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介入治疗学(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7章 脑脓肿穿刺抽吸引流术

第一节 概述

脑脓肿为颅内严重感染性疾病,主要是指各种化脓性细菌,通过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转移或侵入脑内形成的脓肿。根据细菌来源分邻近感染灶的扩散所致的脑脓肿、血源性脑脓肿、外伤性脑脓肿和隐源性脑脓肿四类,病理分为急性脑炎期、化脓期、脓肿包膜形成期。发病以青年男性多见,入院时主要症状为头疼、癫痫及颅内感染症状,并以中耳炎引起的颞叶及小脑脓肿常见。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及诊治水平提高,脑脓肿的流行病学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血源性及隐源性脑脓肿发病率明显升高,而耳源性脑脓肿相对下降,尤其是隐源性脑脓肿发病率的升高,对病史长、感染征象不明显的类似肿瘤的脑脓肿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随着CT及MRI的广泛应用,脑脓肿诊断正确率达92%~100%。
影像学上不同时期表现不一,分单发和多发(图27-1-1、图27-1-2),单房和多房,幕上和幕下,幕上多于幕下。脓肿形成后CT平扫显示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围以稍高密度的环影,外周为低密度的水肿带,增强扫描呈环状增强。
图27-1-1 单发脓肿
图27-1-2 多发脓肿
根据病程及CT表现,对不同时期、不同部位脑脓肿选用不同手术方法。曾经使用的手术方式有脓肿穿刺切除术,该术式优点为切除病灶彻底,适用于脓肿包膜形成好、位置不深且在非功能区者及外伤性脓肿含有异物或碎骨片者,对脑疝患者或多次抽脓未能治愈的脑脓肿也应做脓肿切除术。该术式的缺点是脑组织创伤较大,损伤功能区则易产生后遗症。目前CT介导下行脑脓肿穿刺直接抽吸和置管引流,简单、安全、准确、对脑组织损伤小。逐渐成为首先考虑的治疗方法。
脑脓肿治疗原则是:
在脓肿形成之前,应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一旦脓肿形成,则应行外科手术治疗。脑脓肿经历炎症期、化脓期后即进入脓肿壁形成期。脓肿形成前,以药物抗菌治疗为主,当脓肿局限、脓肿壁形成后则采用手术治疗。如果患者颅内压增高已出现脑疝迹象时,则不论脓肿是否已局限,均需采取适当手术措施,以解除脑疝危象。脑脓肿较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药物治疗中应使用敏感抗生素,对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厌氧菌感染占相当比例。脑脓肿亦常见多种细菌混合感染,故对细菌培养阴性者,选用对厌氧菌敏感并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对于抗生素的选择,经验治疗多数首选以甲硝唑、第三代头孢菌素、磺胺嘧啶和氯霉素等联合用药。抗生素应用应联合、足量,并且疗程要够长,至少应用1个月以上方能达到根治效果。

第二节 适应证

1.各部位单发脓肿。
2.脓肿部位较深或位于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功能部位。
3.病情危急,尤其已形成脑疝者,需迅速抽出脓液以缓解颅内高压。
4.年老体弱或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婴幼儿及一般情况较差的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
5.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脑脓肿。
6.中耳炎和乳突炎手术者,对同时并有颞叶或小脑脓肿的患者。
7.多房或多发而脓肿腔内没有异物者。
8.患者全身情况较好,可耐受手术,并且患者和家属同意手术治疗。
9.脓肿壁已形成。

第三节 禁忌证

1.脑干功能衰竭。
2.凝血机制障碍、有严重的出血倾向,如血友病。
3.急性脑炎期尚未形成脓腔和包膜者,尤其脓肿壁未形成。
4.患者和家属拒绝手术。

第四节 术前准备

一、患者准备
术前准备包括积极抗感染、脱水降颅压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定位。术前常规CT扫描,查血、尿常规、血凝常规、血糖等。头部外科备皮,脑外科常规术前准备。
二、医患沟通,签订手术协议书
三、镇静
四、器械和药物准备
1.各种颅脑立体定向系统(包括简易定位器等),穿刺针及引流管。
2.颅骨钻孔器械、简易清创包、引流袋。
3.药物准备有利多卡因、盐酸肾上腺素、立止血、尿激酶等。

