骨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是由于胸骨与肋软骨的连接属于微动关节,与肋椎关节配合,共同完成呼吸功能活动。在躯干的不协调扭转、侧弯等动作时,不断地发生小量累积性的两骨端的撞击,久之逐渐产生慢性无菌性炎症,使肋软骨和肋骨的骨膜均出现软骨细胞增生。化脓性肋软骨炎多因心胸外科手术中细菌污染、过度牵拉胸骨、钢丝固定损伤骨膜、破坏肋软骨血供以及骨蜡、钢丝等异物存留等原因引起。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非特异性肋软骨炎
(1)多发生于胸骨旁2~4肋软骨。
(2)症状较轻者常表现为胸前局限性钝痛伴肿胀,疼痛部位固定,常伴有咳嗽、深呼吸、扩展胸壁等引起胸廓过度活动时疼痛加重。
(3)症状较重者肩臂剧痛,甚至牵及半身。
(4)受累肋软骨重大隆起,质硬,光滑而边界不清,无皮肤发红、发热症状。
2.化脓性肋软骨炎
(1)前胸壁持续胀痛,疼痛位置固定,触诊局部质硬质韧。
(2)全身症状轻,体温多正常,局部皮肤可有或无红肿。
(3)后期可有波动感及窦道形成,感染迁延不愈。
(二)辅助检查
1.胸部数字化摄影(DR)
多无异常,但可帮助排除胸内病变、胸壁结核、肋骨骨髓炎等。
2.超声
可显示肋软骨肿胀及结构改变。
3.CT
可显示软骨肿胀及骨化,但对骨膜下活动性炎症显示欠缺。
4.MRI
对骨、软骨、滑膜及骨髓的活动性炎性改变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三)诊断标准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及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根据肋软骨炎临床表现和体征确诊。
【病情判断】
非特异性肋软骨炎及化脓性肋软骨炎的治疗方法不同,应先通过血常规、血沉、降钙素原等检验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分类后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非特异性肋软骨炎一般不需要转诊,社区医生如怀疑患者为化脓性肋软骨炎或恶性病变时,应当及时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
【治疗】
1.非特异性肋软骨炎的治疗
(1)采用非甾体类镇痛消炎药对症治疗。
(2)若止痛效果欠佳时,可于肿胀的软骨鼓膜注射混有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的长效类固醇激素局部封闭治疗。
(3)理疗、热敷等物理治疗,利于消炎消肿,减轻神经末梢刺激,促进血液循环。
(4)对少数保守治疗无效、症状明显、反复发作、不能排除恶性病变的患者,可切除病变肋软骨,达到治愈。
2.化脓性肋软骨炎的治疗
(1)针对性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
(2)形成局限性感染灶后,手术彻底清除病变肋软骨。
【预防保健】
开胸手术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减少不必要的电灼和损伤,注意保护肋软骨膜,如需切断肋软骨,应保留拟切除部位肋软骨骨膜,以骨膜包埋缝合肋软骨残端以改善软骨残端血供,避免软骨裸露。
五、胸壁结核
胸壁结核(tuberculosis of chest wall)是指肋骨、胸骨、胸壁软组织等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胸壁肿胀、破溃等症状,多表现为结核性寒性脓肿或慢性胸壁窦道。实际上胸壁结核也是肺外结核的一种,同样需要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病因】
胸壁结核多是由肺结核或结核性胸膜炎病情未完全控制,结核分枝杆菌经淋巴系统或直接侵犯胸壁淋巴结及胸壁的软组织和骨骼,造成胸壁肿胀,甚至破溃,从而形成胸壁结核。胸壁结核脓肿多起源于胸壁深处淋巴结,穿透肋间肌蔓延至胸壁浅部皮下层,往往在肋间肌层内外各存在一个脓腔,中间往往相通,从而形成哑铃状脓肿。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多不明显。
2.若处于结核活动期,可有低热、盗汗、易疲倦等结核中毒症状。
3.大多有寒性脓肿,肿块不红、不热、不痛,质软,触之有波动感。
4.若脓肿破溃,可排出干酪样物质及无臭的混浊脓液,并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或窦道。
5.当寒性脓肿继发化脓性感染时,可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
