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谦德国学文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前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诗的民族。

《毛诗序》里面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的古典文学当中,诗歌发源最早。早在尧帝时期,就流传有《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春秋时期,孔子删选上古时期诗歌而编订成《诗经》,被列入“六经”之一。到了唐朝时期,诗歌艺术达到了一个巅峰。清朝时期编撰的《全唐诗》就收录了四万多首诗歌。

在各种儿童启蒙读物中,有一些是古典诗歌的选读本。这其中以《千家诗》和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受益者多如恒河沙数,堪称诗苑“双璧”。

《千家诗》所选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包括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等,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生活,所以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极其深远。

虽然号称“千家”,《千家诗》实际只录有诗人一百二十二家。按朝代分的话,唐代有六十五家,宋代有五十二家。此外,还有五代一家,明代两家,无从查考年代的无名氏作者两家。其中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二十五首,其次是李白,共八首。女诗人只选了宋代朱淑真的两首七绝。

《千家诗》的编选经历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最早的选本,一般认为是南宋刘克庄所编,全名为《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选了唐宋诗人五百六十五家的近体诗一千二百八十一首,其中大部分是宋诗。今天通行本《千家诗》则定型于清代,由两部分组成,即《七言千家诗》和《五言千家诗》。前者成书年代虽然无法确定,但在明代已经非常盛行,后者则是出于明末清初一位醉心于启蒙教育的学者王相之手。后人将两部分合刊,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通行本《千家诗》。

由于《千家诗》两部分的成书时间和编者的不同,因此差异也比较大:前者偏重于启蒙,诗以通俗为主,基本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类,体现了农耕社会四季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一部微型的古代文人生活百科全书,所收既有唐诗,又有宋诗,且宋诗中,收录了有代表性的理学家如邵雍、程颢、朱熹、张栻的数首诗,这显然和当时社会以理学为尊的风潮有关;后者所选以名篇为主,风格淡雅,分类的时序不严格,并且都是唐诗。

《千家诗》收录的写春之作,几乎充满全书。从新春、早春到暮春、晚春,从惜春、赞春到伤春、送春,从晓春、夜春到雨春、晴春,各色咏春怀春之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孟浩然的《春晓》、杜牧的《江南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苏轼的《春宵》、王安石的《春夜》、朱熹的《春日》、韩愈的《初春小雨》,都是诗歌爱好者脱口而出的咏春传世杰作。“千里莺啼绿映红”、“春宵一刻值千金”、“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到人间草木知”、“春色满园关不住”……等脍炙人口的名句,皆出于这些名家名作之中。

写秋之作,书中所选也不少,数量仅次于咏春之作。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歌咏者颇多。颂秋之诗,在唐宋诗里数量巨大、佳作迭出。《千家诗》所选的主要有杜甫、陆游、李白等人的作品,其中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为上品。陆游《秋思》中的名句“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是写秋的佳诗。而张继的《枫桥夜泊》,写深秋的寺庙,十分精当,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一直受到推崇。

写冬之作,书里也不少。苏轼的《冬景》、王淇的《梅》、卢梅坡的《雪梅》、林逋的《梅花》、韩愈的《自咏》,为上乘之作。冬季万物萧疏,独梅花傲雪绽开,故以冬梅比拟傲骨之诗极众。本书中也收入多首。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流传很广。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也长期得到好评。

《千家诗》的盛行与其内容和选编方式有关。不论是七言部分还是五言部分,编者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即为初学者服务。因此,它就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为了方便记诵,所选诗都是篇幅短小、易读易诵的五言和七言近体诗。

其二,从俗、从浅着眼,所选诗一般很少用典故,大都是清通浅显的作品,甚至有无名氏作者的打油诗,便于诵读理解。

其三,偏重于写景与抒情,而不注重诗深层的内涵。如开篇第二首诗《春日》,原题《观书有感》,诗人表面上是写春游的观感,主旨则是为了揭示读圣贤书而领悟到的深刻的哲理,选诗者则将其归入春季诗内,显然是因为诗表面写的是春景。

其四,所选诗的格调一般都以欢快清朗为主,风格温柔敦厚,很少有讽刺现实的作品。

由于《千家诗》具备了以上一些特点,所以成为旧时最受欢迎的启蒙读物之一。

今天时代已经变了,《千家诗》已不再是单纯的启蒙读物,转而拥有更广大的读者群,读者可通过本书,由浅入深,步入更为璀璨的古典诗歌宝库,因此整理出版本书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这次出版的这本《千家诗》,就是在民国时期广益书局刊行的《白话注解千家诗》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我们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增加了注释,对译文也重新进行了润色,个别错误的地方则进行了修改。

衷心希望通过我们的这本小书,能够帮助读者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