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3章 副鼻窦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第一节 概述
副鼻窦位于颅骨的深部,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周围毗邻晶状体、视神经和视交叉等重要器官。副鼻窦肿瘤种类繁多,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多见,主要为鳞状细胞癌,其他各种肿瘤少见。副鼻窦恶性肿瘤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对于充分利用并采取了系统的常规治疗后,仍然不能完全控制或者再次复发的情况,如何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复发后再次手术切除从技术上可行,但疗效较差。近年来,随着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肿瘤在我国的开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副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的粒子植入治疗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第二节 适应证
1.明确诊断的副鼻窦恶性肿瘤,已经采取了手术切除治疗后复发。
2.明确诊断的副鼻窦恶性肿瘤,没有手术指征;并且经过了充分的放射治疗和化疗,仍然没能达到理想控制,或者再次复发。
3.明确诊断的副鼻窦恶性肿瘤,没有手术指征或患者拒绝手术者。
4.患者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
第三节 禁忌证
1.患者有出血倾向。
2.全身衰竭的患者。
3.预期生存时间小于3个月的患者。
4.全身广泛转移的患者。
第四节 术前准备
一、患者准备
凝血常规检查,心电图。
二、器械和药品准备
穿刺包,相应型号的穿刺针(如18G的粒子植入针1~2根),注射器,2%利多卡因,冲洗盐水,镇静药物(可适量应用)。
三、TPS计划系统的应用
首先制订处方剂量。根据影像学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再结合CT、MRI和三维重建资料,确定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大血管关系,为选定穿刺点、设计进针路线、方向做充分准备,同时模拟布源,划出等剂量曲线。粒子活度大小的选择:病灶中心选择较大活度的粒子(0.7~0.8mCi),病灶边缘及重要器官附近选择较小活度的粒子(0.5~0.6mCi),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
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单纯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MPD为90~110Gy,既往曾行放射治疗MPD为80~90Gy。计划靶体积(PTV)为临床靶体积(CTV)外放1.0cm,同时勾画肿瘤周围危及器官,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得出肿瘤和危及器官的实际受量。V 100为达到处方剂量靶体积所占的百分比。
第五节 操作过程
一、CT导引定位方法
患者取仰卧或侧卧位在扫描床上,体位以有利于术者穿刺,兼顾患者能稳定舒适的在扫描床上完成手术为原则。扫描前用自制栅格贴于进针大体位置,定位后做标记,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局麻。
二、植入过程
根据病灶的位置,兼顾距离最近、层面最佳、无重要器官,在CT引导下将18G穿刺针进至靶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平行布针,最大限度的遵循巴黎原则;另一种情况可采用扇形布针植入。
三、即刻扫描观察
粒子的位置,必要时补充布源,满意后结束手术重新扫描病灶,以备术后验证和复查。
四、术后处理
常规包扎穿刺点,术后常规给以抗炎、脱水、激素、止血治疗3~5天。
第六节 并发症及处理
一、并发症
术中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有针道出血、粒子脱落(有时为肿瘤缩小所致)、皮肤溃疡与色素沉着。
二、并发症的预防
定体位、定角度、分步进针、直达靶点,是顺利完成治疗的前提,另外根据病灶的位置,兼顾距离最近、层面最佳、无重要器官非常重要。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与肿瘤组织被穿破的次数呈正相关,因此,穿刺时,要尽量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角度调整:组织间植入 125I放射微粒子,不同于活检穿刺,要求所释放粒子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因此,释放针的角度调整非常必要。我们的体会是,第一角度释放完毕后,只要退针至病灶边缘,即可轻轻变换角度重新穿进病灶,必要时选取多点平行进针,以尽量满足巴黎原则布源的需要。
三、并发症的处理
局部出血是最主要的并发症,减少穿刺次数、选取合理进针点、避免突然用力是操作中的基本要点。出现针道出血后应暂停手术,并立即给予明胶海绵栓塞或者内科保守治疗。后根据情况择期再次手术或放弃此种治疗。粒子脱落,部分为肿瘤缩小所致,尽管当初将粒子放置于病灶内,且距病灶边缘1.0cm以上,但由于病灶大小发生变化,仍有可能造成粒子脱落。另外,距离皮肤也要1.0cm以上,以减少皮肤溃疡与色素沉着。
第七节 治疗效果评价
国内 125I粒子植入治疗副鼻窦复发性肿瘤的相关报道已较多。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方面,均证明在CT引导下完成粒子植入治疗副鼻窦复发性肿瘤,受设备影响少,创伤小,易于推广。
第八节 临床应用举例
例1 患者,男性,71岁,确诊鼻咽癌侵及副鼻窦,放化疗后半年,复查示局部肿瘤控制不理想,为进一步控制肿瘤,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图33-8-1~图33-8-9)。
图33-8-1 术前CT
图33-8-2 术前计划
图33-8-3 术前计划DVH图
图33-8-4 术中穿刺入路
图33-8-5 术后CT
图33-8-6 术后CT,另一层面
图33-8-7 术后验证计划
图33-8-8 术后验证计划DVH图
图33-8-9 术后4个月随访
例2 患者,女性,47岁,硬腭癌术后放疗后4年,1年前右侧副鼻窦区肿瘤复发,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图33-8-10~图33-8-14)。
图33-8-10 术前CT
图33-8-11 术中穿刺入路
图33-8-12 术后验证计划
图33-8-13 术后验证计划DVH图
图33-8-14 术后1年随访
例3 患者,男性,61岁,鼻窦内翻乳头状瘤伴恶变术后2年,8个月前复查发现肿瘤复发,放疗效果不佳,后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图33-8-15~图33-8-19)。
图33-8-15 术前CT
图33-8-16 术后CT
图33-8-17 术后验证计划
图33-8-18 术后验证计划DVH图
续图
图33-8-19 术后6个月随访
例4 患者,男性,58岁,筛窦区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3年复发,再次手术3个月复发,行粒子植入治疗(图33-8-20~图33-8-23)。
图33-8-20 术前CT图像,显示病变范围
图33-8-21 穿刺过程,针道排列整齐
图33-8-22 术后粒子分布情况
图33-8-23 1年后复查,病灶区见新生骨
例5 患者,男性,34岁,左侧上颌窦癌术后2个月复发,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图33-8-24~图33-8-26)。
图33-8-24 设计进针路线
图33-8-25 粒子分布合理
图33-8-26 术后验证等剂量曲线
例6 患者,男性,86岁,右侧上颌窦癌,放弃手术,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图33-8-27、图33-8-28)。
图33-8-27 设计进针路线
图33-8-28 术后粒子分布合理
(李 伟 胡效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