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适宜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全球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及消除

第一节 全球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一、血吸虫病概述

(一)血吸虫种类及生活史

血吸虫病(又称裂体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在全球范围分布广泛,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感染人体的血吸虫有六种,即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埃及血吸虫(Schistosoma haematobium)、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间插血吸虫(Schistosoma intercalatum)、湄公血吸虫(Schistosoma mekongi)和几内亚血吸虫(Schistosoma guineensis),以前三种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流行范围最大、危害最严重。

图1-1 血吸虫生活史(来源:美国CDC网站)

各种血吸虫生活史均包括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成虫等7个阶段,宿主包括中间宿主(淡水螺)和终宿主(哺乳动物)(图1-1)。虽然各种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不同,但血吸虫和中间宿主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血吸虫雄、雌成虫在终末宿主体内的静脉内交配产卵,虫卵随粪便或尿液排出体外,成熟的虫卵遇水孵化释放出自由游动的毛蚴,并主动钻入水中适宜的中间宿主淡水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子胞蚴进而发育成大量尾蚴,尾蚴离开淡水螺在水中自由游动,当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接触水体时,尾蚴穿透皮肤,进入皮肤后即转变成童虫,并随后通过肺迁移至肝脏,进而在终宿主的肠系膜静脉、膀胱或盆腔静脉丛中合抱产卵(表1-1)。

表1-1 3种血吸虫生物学特征

(二)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根据血吸虫成虫寄生的部位,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肠道血吸虫病,由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几尼亚血吸虫和间插血吸虫感染引起;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由埃及血吸虫感染引起。肠道血吸虫病可导致腹痛、腹泻和便血。在晚期病例中常见肝脏肿大,并且经常与腹膜腔中的液体积聚和腹部血管的高血压相关。在这种情况下,脾脏也可能增大。尾蚴侵入人体皮肤后引起皮疹,皮疹多在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出现。童虫在体内移行可致血管炎,表现为毛细血管充血、栓塞、破裂、局部细胞浸润、点状出血和炎症,特别是肺部,引起出血性肺炎。成虫寄生在门脉系统,可致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另外成虫对肾脏也造成损害,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减退等症状。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受累最严重的组织与器官是肠壁和肝脏,虫卵周围形成肉芽肿和纤维化是导致血吸虫病病变的主要原因。重症感染者,其门脉周围出现广泛的纤维化形成干线型肝纤维化,是晚期血吸虫病特征性病理变化。窦前静脉广泛阻塞,导致门脉高压,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肝、脾肿大及腹壁、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甚至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等症状。肠壁肉芽肿纤维化可导致肠狭窄、肠息肉等。

尿路血吸虫病的典型症状是血尿(尿液中的血液),在晚期病例中易被诊断出输尿管纤维化以及肾脏损害,后期可能并发膀胱癌。在女性中,尿路血吸虫病可导致生殖器病变,如沙质斑块和病理性血管可能使女性易重复感染,导致接触性出血、生育能力下降、异位妊娠、流产等。在男性中,尿路血吸虫病可诱发精囊、前列腺和其他器官的病变。这种疾病还可能产生其他长期不可逆转的后果,包括不孕症。尿路血吸虫病也被认为是艾滋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女性,血吸虫感染增加了女性HIV-1获得感染的几率,并且在HIV-1血清转换时提高了HIV-1病毒载量。在血吸虫病和艾滋病都流行的地区,血吸虫病似乎是艾滋病毒/艾滋病传播和进展的辅助因子。

二、全球血吸虫病疫情概况

(一)地理分布

血吸虫病呈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主要集中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贫困和弱势群体。血吸虫病分布于7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受血吸虫感染的人口有8亿,每年有超过2.4亿人感染,需要治疗的血吸虫病病人90%以上生活在非洲。实际上,由于全球人口数量增加和受检测技术的限制,这些数据严重被低估。

按病种分,日本血吸虫病分布在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曼氏血吸虫病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湄公血吸虫病分布于柬埔寨和老挝,间插血吸虫病分布在非洲中部的雨林地区,埃及血吸虫病分布在非洲及中东地区。我国只流行日本血吸虫病,历史上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及其流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

