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影像医学?儿科卷(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章 脑、脊髓血管疾病

第一节 脑血管畸形

一、动静脉畸形
【概述】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指扩张迂曲的动脉与静脉间缺乏毛细血管网,导致动静脉直接沟通,产生一系列脑血流动力学上的紊乱。可见于颅内任何部位,包括脉络丛,单发者为散发病例,多发者见于综合征型。本病多为散发,综合征型AVM约占2%。20%于儿童期确诊,是儿童期(除新生儿外)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男女发病比例相近,无种族差异。
散发或综合征型AVM均可为多个调节血管生成的基因异常,如 Hox D3B3。综合征型AVM可为家族性,常为多发,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颅面部动静脉畸形综合征,其易感基因为 ENGALK1;或无家族性,如Wyburn-Mason综合征。
本病发生于胚胎第4周的体节形成晚期,在动静脉之间存在来源于窦状血管网的永存原始连接,病变区由供血动脉及其分支、动静脉血管巢以及粗大的引流静脉组成。供血动脉扩张,发育成熟伴部分壁增厚。引流静脉扩张、曲张,常扭曲变形,有时可见血栓形成。血管巢由大量的动静脉分流聚集成团,其内无脑组织和毛细血管床。
【临床特点】
AVM患者常出现反复头痛、癫痫、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脑积水或出血。反复头痛可能是本病首诊症状,表现为单侧局部或者全头痛,间断发作或持续发作,有些患者出现迁移性头痛。出血见于80%儿童期AVM,多为引流静脉破裂所致。70% AVM出现癫痫症状,可能是出血后胶质增生或血管“盗血”现象导致缺血造成。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CT是实质内血肿、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隙出血急性期首选检查方法,CT脑灌注能提供病灶及其周围的灌注信息。MRI多平面扫描能显示畸形的位置,与皮层解剖结构的关系。实质内血肿演变具有一定特征性的信号变化。在血肿亚急性期或慢性期,MRI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优于CT,SWI序列为该病检查必选序列。AVM必须进行快速序列血管造影扫描,以显示血管结构,区分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发现合并的动脉瘤或静脉受阻。由于DSA有创,拟行治疗时需要超选血管DSA。DSA能定位、定量的评价AVM,包括AVM结构、分布位置、血管巢大小、相关血管大小和流速。
【影像学表现】
1.CT
平扫显示脑实质内异常高密度影,表浅出血可以破入蛛网膜下隙,深部出血可破入脑室。出血后的1~2周内,血肿密度进行性减低,至与脑组织呈等密度。增强后血管畸形表现为血肿旁的强化区域。CTA能显示扩张动脉、血管巢、引流静脉的结构(图1-8-1)。
“盗血”在CT脑灌注表现为两种类型。功能性“盗血”是病灶周围脑组织内的血液逆流入畸形血管团内,CT灌注表现为局部脑血流、血流容积、平均通过时间均有所降低,此类患者常有癫痫发作;其次为缺血性“盗血”,特征为脑血流降低,血流容积和平均通过时间增加,是因为与邻近血管发生了分流的原因,此类患者常表现为局部神经功能缺失。
2.MRI
常规序列能显示不同时期的出血信号,能显示迂曲的血管巢,以及邻近血管巢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血管流空影,但难于区分病灶内或周围引流静脉与动脉。血管巢内无或少见脑组织,有时可见局灶性神经胶质增生高信号。T 1WI增强可见显著强化的血管巢、扩张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MRA能粗略显示供血动脉、血管巢、引流静脉。SWI较常规MRI序列及MRA更敏感显示扩张引流静脉。
图1-8-1 动静脉畸形
a.CT平扫中线区、左侧脑室内稍高密度病变影;b~d.CT增强扫描左侧脑室内可见异常迂曲血管团,引流进入大脑大静脉,大脑大静脉扩张、增粗
3.DSA
