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流行病学

感染性眼内炎是由于微生物侵入眼内组织后生长繁殖引起的炎症反应,最终可能累及眼的各种结构。外源性眼内炎是在眼球壁出现伤口后微生物侵入而发生的;而内源性者较为少见,是由身体内其他部位的微生物扩散到眼内引起。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是细菌,也可由真菌、寄生虫和病毒引起。病程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大多数感染性眼内炎发生在手术后,其中90%的病例由细菌引起。在所有的感染病例中,约60%发生在手术后,其中多数为白内障手术。Allen等曾报告3万例白内障手术,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057%。感染的细菌来源有一定的规律性,如白内障术后多为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一般预后较好。而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约占所有感染性眼内炎病例的20%~30%,为感染性眼内炎的第二种最常见类型。在眼球穿孔伤后的发生率为2%~7.4%。眼球内有异物存留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是无眼内异物病例的2倍。外伤眼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是革兰染色阳性杆菌(gram-positive rods),预后很差。

感染微生物的种类及其致病力是决定感染发作和疾病预后的主要因素。60%~80%的病例是由革兰阳性菌引起的,10%~15%是革兰阴性菌(gram negative bacillus)。在Brinton等报告的一组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中,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链球菌(streptococcus)和杆菌(bacillus)。在其他病例中,也查到真菌(fungus)。在革兰阳性菌中,细菌毒力强弱对眼的破坏作用有较大差别。表皮葡萄球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医院感染的病例中多见,临床预后较好。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凝固酶阳性,毒力较大,临床预后相对较差。芽孢杆菌是一类需氧的、产生芽孢的杆菌,近年逐渐成为外伤后感染性眼内炎中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其引起的感染发病很快,常在角膜形成特征性的环形脓肿或溃疡,并伴有全身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容易发展成全眼球炎,甚至造成视力完全丧失。真菌感染约占所有感染性病例的10%~15%。已报道引起眼内炎的真菌种类有念珠菌(candida)、镰刀菌(fusarium)、曲霉菌(aspergillus)、淡紫拟青霉菌(penicillum lilacinum)等,主要见于外伤后及内源性感染。典型的真菌性眼内炎发病慢、病程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以后逐渐出现玻璃体混浊或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