第五节 操作过程

一、体位
仰卧、侧卧或俯卧位,根据脓肿的位置及操作习惯而定。经颞采取侧卧位、经额采取仰卧位。小脑或脑干脓肿采用俯卧位。
二、定位
用各种颅脑立体定向系统定位法、CT下体表标记物定位法、CT片定位法。CT下体表标记物定位法简便快捷准确,较常使用,具体方法:
1.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脓肿量
脓肿量(ml)=π/6×长径(cm)×短径(cm)×脓肿层面数
2.CT片拟定出穿刺点,垂直光标线放置标记物。
3.CT扫描出脓肿最大层面,调整标记物与脓肿中心位置对应。
4.用标记笔标记出此时的标记物所在直线以及光标线(并延长,以便穿刺时观察穿刺方向),两线的交点即为穿刺点。
5.穿刺方向平行于CT扫描图像上的脓肿最大层面,平行于脓肿最大垂直平面穿刺,即沿二面的交线方向进针(注意计算出穿刺角度、穿刺深度、脓肿范围和体积)。
三、穿刺方法
根据手术钻孔部位决定体位,使手术区显露良好。常规消毒铺巾,1%的利多卡因局麻,钻颅(硬性通道直接用电钻钻入),穿刺针沿设计的方向和深度到达脓肿,CT扫描核实针尖位置,退出针芯,连接空针轻轻抽吸。在抽吸过程中,可根据情况进行CT检查。留取部分脓液送细菌培养。穿刺抽吸脓液,并以抗生素盐水冲脓肿腔至无脓液流出为止,脓肿腔留置引流管。术后积极抗感染、脱水降颅压、抗癫痫、支持治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
四、脑脓肿抽吸要点及拔管指征
1.严格无菌操作。
2.选择穿刺抽吸脓肿层面应以脓肿底部层面偏后为好,有利于大部分脓液抽出。
3.抽吸用力不宜过猛、负压过大,这样易引起出血或者导致颅内积气。
4.抽吸多由脓肿边缘向内进行,先抽液态和半固态脓液对黏稠脓液较难抽吸,可采用振荡手法,或采用双管(或针)引流的方法。还可以考虑移动穿刺针,可在穿刺的同一路径内前后移动,移动范围视脓肿大小而定,以在脓肿中央移动为好,不宜达脓肿壁。切勿作横向移动。
5.平稳减压,逐步清除脓肿,严禁抽吸过度,即首次不宜将脓肿抽吸干净:一次抽出量以不超过脓肿量的30%(较大脓肿不宜超过15ml)为宜,余下的部分可通过与冲洗液等量交换冲洗及脓肿液化引流方法排出。总之,抽吸过程中应注意保持颅压平稳。
6.分隔脓肿的处理 分隔脓肿常规应用尿激酶,每次将1万~10万U尿激酶通过引流管注入到脓肿腔内,每次闭管2~4小时后开放引流,4~6小时一次。
穿刺引流方法有两种:直接穿刺法(图27-5-1)和导管法(图27-5-2)。小的脑脓肿(脓腔直径小于3cm)可以一次抽干净。当将脓液抽干净后,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脓腔,之后再注入适量的抗生素。当脓腔直径大于3cm,可用直接穿刺法或导管法,可先穿刺抽吸,如脓液抽吸不干净,再置管引流。经导管每日2次用生理盐水冲洗,之后再注入抗生素。
图27-5-1 直接穿刺法
图27-5-2 导管法
7.术后拔管指征①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消失,体温、血象接近正常,脓肿引流量明显减少,冲洗液基本变为清淡,直至引流液清亮。②眼底水肿消退,偏瘫肢体肌力明显恢复。③头颅CT复查脓肿壁缩小或消失,脓腔内少量积液或积气,中线结构复位。同时术后要注意以下事项:①确保引流管通畅,每天冲洗时须注意注入量应小于引流量,而且要观察引流物的颜色;②抗生素稀释液必须确保24小时持续均匀滴入;③全身支持治疗和辅以抗癫痫药物治疗。

第六节 并发症及处理

CT导引下脑脓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少发生并发症,但要注意应该力求准确定位。
手术后并发症:
①脑脓肿复发;②感染扩散,切口不愈合,出现脑膜炎、骨髓炎等;③脑脊液漏;④周围脑组织损伤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⑤脑内血肿;⑥癫痫。
其中常见并发症是出血和感染。穿刺抽吸引流途径避开血管,操作轻微,抽吸时不要用力过分,避免产生大的负压损伤脓肿壁引起脓腔内出血。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避免穿刺行径的污染和感染的扩散。

第七节 治疗效果评价

脑脓肿的治疗应根据脑脓肿具体情况,并按照个体化的原则,及时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可以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治愈率。我们的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是满意的,治愈率为90%~95%。对于多房厚壁脓肿疗效欠理想,但可以改善患者全身状况,为择期开颅脓肿切除术准备条件。
(胡禾颖 胡效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