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麻醉技术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伤害性刺激反应监测

一、生理反应PRST评分

Evans综合了几项临床体征,提出PRST(P=血压,R=心率,S=出汗,T=流泪)记分系统,用于肌松下麻醉深度的监测。总分5~8为麻醉过浅,2~4为浅麻醉但仍适当,0~1分为麻醉适当或过深。

二、体动反应

1.体动反应通常作为判断麻醉深度的标准,常用吸入麻醉药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推测有无体动反应。

2.麻醉中体动并不代表有意识。

3.心血管反应是临床麻醉中判断麻醉深度的常用指标之一。

4.末梢灌注指数(tip perfusion index,TPI)

(1)外周血管在伤害性刺激出现后的收缩使动脉搏动时的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血流量减少,脉搏血氧仪监测可随动脉搏动生成正弦波,其容积波幅代表末梢血管内通过的血容量大小,通过指端光传感器转化为电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转化为0~100的指数,就是TPI。

(2)疼痛刺激和TPI呈负相关,TPI可有效监测伤害性刺激的程度,用于麻醉镇痛深度的监测和评估伤害性刺激对内脏血流灌注的影响。

5.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1)HRV指逐次心跳间期的微小变异,是反映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和均衡性的重要指标。

(2)麻醉药物对自主神经系统有显著影响,与麻醉深度相关的镇痛和对刺激的反应程度均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有关,HRV可动态、定量反映围手术期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HRV监测麻醉深度可能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6.手术应激指数(surgery stress index,SSI) SSI是评估伤害与抗伤害效果的重要指标,与疼痛过程有很好的相关性,监测麻醉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意外事件发生率更低。脉搏波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低温、血管活性药物等影响末梢循环,对结果产生影响,即个体对SSI电信号转导存在差异性,需要结合其他监测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7.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analgesia/nociception index,ANI) ANI的取值范围是0~100,对于意识消失的患者,推荐临床镇痛/伤害平衡满意的ANI范围在50~70。ANI低于30则预示着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发生,对于清醒的患者,ANI的读数越高越预示患者处于无痛状态。

8.伤害刺激反应指数(noxious stimulation response index,NSRI) NSRI指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的几率,范围从0到100,是一个反映阿片类药物和镇静药物协同抑制伤害性刺激的指数,NSRI缺点是不能判断单个个体对伤害性刺激具体有无反应。

理想的抗伤害刺激程度监测应当与疼痛及伤害性刺激、镇痛药物药代动力学相关的指数有良好的相关性,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目前的监测方法均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客观反映抗伤害刺激程度的参数和方法还待进一步研究。

(程绍波 孙常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