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体虚外感证处方用药
【体虚外感证概念】
体虚外感证是指素体虚弱,卫外不固,又感受外邪所引起的证候。由于素体阳虚气弱,不能驱邪外出;或阴虚血少,汗源不充,不能作汗达邪。临床上常见感冒时间长,甚至历时一两个月不愈,还有些患者只要天气一变化,就会感冒,而治愈后没过几天,又会反复发作,该病以小孩和老人最为多见。这类人群则属于虚人外感范畴。常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等症状,而兼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口渴、咽干、面色苍白、语言低微、四肢冰冷、唇甲色淡、头晕心悸等。
【体虚外感证治则】
体虚外感之人,其虚性体质包括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和血虚体质四种。这四种不同体质的人,外感症状皆不相同,治疗方法也大不相同。气虚外感证中医治则为祛风散寒、益气解表;阳虚外感证治则为助阳益气、解表散寒;阴虚外感证治则为滋阴解表;血虚外感证治则为养血解表。
【扶正解表中药】
凡针对体质素虚又感外邪之表证,在解表的同时,还须根据其不同的体质情况,选择益气、助阳、滋阴、养血等不同中药进行“扶正祛邪”。
应用扶正解表药时应注意:外感疾病,邪在肌表,发汗祛邪乃正治之法。但对于元气不足,正不胜邪者,纵然重用发表之药,亦难得汗出表解,或虽得汗而元气更伤,甚或随汗而虚脱,故不可单是发散,必须顾护正气。因此,遇到虚人外感的情况,当权衡邪气的盛衰和正气的强弱。如正气虚弱为主,而邪气轻浅,可以采用扶助正气的方法;俟正气恢复,抗病能力增强,无须祛邪而邪气自除。如张景岳云:“若甚虚者,即微补且无益,而但以治标为主者必死。”
【扶正解表方剂】
扶正解表剂多为常用补益药与解表药配合组成方剂,鼓舞人体正气奋起抗邪,使表证得解。
体虚外感证中,气虚外感证常表现为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常用方剂为人参败毒散;阳虚外感证常表现为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头痛、四肢冰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常用方剂为再造散;阴虚外感证常表现为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常用方剂为加减葳蕤汤;血虚外感证常表现为头痛身热、无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常用方剂为葱白七味饮。
应用扶正解表方剂时应注意:①气虚外感证若是单纯解表,则正虚而不堪发散;单纯补虚,则容易补而留邪。必须发散与补气并举,方可达到治疗目的。②阳虚外感证若纯以大剂量辛温之品散寒,则会由于阳虚无力作汗而表证难解,或虽得汗而致阳随汗脱,故当助阳益气与解表散寒兼顾。③阴虚外感证的表现多是风热表证和阴虚燥热之象同时并见。表证必须发散,但散之太过必伤阴;阴虚必须滋阴,但滋阴药物易恋邪。所以,发散必选平和味薄之品,滋阴忌用滋腻味厚之药。④血虚外感证,阴血同源,故滋阴解表与养血解表组方思路大同小异,不同之处是阴虚多有内热,故需兼顾清虚热,血虚则失于荣养,故养血滋阴之力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