通常需要进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造影,以全面观察供血动脉,特别是多重供血时。DSA能清晰显示AVM的三种结构,扩张供血动脉的数量、起源,及其可能并发的高流量动脉瘤。包含密实血管的血管巢,常易被血肿掩盖。引流静脉位于皮层和室管膜下,早期充盈,扩张管径超过动脉,可见部分血栓形成,此时可见侧支血管形成。
【诊断要点】
AVM是15岁以下的儿童最常见的引起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原因,因此CT或MRI发现颅内出血时,应高度怀疑本病的可能性。
【鉴别诊断】
本病鉴别诊断包括脑肿瘤、海绵状血管瘤、Galen静脉畸形、硬膜动静脉瘘及动脉瘤。脑肿瘤一般有占位效应,有强化、无血管扩张,有时可能需要影像学随访复查。海绵状血管瘤典型表现为T 2 *GRE低信号,位于血肿周围或邻近区域,无血管巢,无扩张血管。Galen静脉畸形,位于脑实质外,血管囊状扩张,由大脑前动脉、脉络膜动脉等供血。硬膜动静脉瘘,伴有或不伴有大脑静脉引流;由扩张颈外动脉或硬膜动脉分支供血。动脉瘤无扩张静脉,血肿向皮质延伸,蛛网膜下隙出血常见。
二、Galen静脉畸形
【概述】
Galen静脉畸形(vein of Galen malformation)也称为Galen静脉瘤,发生于胚胎时期,是动脉和静脉直接交通所致的大脑大静脉瘤样扩张。本病散发、少见,于大脑血管畸形中比例< 1%,约占所有儿童期血管畸形的30%。
本病原因尚不明确,发生于胚胎6~11周时,病变血管发生于大脑中帆池和四叠体池内,保留胚胎期血管结构,其主要的供血动脉为正常供应脉络膜组织和四叠体的动脉,包括前脑组(大脑前动脉、前脉络膜动脉、大脑中动脉、后外侧脉络膜动脉)和中脑组(后内侧脉络膜动脉、后丘脑穿支动脉、四叠体动脉和小脑上动脉)。病变血管为前脑中央静脉,由于管壁缺乏纤维结构支撑,于大脑中帆池内游离生长,导致其显著扩张呈球形或囊状。
【临床特点】
本病多于新生儿期诊断,3岁以后诊断少见,偶尔见于年长儿或成人。男女比例2∶1。Galen静脉畸形临床表现可分为3组:①动静脉分流量大,新生儿期出现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颅内杂音;②婴儿期出现脑积水、癫痫、发育延迟;③年长儿或青壮年出血。
本病可伴随其他颅内动、静脉畸形和心血管异常。脑边缘系统环为大脑前动脉与前脉络膜动脉之间的永存动脉桥。直窦缺如或中断为本病常见的合并畸形,另外还可见永存静脉窦,如镰状窦、枕窦和缘窦。有时可合并横窦、乙状窦闭锁。另外可合并静脉窦房间隔缺损和主动脉缩窄。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孕后期超声可帮助本病的诊断,同时能帮助与其他非血管性肿瘤相鉴别,另外还能够评价胎儿心血管系统,对生后及时治疗非常重要。CT扫描于治疗前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弹簧圈等栓塞材料的线束伪影,一般不采用CT复查。本病最佳影像学检查为MRI,包括常规序列、MRA、CE-MRA及MRV及增强扫描。新生儿髓鞘化以前T 2WI序列可能难以显示脑损伤区,薄层T 1WI序列更有价值。MRA应进行大范围扫描,仔细检查可发现大部分供血动脉,MRA增强可同时显示动脉、静脉的解剖形态。考虑进行栓塞治疗时可进行诊断性血管造影。
【影像学表现】
1.头颅
(1)超声:
随着产前超声的应用和改进,许多Galen静脉畸形在产前被诊断。产前超声显示巨大的低回声至轻度回声的中线区肿块,多普勒扫描显示病变内血流快,超声显示心脏增大、胎儿水肿时预示其预后差。
(2)CT:
平扫显示扩张静脉呈稍高密度球形或管状,位于大脑中帆池和四叠体池内。病变大小不等,较大病变反映下游静脉狭窄。由于脑脊液吸收减少或顶盖受压导致脑积水。由于慢性静脉缺血导致软化灶形成和皮层下白质钙化。增强扫描可见供血动脉及扩张静脉显著强化。多平面重建及3D-血管重建能更直观整体显示。
(3)MRI:
T 1WI及 T 2WI显示扩张静脉,内部呈低信号,或由于湍流导致信号不均匀T 1WI呈等信号、T 2WI呈略高信号,附壁血栓T 1WI及T 2WI均呈中等高信号。顶盖受压,脑室系统扩张积水,有时可见小脑扁桃体下疝,周围见流空供血动脉(图1-8-2)。MRA是治疗前后观察供血动脉的关键序列,能正确显示主要供血动脉的位置、静脉引流的形态和合并的其他静脉畸形。MRV为早期诊断及复查的基本序列。随着胎儿MRI的发展和应用,当胎儿时期超声提示Galen静脉畸形,MRI能进一步确认有无其他脑组织或其他终末器官损伤。
(4)DSA:
能直观显示病变累及的各血管结构,常见供血动脉包括内侧和外侧脉络膜后动脉、胼周动脉等,50%可见永存镰状窦引流前脑中央静脉,直窦缺如,常见乙状窦与颈静脉连接部狭窄。
2.胸部
(1)平片:
