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雾化吸入治疗背景和雾化中心/室建设及管理
第一节 概述
支气管哮喘等喘息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50%~70%可以反复发作,约1/3儿童喘息患者可能发展为哮喘。全球哮喘防治创议(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报告显示,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据估计全世界有3亿人罹患哮喘,其中我国至少有3 000万人罹患此病。中国哮喘患病和发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China asthma and risk factors epidemiologic survey,CARE)显示,我国成人哮喘患病率为1.24%,其中重症哮喘占5.99%。近20年来,儿童和成人哮喘的发病率以每10年20%~50%的增长速率持续上升,尤其是在儿童期,我国0~14岁儿童哮喘患病率从1990年的0.91%上升2010年的3.02%。如果对儿童期哮喘进行早期、规范化治疗,则60%~70%的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30%可有不同程度缓解;如果未进行规范治疗,则可发展为成人哮喘,导致成人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风险升高。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哮喘发病率在大多数国家呈上升趋势,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咳嗽相关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童就诊的常见症状之一。根据咳嗽持续的时间,可以分为急性咳嗽(<2周)、迁延性咳嗽(持续2~4周)、慢性咳嗽(>4周)。急性咳嗽主要为感染因素引起,迁延性咳嗽的病因也多为感染或异物吸入等,慢性咳嗽病因复杂。根据病因可将慢性咳嗽分为特异性咳嗽(咳嗽为特定疾病的症状,如百日咳、肺结核、呼吸道感染)和非特异性咳嗽(通常所称的慢性咳嗽)。儿童非特异性慢性咳嗽的病因主要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及变应性咳嗽(atopic cough,AC)等。不同病因慢性咳嗽的病理机制不同,其中气道炎症是CVA、EB和AC共同的病理机制,3种疾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被统称为激素敏感性咳嗽(corticosteroidsensitive cough,CSRC)。咳嗽高敏感性和气道高反应性是儿童感染后咳嗽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ICS)治疗慢性咳嗽的主要机制是抑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少气道上皮受体中转化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V成员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 1,TRPV1)过度表达有关。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由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多见于年长儿童。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剧烈,疾病早期肺部体征少,仅少数患儿肺部可闻及细湿啰音及哮鸣音,肺部X线病变明显,部分患者合并胸腔积液或出现肺外并发症。多数MPP患者预后良好,部分在急性期后可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及哮喘。在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MP感染的同时,给予ICS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可减轻气道炎症反应。促进纤毛上皮细胞功能的恢复,对减轻气道高反应和非特异性炎症有较好的疗效。同时,ICS还有助于MP的清除。
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哮吼(croup)]是引起儿童喉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最易发生于6个月至6岁儿童中,临床上表现为声嘶、犬吠样咳嗽和吸气性喉鸣伴呼吸困难,其中2%~15%的患者须住院治疗,0.5%~1.5%的患者可能需要气管插管治疗。多数croup由病毒感染引起,尤其是副流感病毒Ⅲ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MP也可引起。ICS雾化吸入治疗能显著减轻喉部水肿和炎症,有助于缓解病情。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过程中,由于支气管、肺损伤而产生的最为常见的肺部慢性疾病。BPD患者需要长期的氧疗,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9%~94%。一般认为,应用β 2受体激动剂(β 2 receptor agonist,β 2RA)可改善气道通气,但对BPD患者存活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此后的氧气依赖程度并无明显影响。对于应用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全身型糖皮质激素和ICS可减轻因机械通气所致的气道炎症,防止BPD的发生。
雾化吸入疗法不仅可用于急诊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和急危重症的抢救,还可预防性地用于需要进行气道管理的其他疾病患者。此外,雾化吸入疗法还可通过支气管舒张/激发试验、痰诱导等进行气道评估。雾化吸入疗法作为防治哮喘的首选给药方法,也是许多呼吸道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临床采用雾化吸入治疗喘息性疾病,简单方便,效果显著。相比于其他给药方式,雾化吸入疗法为局部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起效迅速,疗效较好,同时因所用药物剂量小而全身不良反应少,具有药物肺部生物利用度高,全身生物利用度低、肺内沉积率高等优势。2014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我国91.10%医院已经成熟地开展了雾化吸入治疗。雾化吸入治疗适合各年龄段患者。操作时,患者正常呼吸即可,不需要刻意配合,无痛苦。正确实施雾化操作是影响吸入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患儿缺乏主动配合意识,老年患者的配合度也不高,因此在雾化吸入治疗的护理操作中对患者认知和配合能力的指导以及雾化吸入管理成为评价吸入效果的重要因素。制订雾化吸入的标准化、规范化治疗指南,形成专业化操作模式,有利于医务人员对雾化吸入治疗领域各种问题认识的深化,是雾化中心/室建立与发展的需求。
雾化中心/室的管理应将质量控制作为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并且持续改进。雾化中心/室规范化管理有助于临床机构建立高质量的雾化中心/室,培训专业医务人员,配备必要的诊断和治疗设备,建立雾化吸入治疗规范和工作制度,面向患者/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保障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