(二)辅助检查
1.胸部数字化摄影(DR)
可见骨质破坏,胸片发现肺结核表现有助于胸壁结核的诊断,但是X线检查阴性并不能排除胸壁结核的可能。
2.超声(US)
早期脓肿尚未形成时,超声可见沿肋间分布的实质性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边界清,外形规则,内部可见钙化等斑点强回声。
3.胸部CT平扫
可见胸壁软组织肿块,肿块中央呈较低组织密度,可能为结核性肉芽肿的干酪性坏死和液化。部分患者可见骨、软骨的破坏。胸部增强CT可见软组织肿块呈环形强化,边缘模糊。
(三)诊断标准
1.胸壁无痛肿块,触之有波动感,部分患者可见溃疡或窦道。
2.结核中毒症状,PDD、血沉、T-SPOT等检查结果阳性有助于胸壁结核的诊断。
3.穿刺抽出无臭脓液,窦道或溃疡等部位组织活检常能作出明确诊断。
【病情判断】
对于怀疑胸壁结核的患者,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明确诊断与治疗。
【治疗】
1.胸壁结核是全身结核的局部表现,应给予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正规抗结核治疗,术前、术中、术后均应给予有效抗结核药物,如无抗结核药物治疗史,可视为手术禁忌。
2.在全身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外科手术治疗胸壁结核要求彻底清除病灶,包括受累的肋骨、淋巴结和有病变的肋间肌、胸膜等,切开所有窦道,彻底刮除坏死组织和肉芽组织;用生理盐水及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冲洗残腔;切除后的残腔用邻近带蒂肌瓣填充。
3.创面较小或闭合严密的不放引流物,创面或创腔较大的放置引流片或引流管,术毕立即加压包扎3周左右以防止残腔积液。
4.结核脓肿合并化脓性感染时,应先切开引流,待局部感染控制后再按上述原则进行处理。
【预防保健】
注意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加强卫生教育,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卫生习惯,发现有低热、盗汗、干咳或痰中带有血丝等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就诊,争取早发现,规范治疗。
六、胸壁肿瘤
胸壁肿瘤(tumor of chest wall)是指胸壁深部软组织、肌肉和骨骼组织的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常见的骨骼良性肿瘤20%起源于胸骨,80%起源于肋骨,发生于前胸壁及侧胸壁者较多,包括骨纤维瘤、骨瘤、软骨瘤、骨软骨瘤等;恶性肿瘤则多为各种肉瘤,其中软骨肉瘤占30%~40%。起源于深部软组织者包括神经类肿瘤、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及各类肉瘤等。恶性胸壁肿瘤还包括转移性胸壁肿瘤,是由别处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以转移至肋骨最为多见,常造成肋骨局部骨质破坏或病理性骨折,引起疼痛,但肿块多不明显。
【病因】
胸壁肿瘤的发生原因多与辐射、射线的照射等环境因素以及患者的遗传体质相关,目前其发生的具体原因还不是特别清楚。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早期胸壁肿瘤患者,大多数均无明显症状,其症状的轻重与肿瘤的大小、生长速度和肿瘤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2.多数患者因自行发现胸壁无痛性隆起肿块或变形就诊,也有部分患者因局部胸壁疼痛就诊。良性胸壁软组织肿块一般活动度可,胸壁骨骼肿瘤则呈固定位。
3.胸壁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压迫或浸润骨质或肋间神经时可有持续性剧痛。
4.特殊部位的肿瘤可压迫臂丛神经引起前壁疼痛;或压迫颈胸交感神经链引起Horner综合征。
(二)辅助检查
1.胸部数字化摄影(DR)
可有助于判断胸壁肿瘤的部位,确定肿瘤是来自胸壁骨骼或是胸壁软组织。
2.胸部CT扫描
较DR能提供更多信息,能进一步确定有无骨质破坏、增生或变形,同时了解胸内脏器与胸壁肿瘤的关系。
3.胸壁肿瘤的确诊
常依赖于病理组织检查。
(三)诊断标准
1.生长比较迅速、边缘不清、持续剧烈疼痛、表面有扩张血管等,往往是恶性肿瘤的表现。
2.肿块坚硬如骨、边缘清楚、增大缓慢者,多属良性骨或软骨肿瘤。