(二)疾病负担

对血吸虫感染率的估计主要是基于发现虫卵的技术,但由于技术的缺陷,实际情况被低估。血吸虫病导致的死亡估计值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在24 072和200 000之间变化,与感染相关的慢性疾病剥夺了个人和家庭的健康、学业和社会生产力,给流行地区造成严重疾病负担。据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仅在非洲,血吸虫病每年导致28万人死亡。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居民的感染风险从2000年开始下降,但2012年估计仍有1.63亿居民感染血吸虫病。根据2014年Hotez等的估算,血吸虫病造成的疾病负担约为331万(95%CI:170万~626万)伤残生命调整年(DALYs)。事实上,由于血吸虫病对病人的影响是长期的,即使是进行了驱虫治疗,生长迟滞、认知障碍和永久的器官伤害以及增加的各种癌症患病风险等等因素均没有被考虑,因此血吸虫病所造成的疾病负担是被严重低估的。有专家认为,全球血吸虫感染人数应在4.4亿左右。

非洲54个国家中,51个流行血吸虫病,承担着世界上最沉重的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感染度差异较大。如突尼斯于1969年宣布已消除血吸虫病,最后一例本地病例发生于1981—1982年。阿尔及利亚、毛里求斯已处于消除血吸虫病状态但需要评估和验证。非洲目前病例主要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Lai等研究表明莫桑比克学龄儿童血吸虫感染率最高(52.8%,95%CI:48.7%~57.8%)。低风险国家(学龄儿童感染率低于10%)包括布隆迪、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和卢旺达。据估计,每年需要吡喹酮治疗的学龄儿童为1.23亿(95%CI:1.21亿~1.25亿),整个人口数达2.47亿(2.39亿~2.56亿)。位于非洲东北的埃塞俄比亚,需要治疗血吸虫病的学龄儿童估计有1 310万,此外还有数百万成年人在流行区受到感染。按地区分,埃塞俄比亚全国833个地区中,有374个未发现肠道和尿路血吸虫病病例,分别有190个、153个、69个地区呈血吸虫病低度、中度和高度流行,剩下的地区是否流行血吸虫病尚未确定。

在亚洲,血吸虫病主要在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传播流行,日本是目前亚洲唯一一个消除血吸虫病的国家。在中国,日本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亚洲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初估计病人数达1 200万人,受感染威胁人口1个亿。经过多年防治,2015年中国顺利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2017年底,全国现有病人数估计为37 601人,包括29 407例晚期血吸虫病病例。近年来中国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是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疫情反弹的风险,实现传播阻断乃至消除目标仍面临不少挑战。在菲律宾,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28个省份,其中高度流行(感染率>5%)、中度(1%~4.9%)、低度或接近消除水平(<1%)的省份分别有10个、6个、12个,受威胁人口1 200万。水牛在菲律宾血吸虫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qPCR和福尔马林-乙酸乙酯沉淀试验表明部分地区牛的感染率可达50%以上。在印度尼西亚,血吸虫病主要在该国的纳普(Napu)、林杜(Lindu)、巴杜(Badu)三地流行,2008—2011年,纳普的感染率为0.3%~4.8%,林杜的感染率为0.8%~3.2%,巴杜于2008年首次被认为是新的流行区,当时居民感染率为0.5%,2010年则上升至5.9%。湄公血吸虫病仅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南部的一个省(2个区)和柬埔寨北部的两个省(6个区)流行,大约有20万人处于感染风险。基于化疗的控制活动使得两国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均已降至5%以下。

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有10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曼氏血吸虫病。据估计,巴西、委内瑞拉约有1 600万人需要预防性服药,苏里南和圣卢西亚可能还有部分残留地区有血吸虫病传播,其他六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安提瓜和巴布达、瓜德罗普、马提尼克、蒙特塞拉特、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可能已经消除血吸虫病,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查阅档案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验证。

血吸虫病是一种贫穷所致疾病,患病使受感染者贫困,反过来又增加了感染风险,医疗资源和医务人员有限的地区的贫困和不发达使问题更加复杂。在尼日利亚西南部,血吸虫感染的流行率从收入超过1 600美元的家庭的1.5%增加到收入低于600美元的家庭的70%。血吸虫病主要影响儿童和成年人以及稻农和渔民等高风险职业群体中的个体。学龄儿童由于经常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和低水平的获得性免疫力而特别容易受到感染,学龄前儿童也是血吸虫病的高危人群;在成年人中,20岁以上的个体血吸虫感染的概率最高,男性的感染率普遍高于女性。妇女由于在自然水体中洗衣服、洗器具,感染血吸虫后可能发展成为女性生殖器血吸虫病,并成为艾滋病毒/艾滋病传播的协同因子。近年来,由于出国务工、旅游等原因,境外感染血吸虫病的病例报告越来越多。不少游客感染血吸虫但因症状较轻而被漏诊或者误诊,在来自非洲的无症状旅行者中,据报道有多达11%的人被感染,且男性感染血吸虫的风险是女性的两倍。欧洲移民中发现血吸虫病感染病例比较常见。