动静脉分流量大,新生儿期出现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胸部平片显示由于心力衰竭导致心脏增大、水肿。
(2)超声心动图:
右心、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及大血管扩张。发生降主动脉舒张期反流、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显著的右-左分流时预后差。
【诊断要点】
本病为胚胎期血管畸形,是前脑中央静脉畸形,而不是真正的Galen静脉。观察血管畸形的同时,应注意脑组织损伤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另外,新生儿期还需要评价心脏及大血管的情况,以及时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合并畸形。
图1-8-2 Galen静脉畸形
a、b.MRI平扫大脑大静脉池内不均匀低信号影,顶盖明显受压,双侧脑室扩张。双侧基底节区可见扩张、迂曲血管流空影;c、d.增强MRI病变呈血管样强化,双侧基底节区可见扩张供血动脉强化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包括Galen静脉动脉瘤样扩张、儿童硬膜动静脉瘘、大动脉瘤、复杂发育性静脉异常、软脑膜动静脉畸形。Galen静脉动脉瘤样扩张为正常形态的Galen静脉由于流出梗阻导致的扩张,此时扩张的Galen静脉引流脑实质内的动静脉畸形或正常脑实质静脉,常于儿童期或成人早期发病,出现出血、癫痫和局灶神经功能缺陷。大动脉瘤一般不合并静脉畸形,壁内见“洋葱皮”层。复杂发育性静脉异常为正常脑组织内静脉引流系统扩张,伴有蓝橡皮疱痣综合征。软脑膜动静脉畸形可见真正的血管巢,3岁以前发病少见。
三、海绵状血管畸形
【概述】
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也称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一种良性海绵状血管的球形聚集,病变血管内张力较低,有出血倾向。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儿童期发病高峰年龄呈双峰型,分别为6个月~3岁和11~16岁,为儿童期导致颅内出血的第二位原因。胎儿及新生儿期发病非常少见,男女发病比例相等。
海绵状血管畸形80%发生于幕上,额叶最常见,依次为颞叶、顶叶,皮质发生者多于深部脑实质。20%发生于幕下结构,其中14.7%发生于脑桥。儿童期发生者病变较大,直径6~7cm。病变外观呈蓝紫色分叶状结节,周围脑组织见神经胶质假包膜、含铁血黄素沉着。病变内可见不同时期的出血并存,常与其他血管畸形并存,儿童期发病者合并发育性静脉异常少见,病变周围常见毛细血管扩张或异形血管,尤其是3岁以前患儿。
【临床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癫痫、出血及神经功能缺陷,儿童期癫痫发生率低于成人,出血发生率约3%,高于成人,其中幕下发生者多于幕上。儿童期无症状者较成人少见,家族性病例发病较散发病例早。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本病诊断需要正确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小的病变于CT及MRI常规序列难以显示,而T 2 *GRE序列较敏感,SWI最为敏感。T 2WI可观察“爆米花”样形态及呈低信号的薄壁含铁血黄素沉着,T 1WI增强延迟扫描可提高病变的正确诊断,同时可发现合并的发育性静脉异常。
【影像学表现】
1.CT
瘤体多为等、高混杂密度灶,也可以为不均质高密度灶,甚至仅表现为不均质钙化灶,或等密度圆形病灶。瘤周一般无水肿及占位效应,如果出血量较大,可以有轻度占位效应。仍有30%~50% CT平扫无阳性发现。增强后一般无强化,或呈轻度强化,合并毛细血管扩张症或发育性静脉异常时可有显著强化。
2.MRI
病变呈分叶状或“爆米花”样,海绵状血管畸形由于病变内有不同时期的出血,因此信号混杂,有时病变内部可见液-液平面。边缘可见完整的含铁血黄素沉着,于T 2WI呈低信号,一般无周围水肿(图1-8-3)。T 2 *GRE序列对病变的显示最敏感,较小的病变仅表现为点状的T 2 *低信号。SWI较T 2 *能更敏感显示扩张血管和钙化(图1-8-4)。T 1WI增强扫描早期一般无强化,或轻度强化。若近期有出血瘤周可见水肿信号环绕。
【诊断要点】