3.肿瘤的针刺活检或切取活检明确诊断,但一般不主张在术前行胸壁肿瘤软组织活检,因为活检可能会引起肿瘤细胞的种植,促使肿瘤细胞血行播散。
【病情判断】
胸壁肿瘤患者的病情与其肿瘤的大小、部位和肿瘤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如考虑为恶性肿瘤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并作系统检查,以判别肿瘤系原发或转移。肺、甲状腺、乳腺、前列腺、直肠及肾脏的恶性肿瘤可转移至胸壁。社区医生如怀疑肿瘤为恶性,应及时转诊患者至上级医院。
【治疗】
1.诊断明确的良性原发性胸壁肿瘤如无症状且肿瘤较小者可以暂不处理,定期随访观察。
2.无法确定性质的原发性胸壁肿瘤均应行手术切除以明确诊断。
3.转移性胸壁肿瘤若原发病变已经切除,亦可采用手术治疗。对于恶性肿瘤应进行包括受累的肌肉、骨骼、肋间组织、壁层胸膜和局部淋巴结在内的胸壁组织整块切除,切除后胸壁缺损面积大者应同期进行胸廓重建术。
4.放疗和化疗对某些不能手术的恶性肿瘤有一定缓解作用,一般多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七、肺 大 疱
肺大疱(pulmonary bulla)的发生率仅次于肺气肿并与肺气肿相关,包括肺气肿在内的各种原因导致肺泡腔内压力升高,肺泡壁破裂、互相融合,在肺组织内形成直径>1cm的含气空腔称为肺大疱。
【病因】
临床上有不少病因不清的特发性肺大疱,也有些肺大疱是由先天基因异常引起的,目前该病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专家认为,肺大疱好发于瘦高男性,因为身高生长速度大于胸围生长速度,部分人肺弹性纤维发育不良,因此在肺泡高度膨胀时易破裂形成肺大疱。除此之外,肺大疱一般继发于肺炎、肺结核或肺气肿等小气道的炎性病变,炎症导致小气道水肿、狭窄,管腔部分阻塞,可产生活瓣作用,使空气能进入肺泡而不易排出,致使肺泡腔内压力增高,受炎症破坏的肺泡壁及间隔更易破裂,并互相融合形成直径>1cm的含气空腔。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大多无明显症状,多于行胸片或CT时发现。
2.肺大疱逐渐增大可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
3.若肺大疱突然增大或出现气胸则会引起胸痛、呼吸困难等,若继发感染则有发热、咳嗽、咳痰等急性炎症表现。
(二)辅助检查
1.胸部数字化摄影(DR)
表现为肺野内的局部透亮度增高的薄壁空腔。腔内肺纹理稀少或仅有条索状阴影,大的肺大疱周围可有因受压而膨胀不好的肺组织。
2.胸部CT扫描
较DR更具有优势,不受影像重叠的影响,能够进一步明确大疱的数目、大小以及是否伴有其他肺部疾病。
(三)诊断标准
1.胸部数字化摄影及CT检查
是发现、确诊肺大疱最常用的方法。
2.体积大的肺大疱需要与气胸进行鉴别
两者胸片均显示局部薄壁空腔,但气胸患者胸片透亮度更高,局部完全无肺纹理,且肺组织向肺门方向压缩,弧度与肺大疱相反。肺大疱病情发展较慢,而气胸常为突发起病,病情变化快。
【病情判断】
患者的病情与肺大疱的数目、大小以及是否伴有其他肺部疾病有关。反复合并感染、气胸、咯血发作的患者,社区医生应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治疗】
1.无症状的肺大疱无需特殊治疗。
2.巨大型肺大疱(容积占据胸腔容积1/3~1/2)、大疱压迫较多的功能性肺组织或无功能肺组织范围呈进行性扩大;或合并反复气胸、血气胸、感染、咯血等则需手术治疗。
3.大多数的肺大疱可在胸腔镜下楔形切除,若受累肺叶除肺大疱外几无正常肺组织,也可行肺叶切除;较小的或靠近肺门的肺大疱,难以楔形切除,可行结扎或缝扎等处理;难以完整切除的肺大疱,可先行切开,缝合漏气部位,切除多余的肺大疱壁,缝合切缘。
4.若肺大疱患者气胸反复发作,建议可胸腔镜下切除肺大疱的同时行胸膜固定术,以期产生胸膜腔粘连,减少自发性气胸的复发概率。
【预防保健】
戒烟是预防肺大疱的首要因素,另外,一旦出现相关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症状,及时就医。
八、支气管腺瘤
支气管腺瘤(bronchial adenoma)好发于40岁左右的女性,少数可出现于儿童和青少年。该病起源于支气管黏膜导管上皮细胞,约占肺部原发肿瘤的5%左右。组织学上将其分为类癌型腺瘤、黏液上皮样瘤和腺样囊性癌。其中以类癌多见,占80%~90%,其来源于支气管上皮细胞间的kulchitsky细胞,好发于大的支气管,80%为中央型,只有20%发生在亚段以下的周围支气管。
【病因】