三、防治策略和主要措施

(一)防治策略

理论上,阻断血吸虫生活史的任一环节均可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但随着社会经济、防治技术、卫生体系的发展等,全球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历史上,各国对于血吸虫病的防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终末宿主体内的寄生虫的干预,二是对中间宿主螺的干预,目的是降低发病率和减少传播。埃及、日本最早于20世纪早期采取干预措施试图控制血吸虫病。1920年,埃及首次使用静脉滴注酒石酸锑剂对成人和儿童实施大规模治疗干预。随后,一些国家项目开始用化疗和/或媒介控制辅以健康教育的方式控制血吸虫病。自1948年成立以来,WHO就认识到血吸虫病的公共卫生意义,制订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指南指导血吸虫病流行国家开展血吸虫病干预和控制。在1984年以前,防治血吸虫病的目的是为了阻断其传播,但由于当时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毒性较大,且疗效不够理想,防控策略重点放在消灭中间宿主媒介上。

随着安全有效的血吸虫病治疗药物如硝唑、甲硝酸盐、奥沙尼奎和吡喹酮的问世及价格下降,且人们意识到在资源有限、流行非常严重的国家/地区,彻底阻断血吸虫病非常困难,1985年,WHO调整了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和策略,把以媒介控制为主的消灭血吸虫病策略调整为以化疗为主的病情控制策略。在中国和埃及,通过扩大预防性化疗以控制血吸虫病的防治项目取得了很大成功,血吸虫病疫情显著下降。随后,由于吡喹酮价格大幅下降,加上越来越多的宣传和国际组织/基金会为控制被忽视热带病(NTD)提供资源,撒哈拉以南非洲很多国家重新启动了血吸虫病控制项目。该策略将在一段时期内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国家开展血防的主要策略。为有效控制病情,2001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WHA 54.19决议,鼓励成员国血吸虫病和土源性蠕虫病的学龄儿童化疗覆盖率至少达到75%以上。自此,在血吸虫病控制倡议(Schistosomiasis Control Initiative,SCI),美国国家发展机构(USAID)以及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的大力支持下,全球血吸虫病化疗的规模得到扩大,特别是Merck公司自2008年起承诺捐赠的吡喹酮片剂进一步扩大了化疗规模。

鉴于日本、中国、摩洛哥、埃及等国家在血吸虫病防控取得显著成就,越来越多的呼声认为:血吸虫病是一种可以被消除的热带传染病。2012年5月,WHA通过了WHA 65.21决议,号召血吸虫病流行国家加大防控和监测力度,整合资源加强综合治理、启动血吸虫病消除运动。

(二)主要措施

2012年,WHO发布了《2001—2011年血吸虫病防控进展及2012—2020年战略计划》,提出全球无血吸虫病的愿景,并提出以下目标:2020年全球控制血吸虫病疫情;2025年全球消除血吸虫病公共卫生问题;到2025年,在WHO的美洲区、东地中海区、欧洲区、东南亚区和西太平洋区以及非洲部分国家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为实现以上目标,希望在所有流行国家扩大控制和消除活动,保证吡喹酮供应量和所需的资源。

1.以疾病控制为目标

预防和降低血吸虫病引起的病情最快速有效的方式是用吡喹酮进行化疗。对需要预防性化疗的人群进行阶段性的规模化治疗过程如下:

(1)在血吸虫病传播的地区启动大规模治疗,面临的挑战是扩大治疗,实现对流行区100%的地理覆盖。

(2)根据当地的考虑,国家卫生系统内可以适当地调整最小干预包,但至少要服用吡喹酮;

(3)在国家覆盖率达到75%且能维持几年的地方,如果传播仍然较高,需要衡量开展治疗的培训工作和其他补充控制措施。

持续的75%的覆盖率将会显著降低感染率和感染度,重度感染的人群比例将达到5%以下,达到这个阈值,目标人群中的疾病控制就会实现。血吸虫感染度的划分依据如下(表1-2)。

表1-2 血吸虫感染度划分

为了评估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实施的进展,需要强有力的监督评价系统以及时发现感染率和病情指标的变化情况,这样的系统可用于随访学龄儿童,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注册的学龄儿童。在那些处于感染风险的人群,如渔民或者灌溉工人,可以定期随访。