病变呈分叶状或“爆米花”样,CT呈高密度肿块,MRI病变信号复杂,T 2WI显示病变边缘低信号(含铁血黄素沉着)为本病主要的影像学表现。近期出血可导致病变表现不典型,需要反复影像学检查予以确诊。需要继续进行影像学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其他出血性病变相鉴别,包括动静脉畸形、出血性肿瘤、外伤导致的陈旧血肿等相鉴别。动静脉畸形导致的出血无多期血肿信号特征,病变内可见血管流空。出血性肿瘤边缘无完整的含铁血黄素沉着,有明显占位效应,肿瘤通常有增强。陈旧血肿多为弥散性轴索损伤、脑挫伤导致,一般有明确的外伤史。
图1-8-3 海绵状血管畸形
a.MRI平扫T 2WI右侧脑室三角区旁白质内可见斑片状高信号病变,边缘可见环状低信号包绕,无明显占位效应;b.MRI增强扫描T 1WI示病变区可见条状中等度强化
图1-8-4 海绵状血管畸形
a、b.T 1WI、T 2WI头颅MRI平扫见右侧额叶混杂信号影,病变信号不均匀,占位效应不明显,周围有片状水肿信号;c、d.SWI序列见双侧额、颞、顶、枕叶及脑桥多发低信号病灶
四、发育性静脉异常
【概述】
发育性静脉异常(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又称脑静脉血管瘤、脑静脉瘤,分布于正常脑组织内,扩张髓静脉或皮层下静脉呈放射状走行,引流进入一个扩张的静脉,无动静脉分流。虽然存在形态异常,但仍为相应的组织提供功能性的静脉引流。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比例一致,无种族差异,为尸解中最常见的大脑血管畸形,约占大脑血管畸形的60%。胚胎发生尚不清楚,一般被认为是静脉发育障碍,胚胎期髓静脉永存,或周围血管闭塞后侧支静脉形成。约50%病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染色体9p的基因变异相关。
发育性静脉异常可发生于软脑膜与室管膜之间任何位置,放射状走行的血管呈“水母头”样,汇合成为一个较大的静脉引流进入静脉窦。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额叶(40%),其次为颅后窝(20%)、顶叶(15%),颞叶和枕叶相对少见。
【临床特点】
发育性静脉异常很少引起临床症状,大多数为偶然发现。少见情况下,可出现头痛、癫痫,局灶神经功能缺陷常发生于合并海绵状血管瘤或血栓形成、出血。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本病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T 1WI增强、MRV,另外T 2 *GRE可提高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发现,SWI为最便捷最敏感的检查方法。
【影像学表现】
1.CT
平扫一般无阳性发现,偶尔合并海绵状畸形时可见钙化,少见实质内出血。增强扫描可见多发线样或点状强化血管影,引流进入一个扩张的静脉,边界清晰,无水肿及占位效应。
2.MRI
病变较小时,T 1WI序列可无阳性发现,信号强度与病变血管大小、血流有关,可见血管流空或其他血流伪影。静脉血栓或合并海绵状血管瘤时可见出血。T 2WI序列可见血管流空,血流走行异常。合并神经胶质增生、静脉缺血或出血时,于FLAIR序列可见局灶高信号。T 1WI增强可见穿过脑实质的显著增强的血管信号,呈放射状向引流静脉汇聚(图1-8-5),血液引流进入表浅或室管膜下静脉。MRV能清晰显示“水母头”样形态和引流方向。SWI能更敏感地显示扩张髓静脉及引流静脉,呈“水母头”低信号。
3.DSA
95%病例动脉期表现正常,毛细血管期常正常,静脉期可见典型“水母头”样畸形血管。5%表现不典型,如伴有扩张供血动脉的动静脉畸形的变异类型。
图1-8-5 发育性静脉异常
a、b.MRI增强扫描T 1WI左侧额叶多发异常静脉穿过脑实质,经扩张静脉向上矢状窦引流,呈“水母头”样
【诊断要点】
本病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典型的“水母头”样畸形血管形态可帮助确定诊断。合并出血时,需要仔细观察,是否合并海绵状血管畸形。
【鉴别诊断】
本病鉴别诊断包括小动静脉畸形、富含血管肿瘤、静脉窦闭塞合并侧支引流及脱髓鞘疾病。小动静脉畸形合并单一引流静脉时静脉显影早,于动脉期显影。富含血管肿瘤可经扩张的髓静脉引流,但病变可见占位效应,常有增强。静脉窦闭塞合并髓静脉作为侧支引流静脉时,髓静脉可扩张,病变多发、散在分布,静脉窦腔内可见血凝块。脱髓鞘疾病少见,活动性、进行性脱髓鞘可见髓静脉扩张,但无“水母头”样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