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中国是个重视孝道的国家,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孝经》则是讨论孝道的一部书,传为孔子所作。
“孝”是会意字,篆文的“孝”字,是“老”与“子”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孝”字。“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与下一代融成一体称为“孝”。《说文解字》在解释孝字时说:“善事父母者。”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施政者可以用孝治理国家,人民则能够用孝来立身齐家。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做了系统而详细的阐发。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按照父母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职责的不同,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受到高度的重视,历代施政者对它都极力加以提倡。汉平帝时,地方学校设置《孝经》师。唐代规定,在官学中学习的人必须兼通《孝经》和《论语》。一些帝王还亲自为《孝经》作注疏,并颁行天下,如梁武帝曾作《孝经义疏》十八卷、唐玄宗作《孝经注》一卷、清雍正皇帝作《御纂孝经集注》等。影响最大的注本则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南宋以后,《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我们这次注释的《孝经》,经文以清代阮元所刻《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每一章都作了题解,对正文有详细的注释和翻译,适合各种层次的人士阅读。
除了《孝经》外,历史上还有一部《女孝经》,为唐代郑氏所撰。郑氏是唐朝散郎侯莫陈邈之妻。侯莫陈是三个字的复姓。
《女孝经》前面有一篇“进书表”,称侄女策为永王妃,因作此以戒。《唐书·艺文志》中没有这本书的记载,到了《宋史·艺文志》才开始有记载。
《宣和书谱》载,孟昶时有石恪画《女孝经》像八,则五代时乃盛行于世也。
《女孝经》模仿《孝经》,也为十八章,每一章开头都假借班大家以立言。进表里面讲到,这是作者不敢自专,因此以班大家为主人公。书中讲述了后妃、夫人、邦君妻和庶人妻应该如何行孝。又对女子应该如何侍奉公婆、治理家庭、修养德行、劝谏丈夫、教导子女作了详细的说明。是女子修身养德的一本好读物。这本书和也是成书于唐代的《女论语》对后世的女德教育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本书还收入了《二十四孝》和《新辑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另有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编,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其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收录三则鲤鱼自动破冰弹跳的故事,主角有王祥、王延、楚僚等三人。
杨伯峻在《经书浅谈》中考证说:“元代郭守正将二十四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清末,张之洞等人将之扩编至《百孝图说》。应园先生邀请为其86岁父亲庆寿,陈少梅完全依照元代王克孝《二十四孝图》内容绘制了《二十四孝图》卷,与之相比,徐操创作的《二十四孝史》则更具个性化。”
《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其中“郭巨埋儿”“王祥剖冰”,被后世人批判为愚孝,其行为以现代人的眼光确实难以理解,而其结果更是难以用今日的科学来解释。然而,正如《孝经》里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这种境界,只有真正将孝道尽到感动天地的人,才能够完全体会。“慕贤当慕其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孝的形式也许会有所变化,但是,孝道的精神,则是亘古不变的。
民国年间,郭立志从古人的孝道故事中选取二十四则,编辑成《新辑二十四孝》。分别由吴光宇、齐白石、吴镜汀、王雪涛、陈半丁、胡佩衡等一大批著名画家为此书作画。题赞部分由傅增湘、张国溶、潘龄皋、邵章等一大批清季翰林、学人手书题写,由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题签。由于这本书存世极少,我们特将此书整理,一并出版。
由于注译者水平所限,其中不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