2.以消除血吸虫病公共卫生问题为目标

在通过预防性化疗血吸虫病病情得到控制的地区,应进一步降低重度感染的感染率使其低于1%以下,从而消除血吸虫病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除预防性化疗外,强烈推荐实施其他公共卫生措施作为补充。残存的血吸虫病传播区域将逐步缩小,传播的集中性将逐渐变强。在这样的热点地区,需要集中实施更加综合的措施(预防性化疗和补充的公共卫生干预),化疗策略将要从全面化疗调整为对那些感染的或者有疫水接触的高危人群进行化疗。在那些动物传染源发挥作用的流行地区,有必要治疗动物或者预防他们与含有寄生虫卵的环境接触。在这些流行病学环境,监测监督至关重要,以识别疫点并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

3.以传播阻断为目标

在通过化疗实现血吸虫病病情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问题的国家,应启动传播阻断项目,即当地感染的发病率降至0。在这一阶段,应实施更加综合的对策。化疗需要加强,目标人群要扩大,化疗频率要增加。必要的话,反复治疗的时间间隔应短于12个月。在某些情况下,提供饮用水以避免接触疫水,提供足够的卫生设施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实施对螺的控制,消除媒介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强化监测识别传播疫点并加强控制措施。在低度流行区,低度感染可能比较多,寄生虫病学诊断技术可能不够敏感。这就需要用新的诊断工具和/或者算法和有助于识别传播热点的技术,以加强干预。

4.以消除为目标

在几个血吸虫病流行国家,已经10年以上没有本地感染的新病例报告。在其他国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通过努力阻断传播。在这些情况下,用建立的特定的验证程序确定传播已经被阻断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尽快确定监督的工具和策略,判断传播阻断和消除验证的标准。

5.消除后监测

在确认血吸虫病传播已经被阻断的地区,公共卫生措施规模会缩小,但监测应在所有以前流行的地区逐步加强,以及时发现疫情或者预防从流行区的输入。防控项目中的监督评价主要是通过组织监测点以评估感染指标的下降,监测则需要更加广泛、系统和敏感,目的是发现任何新的感染,理想状态下,需要整合到常规卫生系统中。例如,血吸虫病应作为依法报告的疾病,这样任何感染的个体,接诊医生都应报告给国家当局并采取适宜的措施。监测是一个消除项目的基本内容。鉴于再发或者输入性的情况存在,监测应该在大部分地区实施很多年,所有的干预都旨在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四、全球防治工作进展

血吸虫病作为最普遍的寄生虫感染之一,被WHO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病原体复杂多样、缺乏强有力的国际地位,无可靠的统计数据以及难以准确发音的疾病名称是这类疾病被忽视的原因。根据2015年WHO成员国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s)、生命年损失(YLL)和因残疾损失年(YLD)的数据估计显示,在NTDs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土源性蠕虫病(DALYs = 444.34万、YLL = 44.95万、YLD = 399.40万);血吸虫病(DALYs = 351.39万、YLL = 104.22万、YLD = 247.17万);登革热(DALYs = 261.01万、YLL = 184.88万、YLD = 76.13万),可以看出血吸虫病造成了巨大因病致残致死的危害。

WHO对于预防性化疗的原定最低指标是:到2010年,有发病危险的国家实现有至少75%,乃至100%的学龄儿童定期进行化疗。然而,截至目前仍未达到该设定目标值。据统计,2010年全球只有12.2%具有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的人接受了吡喹酮的预防性化疗,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范围内吡喹酮的供不应求。这种短缺成为阻碍许多流行国家控制血吸虫病的首要问题。尽管如此,预防性化疗在控制全球血吸虫病方面仍取得了重大进展。2017年,据统计全球9 869万人接受了治疗,包括8 182万名学龄儿童和1 685万名成年人,学龄儿童的覆盖率达到68%,全球覆盖率达44.9%,非洲区域的覆盖率高达57%。在接受吡喹酮治疗的人群中,WHO非洲区占了全球的88.3%,又以尼日利亚(1 370万)、刚果民主共和国(820万)、坦桑尼亚(690万)、乌干达(680万)和埃塞俄比亚(570万)居多。