支气管腺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基因在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另外,患有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的男性患者更容易患肺类癌。头颈部放疗会增加黏液上皮样瘤的患病风险。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周围型支气管腺瘤 发生于肺内,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常体检时发现。
2.中央型支气管腺瘤 发生于主支气管或叶、段支气管管腔内,早期即可出现干咳、咯血、胸痛等症状,如肿瘤阻塞支气管管腔还可以出现阻塞性肺炎、肺不张、肺部感染及支气管扩张等表现。
3.少数患者表现为面部潮红、发绀、腹泻及心悸等Cushing综合征的症状,这是由于支气管腺瘤病灶异位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而刺激肾上腺分泌过多的皮质醇。
4.慢性感染患者常有杵状指。
(二)辅助检查
1.胸部数字化摄影(DR)
若支气管腺瘤较小,可无阳性发现;发生于肺门附近较大支气管的腺瘤可表现为半圆形阴影;肿瘤阻塞支气管时,可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的表现,但因DR受影像重叠的影响,肿瘤征象可被掩盖。
2.胸部CT扫描
较DR更具有优势,不受影像重叠的影响,可表现为相应支气管内类圆形或小结节状软组织影,密度均匀。中央型支气管腺瘤多表现为大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部分患者可见软组织密度的结节灶或息肉样病灶,病灶较大时可出现肺门肿块,和不张的肺组织分界不清,但肿块血供丰富,增强后可明显强化,便于区分病灶;周围型支气管腺瘤多表现为肺外周孤立性稍高密度结节或肿块,边缘清楚,轻度分叶,密度均匀,增强后可明显强化。CT上可见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等表现。
3.磁共振成像(MRI)
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呈T1W1稍低信号,T2W1稍高信号。同时能够显示并存的肺阻塞性炎症的改变。中央型可见腔内软组织影及肿块伴阻塞性改变;周围型可见稍高密度、边缘清楚、浅分叶的软组织肿块。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可以进行活组织检查,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利于肿瘤的定性诊断。
(三)诊断标准
1.本病好发于40岁左右的女性,中央型腺瘤可有咳嗽、咯血及胸痛等症状,少数伴发面部潮红、发绀、腹泻等Cushing综合征表现。
2.中央型支气管腺瘤CT上表现为支气管管腔内的病变,引起肺门肿块、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等表现。
3.周围型支气管腺瘤表现为肺外周孤立性稍高密度结节或肿块,边缘清楚,密度均匀,强化明显。
【病情判断】
支气管腺瘤恶性程度较低,很少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手术切除治疗后效果较好。但是,其中不典型类癌的恶性程度较高,病灶较大,边界模糊不清,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多伴有纵隔、肺门淋巴结的转移,其预后较差。对于怀疑支气管腺瘤的患者,社区医生应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明确诊断与治疗。
【治疗】
1.对于局限性可切除的支气管腺瘤病灶,应首选手术切除,切除范围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邻近肺组织的情况。如未发生远处转移,应在明确诊断后手术彻底切除,如肿瘤发生于肺叶,发生于主气管或气管的腺瘤,为了尽量保留正常肺组织,可以作支气管袖状切除,就是将含有肿瘤的一段支气管或气管作端端吻合术,如肿瘤局限于管壁,也可切开支气管摘除全部腺瘤后再修复支气管。手术的总体治疗原则是彻底切除肿瘤,清扫可疑的区域淋巴结,尽量保留正常的肺组织,避免全肺切除。
2.支气管内切除只适用于有手术禁忌不能外科手术治疗且有症状的中央型腺瘤。
3.应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对肿瘤的生长速度和组织学分化程度进行评价,以决定是否行进一步化疗和放疗。
(赵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