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东汉时,张仲景从一个病“热病”、一个主症“寒热”和一条主线“六经”构建了简明实用的理法方证一体的方药诊疗体系,千百年来被后世医家遵循,至今不能易。那么,有没有可与《伤寒论》媲美的针灸学经典?
对《针灸甲乙经》几十年执着的研究,让我十分自信做出这样的判断:《针灸甲乙经》之于针灸,犹《伤寒论》之于方药。然而令我困惑的是,历代研究《伤寒论》者数百家,而研究《针灸甲乙经》者无一家,是什么吸引人们对《伤寒论》趋之若鹜,又是什么拒人于《甲乙经》门外?
《甲乙经》成书虽晚于《伤寒论》,但成名更早,早在唐代即被公认为后学宜遵用之“医人之秘宝”,后人也把《甲乙经》作为中国针灸学诞生的标志。这些评价也绝非溢美之虚言,该书充满智慧之光的理论创新实例可参见本书第5章“示例”;相反,《伤寒论》在宋代才得到公认。可是为什么《甲乙经》对于针灸学科的推动和引领作用远不及《伤寒论》对于中医方药的贡献?究竟是什么制动了《甲乙经》理论创新作用的发挥?
更耐人深思的是中医四大经典,有两种主要说法:其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其二,《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两种说法皆榜上有名的为《黄帝内经》《伤寒论》,无可争议;而《温病条辨》的入选多少让人感到意外。
是什么让晚至清代问世的《温病条辨》取代汉代的中医奠基之作,并力压中医史上久享盛名的《甲乙经》而跻身“四大经典”之列?即便是仅就温病学的贡献而言,在此之前还有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等诸名家经典,《温病条辨》凭什么既超越前代不同领域的开山之作,又超越同时代同门类名著而脱颖而出?一句话,《温病条辨》的入选是偶然还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