在亚洲地区,老挝和柬埔寨的首例血吸虫病例分别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之后,两个国家均采取WHO推荐的策略,成功降低了国内的血吸虫病流行率。1989年,老挝卫生部在WHO的支持下,在两个主要流行区(Khong和Mounlapamok)开展了以第一次化疗干预、卫生管理、健康教育和促进为内容的综合防治计划,干预每年进行一次。直到1999年调查显示,监测村的血吸虫感染率降至2%。后期由于财政支持减少,两个流行区的感染率迅速回升。2007年,老挝卫生组织和其他合作伙伴重新设立第二个干预计划,对5~60岁的人进行吡喹酮干预,平均覆盖率>80%,最终2016年所有地区感染率降至10%以下;2017年,感染率低于3%;2018年,只有不到6%的村民受到感染,总体感染率为3.2%。没有诊断出高感染度的病例。同样,柬埔寨也通过建立大规模吡喹酮治疗、结合信息和教育活动解决了湄公河血吸虫病的公共卫生问题,感染率迅速下降。1995—2018年的湄公河血吸虫感染率在四个监测点大幅从70%下降到1%以下。中国血吸虫病防控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经历了以钉螺控制为主的消灭策略(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化疗为主的病情控制策略(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每个策略在当时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血吸虫病防控进程。为进一步降低血吸虫病疫情,中国自2004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新策略,病原学阳性者从2004年的18 952人下降至2018年的8人,急性血吸虫病人由2004年的816例下降为0,全国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86%(387/450)的流行县达到传播阻断或者消除标准。

事实上过去几年中,一些血吸虫病流行国家已未出现新的本土病例。在WHO非洲区,自1991年,毛里求斯就未在学龄儿童中发现新的血吸虫病病例,提示该国血吸虫病已经被消除。同样,阿尔及利亚也已无病例报告。在WHO的美洲区,安提瓜、多米尼加、瓜德罗普、马提尼克、波多黎各等均已无血吸虫病病例报告。WHO东地中海区域包括约旦、伊朗、摩洛哥和突尼斯在内的几个国家似乎也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播。在WHO欧洲区,土耳其至少已连续50年未发现本地病例。在西太区,只有日本和马来西亚似乎消除了血吸虫病。所有这些国家,都需要确认传播状态,并决定这些国家是否应已无血吸虫病流行。

与此同时,全球血吸虫病流行的国家中,有51个位于非洲,其血吸虫感染者约占全球总感染人口数的97%。非洲国家目前主要采取药物化疗为主的国家血吸虫病防治战略,但非洲各国收入低,无法负担起平均治疗费用估计为0.20~0.30美元的吡喹酮治疗。为此,WHO建立了一个药物化疗实施联合机制,各国如果希望通过WHO获得预防性化疗药物的捐赠,需要至少在预防性化疗干预实施前6~8个月(不能晚于每年的8月15日)向WHO提出申请,以便评估和认可,安排药物生产、运输等。通过该平台,许多合作伙伴为控制及消灭血吸虫捐赠了吡喹酮及其他相关资源,成为扩大化疗规模的促进因素。非洲血吸虫病流行地区控制疫情的主要措施是以学校为基础的药物化疗。但由于各国缺乏政策环境、财政来源,人民血防知识贫乏,失学率高,同时吡喹酮无杀卵作用,对童虫杀灭效益不佳等一系列缺点的交互影响,使得化疗药物覆盖率低,无法实现预防血吸虫反复感染和阻断传播。此外,非洲地区学龄前儿童、孕妇及其他高危人群、药物运输链不易抵达的偏远地区的人群容易被忽视而无法得到吡喹酮治疗。

预防性化疗是对血吸虫感染的一种强有力但效果短期的控制策略,不能有效避免感染和再感染。因此长期解决方案(改善卫生条件、提供安全用水和卫生设施)就成为保持发病下降趋势的关键。目前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发表有关于WASH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非洲各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WHO提出WASH战略后全球的积极响应。

五、全球消除血吸虫病所面临的挑战

(一)防控体系不健全

大部分血吸虫病流行国家的公共卫生系统不完善,未建立有效覆盖全国的疾病防控体系,因此很多血吸虫防控措施很难在基层得到落实。现阶段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非常不健全,如不能对所有疑似血吸虫病例开展实验室检测,或只有基于简单的病例报告系统,有的虽建立了网络报告系统但数据上报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后续响应干预措施的准确开展,从而不能及时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

(二)受重视程度不够

血吸虫病作为一种被忽视的贫困病,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其相关产品研发、防治宣传等项目的实施备受阻挠,一些较落后地区依然在依靠地表水进行生活,这就极其需要政府的重视,进行基本的公共卫生改造。如今,血吸虫病的消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各国开始逐步确立消除血吸虫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全球消除血吸虫病工作进入最后的关键时期,此时,更需要国际以及本国政府对于血吸虫病防控的关注与经费投入,如果不能保证,将对各地保持血吸虫病防控机构和稳定防控人员等方面带来不利影响,对保障多年来的血防成果产生威胁。

(三)化疗药物缺口严重

很多血吸虫病流行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血防工作主要依靠外部资助开展,资助形式多为药物捐赠,且一旦资金停止,血防成果将难以巩固。由于药品实际需求缺口较大,2017年全球血吸虫病化疗覆盖率仅为44.9%,大量风险人群得不到及时化疗。非洲国家目前预防性化疗目标群体主要覆盖学龄儿童,渔民、农民和家庭主妇等,其他高危人群难以得到及时化疗。对于感染艾滋病毒的妇女而言,极易尿路感染血吸虫,因此在埃及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吡喹酮治疗尿路感染血吸虫的需求很大。此外,由于缺乏吡喹酮儿童用药原则和相关配套法规支撑,婴儿和学龄前儿童治疗同样存在缺口。

(四)防治水平参差不齐

无论是各国之间,还是国内各省(或地区)之间,血吸虫病的严重程度千差万别,由于低流行区本身具有血吸虫病传播的自然条件,如果高流行区的疫情向其扩散,就可能引起血吸虫病的暴发。现如今,人员的外出流动,物品的跨区交易,甚至单纯沿河流传向下游和对岸都可能将传染源从高流行区向其他地区扩散。此外,全球吡喹酮的供应量不足,非洲地区化疗覆盖率距离WHO所要求的75%的覆盖率尚有较大的差距。所以世界各国应联合起来,动员所有可以动员的力量和资源,攻坚克难,为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共同努力。

(五)疫情反弹的风险

血吸虫病的传染源种类众多,其终末宿主除人外,尚有许多种哺乳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家畜尚且可以进行控制,但仍存在一些野生动物的感染可以形成独立的传播链,导致血吸虫病继续传播,续而引起疫情反弹。除部分经济收入较好的国家/地区外,很多流行国家卫生状况堪忧,媒介控制很少或仅小范围内实施,血吸虫病流行的环节和危险因素均存在。这可能会导致低水平流行在一定范围内维持较长时间,稍微地松懈都会引起血吸虫疫情回升,增大了治理的难度。

(六)群众查治病依从性差

由于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外出旅游和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加,流行地区常住人口逐年减少,血吸虫病查病对象数量随之减少且较为固定,目前,血吸虫病查病依然依赖于传统的病原学检查技术,流行区群众接受查病意愿较低。虽然化疗药物吡喹酮安全高效,但气味难闻、味苦,单次服药剂量大,服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降低了化疗对象的依从性。

六、展望

2013年,WHO召开理事大会通过决议,将全球消除血吸虫病规划列为优先重点工作,到2020年,所有流行国家血吸虫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2025年所有国家消除血吸虫病,这注定将是一段曲折难行之路。至今,全球血吸虫病防控虽然取得了令人可观的成就,但要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既定目标依然任重道远。阻碍各国如期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流行区域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难以改变的居民生活习惯外,国内外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等都会对血吸虫病防控产生巨大影响。全球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就是血吸虫病的消除之路进展到了最终攻坚的阶段,稍有松懈,就可能毁掉我们多年来在防治血吸虫病道路上所付出的辛苦工作、投资和成就。因此,各个国家和国际社会必须共同关注,认清当前形势,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血吸虫病控制工作:

(1)各国政府应提高对血吸虫病防控的重视程度,在法规、规划、经费和项目实施上给予保障,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卫生、农业、教育、交通、水利、林业、国土等加强配合,动员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攻坚克难推动血吸虫病消除进程;

(2)完善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对于血吸虫病防控项目加大经费和人员投入,特别注意提高基层人员的待遇问题,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3)针对当前血吸虫病防控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应逐步建立以病例为核心的监测响应体系,保证监测的敏感性和响应的及时性,有效阻断疾病的传播,同时加强药物灭螺的实施力度与效果,保证螺的消除或低密度水平;

(4)加强对创新性研究的关注和投入,特别是加快血吸虫疫苗和新型诊断产品、灭螺药物、媒介检测技术研发,以应用于血吸虫的现场防控,加快全球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5)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的国家,需要总结凝练防控经验和教训,分享给东南亚、非洲各国,并对严重流行国家设立国际援助项目,推进全球化消除血吸虫病。

总之,实现全球血吸虫病的消除,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实施科学的防控策略,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方能最终实现全球无血吸虫病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